“男不戴金,女不戴銀”,背後有何深意?

關於首飾,在我國古代有著這樣的一條潛規則:男不戴金,女不戴銀。為什麼這麼說呢?男不戴金純屬是被刑罰連累,因為古代有一種刑罰叫做“墨刑”,就是用利器在身上某一個部位刺上字,趁著血還沒有幹然後塗上墨汁、墨炭,即便是後來傷口癒合也會留下印記,留下一生的犯罪證據。

“男不戴金,女不戴銀”,背後有何深意?

到了宋朝,墨刑發展成為了金印,比如在《水滸傳》當中被刺金印的人就有很多,比如說林沖、宋江、武松,他們各自的臉上都有著刺配的符號,所以就有了“男不戴金”這樣的說法。古人比現代人更為含蓄,金燦燦的黃金掛在身上難免有一些招搖,而若是戴玉就不一樣了,既低調意向也好。“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君子如玉”,所以金就難免落了下乘。

“男不戴金,女不戴銀”,背後有何深意?

而女不戴銀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諧音梗。銀諧音通“淫”,銀子對於古代的女性來說簡直是一大忌諱,別看只是一個諧音,古人還是非常講究的。比如說首飾裡面常用的柿子、蝙蝠、魚,都是取諧音吉祥的寓意。當然所謂的“男不戴金,女不戴銀”只是比較小眾的講法。在古代出土的很多首飾當中,無論男女都有很多的金銀材質,只是受人喜愛的年頭比較晚。先秦以來,首飾一直是以玉石、瑪瑙還有琉璃為主的,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金銀才成為了首飾界的新寵。

“男不戴金,女不戴銀”,背後有何深意?

特別是我們知道西南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說苗族特別鍾愛銀飾,而且工藝還非常的精細,更多的是女性的首飾,因為男性在飾品上是沒有這麼自由的。就比如說在等級森嚴的明清時期,男性戴金還是戴銀不是隨心所欲的。《明史》中記載武臣懸掛金牌,千戶可以帶鍍金的銀牌,而百戶只能帶素雲銀牌。要是再往下,比如說皇城九門的守衛軍,那可能只配戴一塊銅牌了。當然我們現在完全首飾自由,女生平常戴的小飾品暫且不說,結婚的時候更要置辦三金。這麼多的首飾當中,您最鍾愛的是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