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人比我更懂擺攤!

【來源:株洲日報數字版_株洲日報】

古人:沒有人比我更懂擺攤!

早在仍處於奴隸社會的商朝,“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就已經拉開了序幕,這種簡單粗放的貿易形式不久後轉變成了用貨幣結算的商業形態,買賣貨物求利的商人也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古代,商人有兩類,在一個地方固定經營的人,被稱為“賈”,比如說開個有門面的店鋪;而沒有定所,在室外不斷流動著開展貿易的才叫作“商”,近似於我們現代人心中有關攤販的形象。只是不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小攤小販們,擺起攤來是個何等的畫面。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商人的從業隊伍也越來越龐大。除了“商”,他們也開始get了更多的稱呼,攤販、商販、小販、市井徒、商旅、行商、遊商……越來越多的別名,越發豐富立體的民間形象。

文學藝術作品裡的那些攤販

北宋歐陽修的《賣油翁》是每一個小朋友的必背古詩,詩中那個手熟萬分的賣油翁就是北宋時期典型的攤販,流動著營生,行走著賣貨,雖然沒有可以用來遮風蔽雨的店鋪,卻也是當時貨物流通最接地氣的一環。比如這段: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生動描述了他們的生存和手藝。

唐代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詩裡,將普通小販的悲慘境遇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寫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古代攤販的地位之低。現如今的小販雖然也收入有限,但只要勤快肯幹照樣能擁有一份體面的生活。

《清明上河圖》裡,北宋繁華的商業生態一覽無餘。車多馬多人氣旺,汴河兩岸的茶樓、酒坊、商鋪,還有那些用力吆喝著的小攤小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食品和生活用具。有些攤販還支起了太陽傘和涼棚,讓顧客可以多停留一會,多買點東西。你們看,就算是千年之前,改善使用者的購買體驗也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

商販的唐宋盛世

關於攤販的形象描繪多出於唐宋兩代,這兩個時代,國家較為興盛,商業活動增加,讓商販群體也成了社會的重要部分。

唐代,坊市制度不斷髮展完善,坊用來住人,市用來維持市場貿易,市、坊嚴格分開。白居易曾用“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來描述當時坊市的整齊樣貌。在市裡,商販們雲集,各種攤上的貨品五花八門,吃喝住行樣樣都有。

唐代後期,原本定時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夜市正式出爐,白天黑夜,燈火通明,商業氣息噴湧而出。晚唐詩人杜牧寫“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繪的就是當時秦淮河邊的夜市景象。

到了宋朝,商業的發展就更快速了,坊市界限被打破,集市甚至是夜市的繁榮速度超乎想象。

《東京夢華錄》裡說,順御街往南出朱雀門,一直到龍津橋都是北宋著名的州橋夜市。夜市裡各種小吃應有盡有,水飯、熬肉、鵝鴨雞兔、腰腎雞碎……價廉物美,百姓最愛。

宋朝的商業如此發達,與當權者的支援也分不開。宋太祖就曾專門對夜市作出過指示:“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來不得禁止。”宋朝的街道司也是一個非常有存在感的部門,它類似於現在的城管,專門處理街道的日常管理,也維持各類街邊集市的秩序。

古代的擺攤,有苦有樂,有蕭條也有繁華,但歸根到底,它的存在讓一部分人有了生活的支撐,也給另一部分的人提供了便利。

本文原載“新氧生活”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