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括遭白起圍困近兩個月,為啥趙國不派廉頗救援呢

我想,許多人在學習成語時,都會用到“紙上談兵”。其實,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趙國大將趙括,他不會打仗,只會說大話,所以才有了“長平坑殺”這件事。很多人都以為是趙括的功勞,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或許,事實並不是所有人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在古代大國之間的博弈中,一次事件的結局往往會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長平之役的慘劇並不只是趙括一人的責任,還有很多因素的影響。就拿趙括來說,他被圍攻了兩個多月,趙國可以派出大將廉頗馳援。但最終的結局是趙國沒有出兵,而廉頗也沒有出兵,這是為何?

長平之戰,趙括遭白起圍困近兩個月,為啥趙國不派廉頗救援呢

古代的封建時代,王朝的更替如此頻繁,戰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小規模的衝突當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可一旦涉及到各國的利益,那就是要命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滅族。

古代的戰爭,最多的時候,應該是春秋、三國。而且,最大的一次戰爭,就是春秋戰國。因為西周末年,皇帝沒落,諸侯崛起,各種勢力都在爭權奪利。在這些勢力中,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戰國七雄還在。

而且,七雄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中原的舞臺上,往往都是各自為政,到了後來,秦國就成了中原六國聞風喪膽的強大勢力。但秦國最初的時候,並沒有以一敵六,而是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

長平之戰,趙括遭白起圍困近兩個月,為啥趙國不派廉頗救援呢

魏國是最先進攻的國家。魏國是六國中相對較弱的一個,因而不敵秦國,最後只得束手就擒,將土地拱手相讓。但一些地方官員沒有投降,反而帶著城池向趙國投降。

趙孝成王當然不會拒絕這麼一塊大肥肉,於是欣然收下了上黨之地。現在的秦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能仰望的秦國,而是一個強大到讓六國都不敢招惹的國家,秦國更是輕鬆地將六國聯軍擊潰。

所以秦國開戰,趙國被迫出兵,這就是傳說中的“長平之戰”。秦國派遣了白起率領數十萬大軍,趙國則派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率領大軍迎戰。

長平之戰,趙括遭白起圍困近兩個月,為啥趙國不派廉頗救援呢

然而趙括卻是個庸才,長平本來就是一處易守之地,他拋棄了廉頗之前的守勢,開始調兵遣將,卻被打得節節敗退,最終由於身披重甲,加上六月的氣候,趙軍再也堅持不住,只能束手就擒。

自古以來,就有不殺降將的習俗,趙軍一口氣降了四十萬,這可不是那麼好殺的。但是秦國的統帥,卻是武安君白起,他沒有接受他們的臣服,而是將他們全部埋葬。四十萬大軍,這是一股極為恐怖的力量,可以說是趙國的根基。

然而,趙王為什麼會放棄四十萬兵馬,而不派出大將廉頗?

長平之戰,趙括遭白起圍困近兩個月,為啥趙國不派廉頗救援呢

趙王之所以不出兵,一是他沒有餘力增援。就像前面提到的,四十萬軍隊,放到後世,那絕對是一股恐怖的力量,尤其是在戰國時期,趙國更是如此。因此趙國除了長平的駐軍,再無其他兵力。

因為沒有軍隊,所以廉頗再怎麼有才華,也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所以他不能孤身一人上戰場,畢竟對方是數十萬大軍的猛將。

第二點,就是沒辦法救援了。秦國與趙國的軍隊交鋒,本來就佔不到什麼便宜,因此把白起也派了出來。白起帶著二十萬大軍從趙軍的側翼包抄,將趙軍團團圍住,趙軍就像是一塊餡餅,任秦軍攻擊。

而且趙括是一個只會耍嘴皮子的人,他在軍事上一竅不通,就算有援軍,他也不可能聯手突圍,所以趙國必敗,而且無法自保。

後來因為六國之間的分歧,導致了聯合戰略的失敗。餘威還在的齊國,是不會出手相救的,畢竟五國已經聯手攻打了齊國。而魏國的人,根本無力救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計程車兵被屠殺。

雖然我們這些後人,都能親眼目睹秦國統一中原,但只要仔細觀察歷史,根據蛛絲馬跡,就會發現秦國必勝無疑。他們不缺乏政治和軍事上的能力,也不缺乏謀略,身為六國公認的強國,他們從來不缺乏戰鬥的勇氣。

長平之戰,趙括遭白起圍困近兩個月,為啥趙國不派廉頗救援呢

當然,若是其餘六國與秦國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秦國想要一統天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說不定後面的歷史也未必如此。歸根結底,滅亡是內外兩方面的原因,秦國正好可以利用六國的弱點,對他們進行攻擊,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很顯然,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來自網路,如果有任何侵權請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