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自古以來,王位或者皇位的傳承,都是一件關係國家政局穩定與否的大事。

最早先在商朝時期,繼承製度是按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來實行的,但後來逐漸變成了向嫡長子繼承製轉變的趨勢。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並且進行了規範: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

要說清楚什麼是嫡長子,就要從君王的配偶關係說起。

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多嬪制。在皇家來說,後宮通常有一個皇后(正妻),在古代家庭中的地位是遠高於妾和嬪的,同樣皇后所生孩子的地位,也要高於妾和嬪的孩子。

皇后所生的孩子就叫嫡子,其他嬪妃所生的就是庶出,也叫庶子。

對於皇位的繼承,是這樣規定的,皇帝如果只有一個兒子,不管嫡出還是庶出肯定立為繼承人;其次是立嫡,如果嫡出庶出都有兒子,肯定優先立嫡;再次是立長,如果嫡出有若干兒子,肯定優先立嫡長子,或者如果嫡出沒有兒子,那就優先立庶長子。

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這麼一套規定合理不合理?有人說了,如果長子攤個殘疾或者傻子怎麼辦?一般來說,那也比不守規矩另立要穩妥些。如果攤上一個弱智者作為繼承人,只能說是國家的不幸,老百姓的悲哀了。

歷史上的確出現過這種情況,比如晉朝的司馬衷就是一個典型的弱智。由於司馬衷幾近白痴,皇權被皇后賈南風把持,最後因為濫殺無辜,終引起“八王之亂”,百姓遭殃,生靈塗炭。

既然制定嫡長子繼承製有許多缺陷,為什麼還要堅持這種制度呢?其實,不採取這種制度,可能弊端更多。

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個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事先確立一個固定的繼承模式,就會亂套了。

比如說都覺得選賢制比較好,那我們看看古代如果實現選賢制,有什麼問題。

嫡長子制度,就是事先確定了唯一候選人,父皇一死,他可以順利繼位,如果是選賢制呢?那競爭的人選就多了,競爭的人一多,這裡頭的事情就更麻煩。

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比方說賢能和才幹,當時不可能有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每個皇子手下都有一幫文臣武將,到那時他們都會向著自己的主子說話,那麼,就會紛爭這唯一的皇位。

一起紛爭,到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到時候只好憑實力了。大家都操起兵戈開戰,天下頓時就會大亂,到那時最倒黴的就是老百姓了。

有可能打來打去,誰也得不到皇位,朝廷失去控制力,王朝就會解體。歷史上此類事件也出現的不少。

中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其實說白了,在古代無論選擇哪種繼承製度,爭奪皇位的血案都是無法避免的,畢竟對於這些皇子嗎來說,他們這輩子最大的目的就是能夠登上那個皇位,所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肯定會不擇手段。

在這個時候,什麼兄弟情甚至父子情,在皇位的誘惑面前,說是不值一提的。到了利慾薰心的那一步,只要自己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什麼都可以犧牲掉。

所以,這麼看來,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並不完美,但也比別的繼承方式更能保持政權的平穩過渡,保持朝廷民生的穩定。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老衲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