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與歷史不符的情節(二)三藩之亂

前一篇說到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少年康熙時代與歷史不相符合的情節,今天來簡單講講真實的三藩之亂與電視劇有何差別。首先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這三人分別佔據了雲貴,廣東和福建。

在撤藩前,康熙一直想撤藩,但是藏在心中未曾透露過想撤藩的意圖,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作為一個最高領導人,在沒有合適機會,未下定決心之前通常隱藏自己真實想法,但電視劇中康熙直接在朝會上議論,搞得人盡皆知,真實的康熙遠比電視劇描繪的更為睿智。

《康熙王朝》與歷史不符的情節(二)三藩之亂

另一個情節是就是孝莊勸康熙多忍耐幾年,言耿精忠六十有二,吳三桂五十有八。然而康熙十年,耿繼茂病逝,長子耿精忠承王爵,僅30多歲。這個勸告沒有一點說服力,難怪康熙不聽

在撤藩的過程中,劇中是由吳三桂提出,想試探康熙,其實真正是由尚可喜先開始的,他想請求歸老遼東,提議讓長子尚之信鎮守廣東,康熙準其所奏,但是以尚之信跋扈不服管制為藉口,就下令撤藩。吳三桂和耿精忠被迫上書,也表示撤藩,原本吳三桂以為清廷會挽留,結果康熙直接批准,還派欽差去雲南給吳三桂下達撤藩令。電視劇中給吳三桂下達撤藩令的是康熙找的犧牲者,朱國治。

《康熙王朝》與歷史不符的情節(二)三藩之亂

1673年吳三桂退無可退,直接舉兵反叛。在同一年孔延齡,耿精忠和王輔臣也舉兵反叛,但是尚可喜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反叛大清。清初皇太極封尚可喜為智順王,順治六年改封為平南王,期間曾多次上書願回遼東。在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第十一次上書,康熙直接批准,直接下令撤藩。吳三桂接到撤藩旨意就直接反叛了,耿精忠隨後響應,尚可喜堅持效忠清王朝,以廣東為據地,牽制了十萬叛軍無法北上,在危急時刻,尚可喜在家中後院堆滿柴火,欲自焚 。康熙十四年,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

然而,在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兵困其父的府邸,竊取了廣東的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尚可喜在這年逝世,臨死前還拿出皇太極賜的冠服,穿戴好後向北叩頭,說:“吾死之後,必返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就算死了也要盡忠於先帝。康熙知道此事後,就賜諡號“敬”。

《康熙王朝》與歷史不符的情節(二)三藩之亂

《康熙王朝》卻是以尚可喜,耿精忠去雲南密謀策劃起兵之事,康熙還召三萬入京試探,還加入詐稱朱三太子的楊召隆去雲南策反吳三桂,這些都是與實際相悖的。

真正的三藩之亂髮生在1673年至1681年,涉及當時的南方,西南和陝甘地區。1673年,清兵一直處於下風,直到1676年,周培公勸降王輔臣之後,局勢越來越有利於清軍的發展。之後,這一年,耿精忠,尚之信撤兵投降。孫延齡被吳世璠殺害。1679年吳三桂稱帝,但在同一年病死,孫子吳世璠繼承帝位。直到康熙二十年底,三藩之亂終於徹底平定。

周培公在這場平藩的戰爭中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電視劇言過其實,周培公當時只是圖海的幕僚,並不是撫遠大將軍,掌兵20萬,這是不可能的。被康熙忌憚更無從說起。因為王輔臣的部下有周培公的同鄉,王輔臣本人更多是出於待遇問題才叛清的,周培公抓住這點,成功勸降王輔臣。康熙為表彰周培公,還給他母親孫氏親寫撰文,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而後到廣東任職三年就辭官回鄉了。

《康熙王朝》與歷史不符的情節(二)三藩之亂

從實際的三藩之亂過程中,吳三桂並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處處被動,其真實水平還不如影視劇中的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