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在佛教的諸多菩薩之中,四大菩薩一直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代表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藏菩薩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尊敬,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家中的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地藏菩薩,據《地藏十輪經》說,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音譯是“乞叉底櫱婆”。

據佛經故事說,他受釋迦牟尼佛囑咐,在釋尊入滅而彌勒尚未降生世間這一段時期度世。於是他發了大誓願:一定要盡度六道輪迴中眾生,拯救各種苦難,才升級成佛。因此,他的美稱尊號是“大願地藏”。

此尊的大願是指:其一,孝道,即孝順和超薦父母;其二,為眾生擔荷一切難行苦行;其三,滿足眾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長;其四,祛除疾病;其五,要度盡地獄眾生,不然“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這些內容,如孝道,很有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氣息,是佛教漢化後適應本地情況的新說教。保護農業和防治百病,更適合以農立國的中國國情,特別受農民歡迎。

至於代眾生受苦難並度盡眾生,那可太容易被受盡苦難的中國老百姓理解和接受了。所以,除了觀音以外,地藏菩薩在舊中國下層的信徒最多,是漢化程度最深的菩薩。

據說,地藏菩薩降跡新羅國為王子,姓金名喬覺,軀體雄偉,頂聳骨奇。祝髮後號地藏比丘,於唐高宗時航海來中國。最初隨處參訪,遊化數年,後來到九華山結廬苦修。

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若干年後被地方士紳諸葛節等發現,見他住石洞茅蓬,吃摻有觀音土(一種白土)的飯食,生活清苦,又詢知是新羅王子,感到應盡地主之誼,於是發心為之造寺。

當時九華山屬閔公所有,建寺要閔公出地。閔公問地藏比丘要多少地,答雲:“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閔公應允。不料地藏袈裟越扯越大,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此山全部佈施供養。

閔公於是成為地藏護法,他的兒子也隨地藏出家,法名道明。據說地藏比丘居山數十年,於盛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七月三十日入滅,俗臘99歲,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

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九華山的月身殿,即地藏來華化身成道處。後世以此日為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涅粲日,佛寺中常舉辦地藏法會。

地藏菩薩以其有新羅王子化身之故,常現出家相,作比丘裝束,和其他的大菩薩明顯不同。他的標準像一般是: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律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欲使眾生願望均得到滿足。兩位脅侍是一青年比丘一老年長者,據說就是閔公父子。

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唐代以降,漢化佛教更加世俗化,也更加和漢族本來的風俗習慣融合,觀音和地藏逐漸脫穎而出,成為漢化佛教中香火最盛的代表。這兩位也有了明確分工:觀音以救度活人為主,地藏以救拔鬼魂為職。

因此,地藏新獲頭銜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我們從各種小說等資料考察,地獄像是一座大法院,中設各種法庭和監獄。閻王好似大法院的頭領,負責判案,處理具體事務。而

地藏菩薩卻有點像那裡的掌握“原則”的佛教最高代表,並不管具體事務。閻王鐵面無私,而地藏普救眾生惠及幽冥。

地藏菩薩,乃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之一

所以,人們為亡靈求超度時,往往哀求地藏發慈悲。人活著,寄希望於觀音慈航普度;死後則希望地藏光照幽冥。因此,觀音和地藏成為漢化佛教中最受膜拜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