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明朝著名農學家,如何跨越三百年與袁隆平先生共賞稻香?

《天工開物》首篇《乃粒》: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距離袁隆平先生去世早已有一年有餘,我卻仍如同昨日。那日長沙的天空間斷放晴了一陣子,又下起了細雨。他耗盡一生研發的“雜交水稻”讓千萬人不再捱餓,功標青史,他的離去,老天都在感到惋惜。

人已離去,青山尚在,

禾下乘涼的夢終有一日會實現。重要的是繼往開來,袁隆平先生又何嘗不是“繼往”者呢?讓我們來看看三百年前的宋應星是如何成為“領航人”的!

宋應星:明朝著名農學家,如何跨越三百年與袁隆平先生共賞稻香?

宋應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農學家。像袁隆平先生一樣,他的一生多是奉獻給了農學研究,著有“

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的《天工開物》。

書中對農民研究水稻大麥的事例多有記載,對土壤天氣等因素對農作物的影響,

得出了

“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

的科學見解,為研究農學的認識推進了一大步,更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宋應星:明朝著名農學家,如何跨越三百年與袁隆平先生共賞稻香?

宋應星著作《天工開物》

宋應星自小愛好讀書,更是有過目不忘之能,尤其喜愛農學工藝學,熟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立志學神農氏做田地裡的聖賢,讓天下人有飯吃。

在六戰六敗,名落孫山後,宋應星不再重於名祿,回到家鄉,打算去做實事,做能讓百姓過得更好,能夠讓百姓豐衣足食的實事。

他將自己放在田地裡,痴迷地鑽研各類

農業和手工業生產

方面的知識。最終在最短的時間內,著作了

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開工開物》。

以《天工開物》傳承科技傳統的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和用一粒種子造福世界的現代科學家袁隆平都有一個讓天下人不受飢餓的夢,一個

禾下乘涼的夢。

宋應星:明朝著名農學家,如何跨越三百年與袁隆平先生共賞稻香?

袁隆平讀《天工開物》

袁隆平少年時,曾讀過宋應星《天工開物》,最喜歡裡面的《乃粒篇》,“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意思是:人類自身並不能長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為人能依靠五穀養活自己;可是五穀並不能自己生長,而需要靠人類去種植。

《乃粒》被宋應星放在了《天工開物》的第一篇,表明了宋應星“

貴五穀而賤金玉

”的思想,這個思想被宋應星和袁隆平用了一生去踐行,高山流水遇知音,若是宋應星知道三百年後,有人與他志同道合,並且認同他,一定會

激動到熱淚盈眶吧。

袁隆平繼承了先賢的夢想和思想,我們繼承了袁隆平的夢想和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走好長征路的每一步,歸途總是讓我們衣食無憂。

宋應星:明朝著名農學家,如何跨越三百年與袁隆平先生共賞稻香?

何為“天工”“開物”

“開工”出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

“開物”出自《易經繫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天工指的自然力,開物則指的人工,“天工開物”的意思就是“自然和人工共同開創萬物”。

宋應星從官場毅然決然回到田地,迴歸自然,走出來不一樣的道路,道不孤,必有鄰。

北魏賈思勰作《齊民要術》,

南宋陳旉作《農書》,

元朝王禎作《農書》。在以仕途為重的古代,還有那麼多專研“奇技淫巧”的農學家,他們都是繼往開來者,

致知力行

給了後輩莫大的勇氣。

宋應星:明朝著名農學家,如何跨越三百年與袁隆平先生共賞稻香?

結尾

“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三百年前這句話出於宋應星豁達的自我性情和時代思辨,三百年後,這句話燃感依舊,讓我不得不佩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宋應星與袁隆平

跨越多個朝代,註定無法相見,但是傳承是連線歷史與現實的橋樑,來年,“稻子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涼”時,我們相約,共賞稻香吧!

此文緬懷追思袁隆平先生!國士無雙,彪炳千秋!

喜歡不要忘記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