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門忠烈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後的血與淚,遠比我們想象的深厚

《祭侄文稿》通篇塗塗改改,卻被譽為

天下第二

大行書”,並且是顏真卿真跡傳世,現在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件作品,就是整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沒有之一!

卷後題跋無數,古今稱讚無數,大家都知道這件作品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顏季明所寫的祭文草稿,去詳細瞭解一下,就會發現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背後的血與淚,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厚得多。

滿門忠烈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後的血與淚,遠比我們想象的深厚

鮮于樞題跋

先來說說與敵人的仇恨。當年安祿山包藏禍心,起兵反唐,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一家鎮守常山(今石家莊正定縣),最終常山城破,侄子顏季明被斬首,顏杲卿一家三十餘口人最終都被叛軍殺害,準確地來說是被虐殺。

城破以後,顏杲卿誓死不肯低頭,被叛軍割去舌頭依然吼聲不絕,最後被肢解而死。兩年以後,唐軍收復失地,顏真卿才有機會託人尋得侄子的頭骨,顏公當時,是對著裝著侄子頭骨的棺木,寫下的《祭侄文稿》。

滿門忠烈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後的血與淚,遠比我們想象的深厚

《祭侄文稿》片段

《祭侄文稿》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之前的一句是“賊臣不救,孤城圍逼”。既然是“不救”,前面的“賊臣”指的自然不是安祿山的叛軍,而是當時的太原守將王承業。

安祿山起兵以後,顏真卿一家不顧生死起兵反抗,身先士卒打通了通往太原的咽喉要道。太原守將王承業卻在上書的表文中,抹殺了顏杲卿一家的付出,將功勞據為己有。

滿門忠烈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後的血與淚,遠比我們想象的深厚

顏杲卿

後來反賊圍困常山,王承業有能力支援卻據兵不出,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功勞事小,人命事大,顏公如何能不憤恨?所以寫到

“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一段時,顏公的情緒是最激動的,其塗改的筆觸也最重。

悲劇到這裡並沒有結束,顏真卿本人其實也是死於賊臣之手。寫下祭侄文稿的

25年後(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攻陷汝州。當時朝內諸多大臣忌憚且嫉恨顏真卿的剛直,於是宰相盧杞挑頭,上書唐德宗李適,讓顏真卿隻身深入叛將軍中傳達朝廷旨意。

滿門忠烈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後的血與淚,遠比我們想象的深厚

顏真卿

明知此行有去無回,但是皇命不可違,顏真卿沒有任何怨言。顏真卿德高望重,李希烈也曾對其軟硬兼施,試圖遊說顏真卿,但是顏公對大唐的忠心,未曾有過半分轉移。

一年以後,叛軍形勢急轉直下,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被誅殺,李希烈怒火中燒,派人將顏公縊殺於大牢之內,顏公享年七十六歲。

滿門忠烈顏真卿,《祭侄文稿》背後的血與淚,遠比我們想象的深厚

《祭侄文稿》全卷

顏氏一家滿腔熱血,若大唐需要不敢自留半分,雖九死未悔。是他們的血與淚,最終成就了《祭侄文稿》,也成就了大唐的傲骨與末世最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