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一部什麼書?“瞞天過海”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

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一部

“謀略奇書”

,是中華民族非

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

和《孫子兵法》並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兵書“雙璧”。

《三十六計》是一部什麼書?“瞞天過海”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的原書,大約在明清時成書,但具體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已經無法考證。

全書引用

《三十六計》

二十七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

《易經》

中將軍事謀略歸納成六套戰法,即

《三十六計》

勝戰計

敵戰計

攻戰計

混戰計

並戰計

,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之計,每一套中各包含六條計謀,總共

敗戰計

《三十六計》是一部什麼書?“瞞天過海”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

《易經》

六戰之一:勝戰計

指在

三十六計

的條件下,根據敵人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行動。此計前提是在戰前要具備獲勝的條件、方案和把握,而後在戰鬥中透過計謀的運用,將我方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從而戰勝敵人,獲得更大的利益。

三十六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

計名的來源

敵弱我強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

率領30萬大軍出征高麗國。一天,大軍來到海邊,唐太宗看見無邊無際的大海,有了退縮的想法。這時,大將軍

唐太宗

請唐太宗先去休息,君臣來到一處大廳中,與文武百官一起開懷暢飲。不久,忽然聽到大廳外風聲四起,濤聲如雷,唐太宗拉開帷幕一看,竟是在一艘船上,船也已經出海了!原來,薛仁貴怕皇帝動搖軍心,就用了“

薛仁貴

之計。

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

《三十六計》是一部什麼書?“瞞天過海”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

左 唐太宗李世民;右 薛仁貴

瞞天過海”

中的

“瞞天過海”

,本意是指

“天”

,所謂“瞞天過海”,是指瞞著天子在不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安全地渡過大海。後來,人們把“瞞天過海”作為

天子

三十六計中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天”指

第一計

原文及翻譯

應該消滅的敵人。

(人在防備周密時,更容易鬆懈大意;對於司空見慣的事情,人就不會產生疑惑了。秘密往往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理解及分析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利用了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常常熟視無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亂真。計的關鍵在於

“瞞天過海”

。瞞過,萬事大吉;瞞不過,弄巧成拙。但是,“瞞”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過海”的必要手段。

《三十六計》是一部什麼書?“瞞天過海”的來龍去脈究竟是什麼?

《三十六計》

戰例分享

“瞞”

隋朝將領賀若弼智取徐州

隋開皇四年(公元588年)冬

隋文帝

任命晉王楊廣為統帥,大將

楊堅

為行軍總管,率軍討伐

賀若弼

。(陳國,建立時間為公元557年,國號為陳,都城為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隋軍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終於來到江北。大將賀若弼想要出奇制勝,就盡力掩蓋隋軍想要渡江的想法,來麻痺陳國的軍隊。

他先組織隋軍在沿江一帶頻繁調防,而且每次調防都要張旗列隊,虛張聲勢;同時經常派出大批士兵沿江打獵,故意營造出安營紮寨的假象。一開始,陳軍以為隋軍將要來到,急忙調兵遣將,準備應戰。後來,見到隋軍只是調進來調出去,看不出有渡江的意圖,慢慢地也就習以為常,不那麼在意了。而且賀若弼還把用來渡江的戰船統統隱藏起來,只在江邊擺一些小船和破船,陳軍看不出隋軍有立即渡江的意圖,就更加鬆懈了。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很久。直到第二年的春天,賀若弼仔細觀察了陳軍的陣勢和情緒,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便一聲令下,突然率軍渡江。由於陳軍疏於戒備,猝不及防,隋軍一舉就攻佔了

京口,生擒了包括

陳國

在內的

徐州刺史黃恪

餘人,隨後又乘勝進軍陳國都城建康,最後滅掉了陳國。

這裡是

6000

,每天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

暢聊歷史故事

我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暢聊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