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明朝國祚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朱元璋建立初期首都定於南京,在明成祖時期遷都於北京。如今的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便是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耗時16年。此後,北京故宮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本章所講述的主人公便是明朝時期北平(現稱:北京)藩王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出生於公元1378年,因深受他爺爺朱元璋的喜愛,於公元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未來繼承朱棣的燕王爵位。後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繼承大統,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登基為帝,廟號明仁宗,但在位僅為一年。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為什麼說“朱高熾”被低估了呢?原因很簡單:一、被他的表面所迷惑了,朱高熾從小就喜文厭武,非常地仁厚老實,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那種英武之氣。二、從小體弱多病,還患上了嚴重的肥胖症,走路都不方便。三、明朝的江山都是在馬上打下來的,而朱高熾跟他和朱元璋完全不搭邊。所以朱棣很難接受這樣的接班人。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還有很多人都說朱高熾是靠好兒子朱瞻基才登上的皇位。原因是:據說朱瞻基出生時天降異象讓朱棣下定決心起兵造反,後朱瞻基從小就能文能武,而且還很聰明,深受朱棣的喜歡。想給好孫子朱瞻基皇太孫的位置才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其實不然,小編的觀點是這一切都是朱高熾用自己的真本事得來的,朱高熾雖然身體不行,但他有一個比他爹還好的一個政治頭腦。在明成祖時期明朝一直在發動戰爭,百姓的生活早就苦不堪言,急需一個像朱高熾這樣得儒君來治理天下。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為什麼說朱高熾很厲害且非常地有政治頭腦呢?看幾件事就知道了。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中,父親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而朱高熾因身體虛弱腿腳不便,不能隨父征戰,且此時的老本營北平也需要一個能人來守城,因為北平作為朱棣最後的退路肯定是不能丟的。所以朱高熾就被留下來守衛老本營。期間,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城卻被朱高熾以一萬的兵力擋住了,從這就可以看出朱高熾不僅有出色的政治頭腦,還有出色的軍事才能。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代父監國之奪嫡之戰:

朱棣在位期間,不是在攻打蒙古就是在準備攻打蒙古的路上,就連最終死都是死在班師回京的路上。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隨朱棣出征,所以治理國家的大事就落在了朱高熾這個太子爺的身上。講道理這應該對於朱高熾是件喜事,但其實並不然。治理好國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還有兩個弟弟覬覦他的太子之位,只要稍微出錯他的兩個弟弟就會找他的麻煩。如:在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明成祖朱棣北征班師回朝時,監國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誤期,被漢王朱高煦抓住機會進讒,以至於朱高熾一派文官大多入獄。後因為兩個弟弟做錯事相繼被踢出了局,這才把他的太子之位坐穩。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代父監國之培養親信:

永樂七年(1409年)初次監國期間,明中都鳳陽地區爆發了嚴重的水災。在這次天災中朱高熾嶄露頭角,得到了很多大臣的認可。這也為他後面監國期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朱高熾在做太子期間監國六次,時間長達7年多。在監國期間,任用賢臣,很多朝廷命官都是被太子朱高熾一手提拔上來的,就連當時的內閣三楊都是朱高熾的親信(三楊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所以在朱高熾監國後期朝中的最少有一半的官員是擁戴朱高熾的,再加上內閣三楊的支援,朱高熾在朝中的威望碾壓兩個弟弟,不過他的兩個弟弟也不是毫無勝算,因為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在軍中威望非常地大,且掌握兵權。不過這些都被朱高熾一一地化解,最終在朱棣死後繼承大統為明仁宗。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不過朱高熾在登基後僅不到在位一年便駕崩,這也使得他的長子朱瞻基在繼位後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因為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握有兵權,在朱高熾死後便造反了,明宣宗朱瞻基也差點死於叛軍。不過最終朱瞻基還是順利地平叛了。

明朝皇帝中被低估的王者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不到一年,很多政事改革並沒有完成,但是朱高熾在位一年的時間裡就把國家往好的方面推進,有了這個開始,再加他兒子朱瞻基的治理最終也把明朝推向了一個盛世。這個盛世也被史學家們稱之為“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