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自古以來,古埃及與衣索比亞之間的交往不斷,由於兩地區距離的緣由以及考古資料出土,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交往的表現主要以經濟交往為主。由於雙方長期的貿易往來,於是就產生了兩條貿易路線:一條是沿著尼羅河而進行的陸上貿易路線,另外一條則是沿著紅海沿岸進行的海上貿易路線。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首先,關於尼羅河流域進行的陸上貿易路線的存在,大多數學者眾說紛紜,本文認為該路線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早在法老統治時期的埃及就已經形成了沿著尼羅河而進行的尼羅河貿易路線,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航海技術的提高,加之人們想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求奇珍異寶以及後來紅海貿易的發展,這些都是導致尼羅河陸上貿易路線衰落的原因。在托勒密統治下的埃及積極開展紅海貿易,與此同時,努比亞的庫什也是紅海貿易中的轉運者。庫什人納巴達與麥羅埃國家透過居住在努比亞和厄利垂亞的阿杜里斯港取得印度的胡椒、棉布,東非的香料和黑檀木,中非的象牙、毛皮和黃金也經過這裡運到埃及,沿著尼羅河路線運到托勒密城和貝侖尼塞港。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傑克

·菲利普斯在《蓬特和阿克蘇姆:埃及與非洲之角》中也證明了該條路線的存在,其文中這樣寫道:“這不是在埃及最南端發現的唯一物品。蘇丹境內的尼羅河以東地區近年來才開始發掘,但考古結果改變了我們對該地區的看法。長期以來下努比亞地區一直被視為埃及、努比亞金礦(庫什金礦)的來源地,甚至還發現了法老統治時期的礦區,而該碑文的發現使陸地線路得以確認。”

他還認為阿斯旺是埃及南端重要的省份,是埃及的南大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門戶以及由海上進入非洲腹地的唯一通道,也就是說這裡是古代埃及向南擴張以及南部國家向北進入埃及的一個重要關隘。透過這座城市,阿克蘇姆與羅馬統治時期的埃及建立起了陸上路線。公元

6

世紀時期,拜占庭帝國歷史學家普羅柯比烏斯記錄:一個沒有任何障礙的旅行家從阿克蘇姆到阿斯旺要花上

30

天,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記錄了從阿杜里斯到阿克蘇姆的旅行不超過八天到十五天。該條線路的存在與發展,證明了埃及與衣索比亞地區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經濟往來,雙方的經濟往來帶動了尼羅河流域的商業貿易往來,隨著紅海貿易的發展,該條路線也隨之衰落。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原始資料的出現與考古資料的挖掘,也進一步證明了這條路線存在的真實性。科斯馬斯的《基督教風土誌》記載了阿克蘇姆王國(

The Arksum Kingdom

,今衣索比亞)等紅海地區的國家與民族,在海上絲路阿拉伯海及印度洋中的重要地位。“從拜占庭到亞歷山大里亞

50

站,從亞歷山大里亞到大瀑布群(

Cataracts)30

站;從瀑布群到阿克蘇姆

30

站;從阿克蘇姆到衣索比亞凸出地,大約為

50

站。

衣索比亞凸出地即是出產香料的巴巴利地區(索馬利亞)。

……巴巴利人便前往內地經商,帶回許多種香料,如乳香、肉桂、菖蒲,以及其他許多商貨,此後他們又將這些商貨從海路運往阿杜裡(

Adule

)、希米雅提國、印度和波斯。”著名的歷史學家普羅柯比也記錄了從阿克蘇姆到厄勒藩汀需要花費

30

天來進行一個無障礙的旅行。上述史料都印證了陸上貿易路線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兩地區的貿易交往也為努比亞地區與阿克蘇姆的貿易往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其次,就是紅海貿易路線的開展,其發展歷史悠久。法老統治時期的埃及就開始探索到達紅海沿岸的貿易路線,托勒密統治時期的埃及由於紅海貿易的發展,其貿易範圍繼續向南推進,其勢力範圍到達了非洲之角,這也證明了此時的埃及在古代世界史上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羅馬帝國時期以埃及為中心形成了屬於羅馬獨有的貿易範圍,所以本文認為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埃及處於東部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貿易中轉站。

法老時期的貿易路線最著名的是法老運河,公元前

1380

年塞提一世時,此處就出現了狹長的水道,河床很淺。尼科法老時(公元前

672

—前

664

年)修築了溝通尼羅河和紅海的運河工程(未完成),更大可能完成這項工作的是波斯國王大流士。

569

托勒密統治時期埃及運河的修建,《阿拉伯通史》中記錄:“當埃及在托勒密人的統治下再變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與南阿拉比亞人爭奪海上霸權。托勒密二世(公元前

285

—公元前

246

年)重新修復了由塞索斯特列斯於大約一千七百年前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所創鑿的尼

-

紅運河。

勒密王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這使托勒密王朝向衣索比亞擴張提供了條件。托勒密三世時已經征服到了衣索比亞地區,並建立了阿杜里斯港,此港口的建立更加證明了托勒密王朝時期的勢力範圍到達了衣索比亞地區。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托勒密統治下的埃及也積極地開展海上貿易,公元前

275

年紅海和尼羅河之間的運河又重新被開通,運河聯結尼羅河的皮留辛支流和紅海,改稱為托勒密運河,這時埃及大力開展遠到瓜達富伊角(

Cape Guardafui)1

的貿易,運成批的衣索比亞綿羊,從紅海沿岸運進大象以供作戰。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使者的推動下,菲拉德爾弗斯也向孔雀王朝派過使者狄奧尼索斯。托勒密五世時喪失了敘利亞,加之內陸地區象牙資源的枯竭,面對著義大利對阿拉伯和印度商品的與日俱增,這就迫使埃及轉向南方海路。

斯特拉波(公元前

54

—公元

24

年)親眼見到過米渥斯·霍爾莫斯啟航前往印度的船舶,最多隻有

20

條船敢於橫渡阿拉伯灣,走出海灣的地界。然而,現在有更大的船隊甚至遠航到印度和衣索比亞邊境,從那裡把貴重的貨物運回埃及,然後再從那裡前往其他地方;因此,現在可以收到雙倍的關稅,既有進口稅,又有出口稅。對於貴重的商品,徵收的關稅也重。實際上,國家擁有壟斷權,因為亞歷山大城不僅是大多數這類商品的儲存地,而且也是向外界供應商品的來源。由此可知,法老統治時期的埃及就已經開闢了到達紅海沿岸的貿易路線,托勒密王朝統治時期的埃及把紅海貿易路線繼續向南推進。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埃及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繁榮,在此時的阿克蘇姆、阿杜里斯、馬塔拉、哈維拉

-

阿瑟勞(在阿斯比

-

代拉地區)以及德卜勒

-

達莫發現的東西,並非衣索比亞本地的物品,其中一些透過貿易來到這個國家,特別是來自埃及,其中包括雙耳細頸壺、玻璃器皿碎片、一塊美玉(在阿杜里斯發現)、銅製燈具和一架銅天平及其砝碼(在阿杜里斯與阿克蘇姆都有發現)。本文認為挖掘出的玻璃器皿是透過紅海沿岸運來的,因為玻璃器皿易碎,經過陸上的尼羅河貿易路線可以運輸貨物,可是從阿克蘇姆到阿杜里斯有一段路程是陸路貿易,把大型易碎器物想要從阿克蘇姆運到阿杜里斯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只能從紅海貿易海運運往埃及,於是阿杜里斯港就成了紅海貿易的中轉站。

考古發掘出的物品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米奧斯·霍爾米斯(

Myos Hormos

)和貝雷尼克(

Berenike

)的建立都是為了促進貿易,最初是為了從非洲進口大象供軍方使用,後來跨越過印度洋。對於托勒密統治時期的貝雷尼克,貿易關係是透過兩耳細頸酒罐來體現的,這種兩耳細頸酒罐來自埃及境內,只有少數的外國船隻來自羅茲島。有系統的、有經濟動機的長距離的印度洋貿易似乎始於公元前

30

年,大型陶器在阿杜里斯地區大量被髮掘,來自公元

1

世紀的貝雷尼克和庫塞爾(

Quseir),

所以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埃及處於東部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貿易中轉站。

關於古埃及與阿克蘇姆文明間貿易往來的路線探索

透過對兩條貿易路線的整理發現,兩條貿易路線都是在古代經濟與貿易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條是沿著尼羅河進行的陸路貿易路線,歷史悠久,其價值不言而喻。第二條是沿著紅海海岸所開發的海上貿易路線,它主要是在貿易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之下進行的,這也為後來的羅馬

—拜占庭時期的貿易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兩條路線的存在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但由於史料匱乏,兩種文明之間的經濟聯絡與貿易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史料來加以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