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人常說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那簡單地說,是行為決定了命運。現在的人,經常在各種酒局上推杯換盞,把酒言歡,有商務性質的,有私人聚會,有各種慶祝活動。筆者不喝酒,所以能很清醒地坐到最後,洞察到每個人的細微變化。每個不同性格的人,只對應一種自己的喝酒風格。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幾個和酒有關的故事,各位跟我一起看看,是不是每個人喝酒的行為都對應著一種必然的命運?

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時秦國國君。他可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好學生,他的成績單特別亮眼,謀臣的陣容裡有百里奚、蹇叔,打敗了晉國,一路向西,滅了十一國,不知道滅的國有多大,反正戰績卓越。這位打遍天下找對手的秦穆公,能成為春秋時期以為雄才霸主,有人說這位英雄人物,善於以酒會友。

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北周詩人庾信曾寫過《秦穆公飲盜駿馬贊》,詩曰:“駿馬遇盜,秦王不嗔。先飲美酒,翻畏傷人。領兵向國,窮寇侵秦。於是大盜,還作功臣。”

各位,想想如果你是一國之君,拉車的馬跑丟了,等你發現時,一堆人正圍著鍋準備分吃你的馬肉,你會怎麼辦?是勃然大怒,立刻把這些吃馬肉的人殺掉嗎?常年征戰的人愛馬,就和今人愛車一樣,何況秦穆公又掌握著生殺大權,恐怕做出點什麼出格的事兒,也可以理解吧。

事實是,秦穆公親自去尋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農夫們正準備分吃馬肉。秦穆公嘆息道:“吃了馬肉卻不立刻喝酒,馬肉會傷害你們的身體啊!”於是賜酒給農夫喝,而後離去。

沒有任何洩憤的情緒,這就是秦穆公的胸懷和格局。面對一群吃他馬肉的農夫,沒有了一代君王動輒殺戮的戾氣,卻多了一分溫情和豪情,讓人們看到了秦穆公仁德愛民的氣度和人性的光輝。

次年,秦晉兩國發生韓原之戰,晉兵包圍穆公乘坐的戰車。當晉惠公車右的衛士路石舉起長槍擊中秦穆公的鎧甲時,曾在岐山分食馬肉的三百多農夫在車下為保護秦穆公而拼死搏鬥。最後, 秦軍大勝晉軍,成功俘獲晉惠公。

酒送盜馬人,在那鍋冒著熱氣的馬肉面前,前一秒在吃肉,後一秒就可能人頭落地。這些農夫肯為秦穆公殊死奮戰,說到根上,都來源於那碗酒傳遞的諒解和氣度。一代國君,在生死攸關之時有人肯為他拼命,那碗酒立了頭功。

“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秦穆公的這杯酒讓飲者和賜酒的人都留了名,真是一舉兩得。

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計劃生育時期過去了,現在生育政策寬鬆了,還有很多年輕人不婚不育。各位知道越王勾踐是怎麼實現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大略,下令鼓勵人民生育的嗎?勾踐用酒作為生育的獎品:“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無論生男孩生女孩,都有的獎品,那就是酒。

越國在酒的滋潤下人丁興旺,糧庫豐盈,兵精馬壯,上下同心,終於迎來了出兵征討吳國的這一天。出師前,盛大的閱兵式,刀山劍林,同仇敵愾。《呂氏春秋》曰:“越王之棲於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百倍。”我們腦補一下場面,越中父老為勞師敬獻美酒,勾踐此刻心潮澎湃,豪情滿懷,把酒倒在河的上流。頓時酒香瀰漫在河流中,越王與將士們一起俯身在河畔,迎著激流共飲美酒,與其說這是讓人振奮的酒,不如說這種喝法兒更讓人振奮,史書上把這叫作“簞醪勞師”。後來,越國一舉攻破吳國。

自古皇帝籠絡臣下,就例行設宴賜酒,過節賞酒,立功犒酒,有時還來個賜民共飲;主帥拉攏將士,就賞酒出師,賜酒壯威,頒酒酬功。同樣是一壺酒,能勞師凝聚軍心,也能讓人沉迷之中,禍國殃民。

你一定聽說過“酒池肉林”這個拉風的成語。史上最早的“酒池肉林”並非是商紂王發明的,遠可追溯到夏桀時代。一日,夏桀和妺喜坐在傾宮樓上,往下看去,一隊隊共三千個舞女伴著悅耳的音樂,在宮廷裡翩翩起舞,舞曲終了,夏桀傳令賜舞女每人一杯美酒。先不說三千杯酒有多少,就是一個個賜酒這個過程也要耗費很多時間。妺喜不耐煩了,認為倒酒的時間還不如用來看歌舞,浪費了實在可惜。就建議挖一個酒池,周圍用肉堆成假山,並且懸掛肉片為林,讓這些舞伎們自己享用,不比這般耽擱時間強得多嗎?

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用現在人的思路,理解不了古人的奢靡,這叫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這幫敗家玩意,不倡導光碟行動,挖了一個又長又大的池,將泥土堆在池旁,成了一座小山,山上種了樹木。池底鋪滿鵝卵石,然後灌滿美酒作為池水。山上先用綠色的帛鋪好,作為草地,把熟肉做成肉脯掛在樹上,好像累累果實。又造了一葉輕巧的小舟,以備夏桀和妺喜乘坐。

工程完工後,夏桀每天擁著妺喜乘坐龍舟在池中泛舟。只要二人在船上出現,三千美女就圍著酒池歌舞不休。史書上說,酒香四溢,肉香撲鼻。舞蹈間歇時,擊鼓一聲,諸美女紛紛走向池邊,低頭像牛喝水一般飲酒,接著又去肉林摘肉吃,嬉笑喧鬧聲不絕於耳。有些舞伎由於太過疲勞,在聽到鼓聲俯身到池邊喝酒時,不慎跌入池中溺死。見到這種情形,夏桀和妺喜兩人便相視而笑。

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我國曆史上,酒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文臣武將“對酒當歌,談笑鴻儒”或“羽扇綸巾,煮酒論英雄”。文人騷客,小酌怡情,寫出千古名篇。“酒池肉林”,這個詞彷彿就是夏朝滅亡原因最簡短的解釋。同樣是帝王為賜酒,乾隆皇帝就留下一段動人的故事。

清宮慶典上,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他曾親自為90歲以上壽星一一斟酒。一位141歲老人被推上座,乾隆和紀曉嵐作對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這次宴會盛況空前,邀請60歲以上老者5900餘人參加,其中百歲老人就有數十名。此為中國酒宴史上一大“創舉”。同樣是喝酒,乾隆皇帝喝出了與民同慶的帝王情懷,喝出了敬老愛老的親民姿態。

喝酒這事兒,秦穆公勾踐和乾隆都是大贏家,夏桀卻做了亡國之君

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今天,我們翻看史書,看到的是一個個不同命運的人,他們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古人,正如未來的人們看我們。同樣是一杯酒,有的秦穆王成就了千古霸業,勾踐復興生產打敗強大對手,夏桀窮奢極欲後亡國滅種,乾隆留下了千古佳話……回看歷史,我們把古人的命運當成故事。今人不也常說酒品看人品嘛,其實酒只是個媒介,一個人喝酒的微小行為,或者說我們每個人每天具體的行為裡,都藏著我們的命運走向,只不過人生漫長,我們不善於自省罷了,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