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三國是漢朝解體之後,湧現的一段政權割據的時期。這一時期,共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對這一時期歷史背景,相信喜歡和看過

《三國演義》

的人們對這一段歷史都不會陌生。

三國文化源遠流長,最突出的表象就是其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無論是魏國、蜀國、還是吳國,都有著尤為突出的英雄人物。

尤其是當時歷史背景下湧現出的名人,他們身上體現出來正義、果敢、忠勇、智慧等品質都非常契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深受後世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的喜愛。

這段具有傳奇人物色彩的歷史混戰時期經過歲月的雕琢,文化影響也非常深遠,其中最具有劃時代標誌性意義的要數羅貫中的

《三國演義》

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的誕生。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正是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誕生,才有了三國文化更為廣泛的傳播。

不僅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尤其是其中的經典故事被改編成戲曲,在民間廣為傳唱,也成了普通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所以對於三國文化的後世演繹,《三國演義》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而作者在《三國演義》的內容敘事有著明顯的個人傾向,那就是以蜀漢的刻畫為主體。

相比魏、吳兩國,蜀國不僅有師出有名的正統地位,就連以劉、關、張、諸葛為代表的蜀漢人物描寫,在藝術及文學領域有比三國的其他人物更多的著墨點,都更容易被後人傳唱。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在後來歷史長河中,蜀國的諸多好漢都是忠勇、智慧的正面人物,這種果敢、忠義的英雄主義精神,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經久不衰的源動力。

後世對蜀漢文化的讚揚和推崇,發展到唐宋時期,更加確立了蜀漢為三國文化的主旋律,且地位不可撼動。

朱熹在

《資治通鑑綱目》

中有

“三國當以蜀漢為正統”

的語言和觀點。唐宋以後,認為蜀漢佔據三國文化的主體地位的各朝名人文士更是佔據壓倒性優勢。

針對蜀漢在三國文化中傳承與發揚依據朝代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創作

提到三國,一定避不開的就是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

《三國演義》

,清代魏裔介曾表示

“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但其實

《三國演義》

的小說和三國政權並不是同時代的產物,

《三國演義》

是元末明初時期的作品,由小說家羅貫中以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的形式編著下來。

為什麼元末明初的時候會以三國時期為背景寫下這部鴻篇鉅作,一方面是三國時期的戰爭文化對後世影響之深遠,有足夠的話題性。

另一方面是到了合適的時間,有了合適的土壤,好的藝術作品就應運而生了。

這部根據史料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等藝術加工創作的小說,塑造出的人物非常的典型。

是以三國爭霸歷史程序為主線,雖有部分虛構,但大致還原了歷史事實和人物特徵。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但羅貫中編寫的《三國演義》依然明顯帶著個人色彩,雖是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來魏、蜀、吳三國之間權力爭奪的戰爭故事。

卻不是圍繞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為主角來編寫,而是以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的蜀漢政權為中心來刻畫人物,具有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

可見蜀漢文化在三國文化中對後世的影響更加深遠,可能和劉備作為漢王朝的後裔,有著匡扶漢室的正統地位有關,是師出有名,民心所向的時代英雄。

《三國演義》自創作以來一直都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圍繞《三國演義》進行的藝術創作,不勝列舉。

其影響之深遠,不僅為後世的文人藝術創作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其章回故事也在民間也廣為傳唱。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義”的傳承

這裡的“義”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氣勢恢宏的英雄主義,其二是“義薄雲天”的大義。

三國文化最明顯的就是其濃厚的英雄主義,尤其是羅貫中筆下塑造的英雄人物,個個武藝超群,是當之無愧的時代英傑。

但是針對

《三國演義》

裡面的內容,三個割據政權下的英雄人物卻風格迥異,如曹魏政權下的英雄大都籠罩著一些

“奸雄”

的色彩,被後世看作是反派角色。

而蜀漢政權下的英雄多帶有正義之感,都是值得歌頌的英雄豪傑。如為兄千里走單騎的英雄人物關羽。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一身是膽”

單人護主的趙雲,以及文韜武略兼具的名將馬超等都是值得被無數後人傳唱的英雄豪傑,再看那個年代,頗有種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之感。

蜀漢這些英雄除了單個人物身上所具備的英雄主義還有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義氣”,這裡尤其劉、關、張三人之間的情感最為突出。

在當時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真乃是一種超前的君臣文化,不再是上傳下達的君臣關係,更多的是肝膽相照的兄弟關係,是從

“令”

“義”

的過渡。

不僅是臣對君的義,更讓人感動的還是君對臣的義,如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之後,劉備不顧眾人勸諫,為了兄弟之間的大義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這一段在

《先主傳》

有明確的記載:

“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可見這種兄弟之間的情誼,跨越了階級和地位,是彼此之間的相互成就。

再說在草廬之中就能掌握天下事的諸葛孔明,他的這種大智慧是有著指點江山的能力的。

可是他不但在劉邦在位時對其頻頻出謀劃策,即使是劉備死後,對只知道吃喝玩樂毫無治國能力的劉禪也忠心不二。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不但沒有取而代之,反而是更加地鞠躬盡瘁,從其著名的文章

《出師表》

就能夠看出這位老臣的忠勇。每一句皆是肺腑之言,其忠義也是可感蒼天。

還有蜀漢名將趙雲,從單騎救主一身孤膽,到追隨劉備和蜀漢王朝戰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即使是在劉備去世後蜀漢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從前也從未有過背棄之心,連諸葛亮都讚揚其忠義。

所以蜀漢的一批英雄人物之間的這種忠義,是跨越時代的,是大家想要的理想的君臣相處之道。

這大概也是世人推崇蜀漢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原因之一,君臣之間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成就,這種超前的大

“義”

文化註定會被後世所傳頌。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符號象徵

雖然蜀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其旗下的一些英雄人物卻引發了後世的一系列名人崇拜,被後人所景仰,其名字已經跳脫最初的內涵,外化成一類文化現象。

如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中的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把諸葛的智慧謀略鮮活地表達出來。

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其

“出圈”

的時刻數不勝數,著名的有隆中對、借東風、赤壁之戰、空城計等都是其大智慧的體現。諸葛的智慧引發了後世對其的“封神”崇拜,稱其是智慧的化身。

且諸葛亮不僅有大智慧,其鞠躬盡瘁輔佐劉後主的忠貞品德也是深受後世帝王的推崇和喜愛。被後人譽為德行兼備的“聖人”,其高度是後人紛紛效仿卻又無法企及的。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為諸葛亮為中心的衍生文化也是數不勝數,為其著書立傳的文人墨客中,除了蘇軾這種大文豪。

還有唐朝大詩人杜甫也用一首《蜀相》來歌頌這位老臣的雄才大略,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僅是供後人景仰的文化見證,也為“諸葛”這一符號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

被後人當作名人崇拜的不僅有諸葛孔明,還有被後世奉為關公的關羽,其忠義和神勇不僅是後世武將的楷模,甚至下沉到黎民百姓家,把關公作為自己的守護神祭拜。

許多做生意的商人喜歡供奉關公像,因其俠肝義膽、重諾守信,是正義的象徵,在家裡供奉關公像寓意著守護財運、財源滾滾,也能驅邪保平安。

可見蜀漢名人文化流傳到後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再是一個人物的生平,而是上升到了符號的價值。

提到諸葛,我們想到的不是諸葛亮個人,而是智慧和文化的化身,提到關公,也不是關羽個人,而是財富的守護神、正義的化身。

這類諸葛、關公的符號文化在後世的演化中其內涵只會越來越豐富,但其誕生和起源皆來自三國文化。

由以上可知,蜀漢文化無疑是在三國時期的三個政權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那個。

談談蜀漢在三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無論是英雄人物在後世的傳頌頻率還是單個人物在後世的符號演化都在三國文化佔據主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