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包拯破過什麼案子,他真的是斷案高手嗎?

他是鐵面無私的代言人,他是歷史上清官的傑出代表,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各種關於包拯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頻繁上演,把他神話成了“中國版的福爾摩斯”,熒幕中的包拯可“日斷陽,夜斷陰”,給我們留下的都是一個斷案如神的高大形象。

歷史上包拯破過什麼案子,他真的是斷案高手嗎?

那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真的是個神探麼?又究竟是哪些案件呢?

我們先來聊聊影劇中包拯善斷疑案的形象從何而來。嘉祐(1062年)七年,包拯突然病逝,終年64歲,在包拯去世後不久,宋代的話本小說中就出現了三篇包公斷案的故事,《合同文字記》、《三現身包龍圖斷案》和《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由於宋代的小說形式較為簡單,對於包拯形象的塑造也比較蒼白。

到了元代,雜劇開始興起,關於包拯斷案的故事也豐富了起來,在元代的公案劇本中,包拯就佔了一半,比較出名的有“元曲四大家之首” 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演繹的也是包拯不附權貴、為民伸冤的故事。明清時期,也有關於包拯公案小說的延續,如《龍圖公案》、《清風閘》等。關於包拯斷案如神的故事也是經久不衰,種種案件都把包拯推到了一個“神探”的位置,結合影劇中的渲染,自然給人們留下了這種破案專家的形象。

歷史上包拯破過什麼案子,他真的是斷案高手嗎?

文學雖然是來源於現實,但大多數作品也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再加以虛構和想象的,史料上對包拯的記載多見於為官清廉、敢於諫言、立朝剛毅等方面,關於斷案的記載少之又少,主要還是歸根於後代小說戲曲的功勞。民間流傳最多的《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烏盆案》等,都是後人加工出來的,正史中關於包拯斷案的史實,僅僅只有《審牛舌案》《匿金案》和《和尚清白案》這樣的小案件。其中《審牛舌案》在史料中是記載最多的,雖然是一件小事,倒是也展現了包拯的斷案手段與智慧的。

歷史上包拯破過什麼案子,他真的是斷案高手嗎?

不僅僅是在斷案層面,就連包拯的長相都被後人神話了,一個白面書生給被塑造成了“包黑炭”,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歸根到底還是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地位很低,經常遭到權貴或當地官員的壓制、剝削,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日子過得並不美好。歷朝歷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都渴望得到一個清正廉潔,並且能夠為百姓聲張冤屈的好官,而包拯為政恰好又是敢於得罪權貴、體恤民情的正面形象,在這方面極大的迎合了老百姓的需求。所以包拯就慢慢走進了民間小說,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就慢慢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包青天”。

歷史上包拯破過什麼案子,他真的是斷案高手嗎?

名氣大於實力?其實不然,雖然說他斷案如神有些過於浮誇,但在為政與執法方面卻是毫不含糊,對外不卑不亢,對內主張改革。在外交上,不畏於契丹強大的軍事力量,敢於談判,始終秉持國人的氣節。在官場上,以身作則,大力整治吏風,秉公執法,真正的大公無私。

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朝,也不論在何種職位,我們始終都需要樹立一個如“包青天”一樣的正派榜樣,始終鼓舞著我們激流勇進,始終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