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老驥伏櫪

曹操自效周公,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詩。更值得稱道的是,他不僅有著偉大的政治理想,而且為實現理想的行動,也都是那樣堅定。公元190年,曹操扯旗募兵討董卓時,只有三十五歲,到他統一北方舉兵南下時,已達到五十二歲高齡。赤壁的慘敗,絲毫沒有動搖他完成統一霸業的決心。他一邊重振旗鼓,一邊總結經驗教訓。當他意識到跨過長江已不現實,便毅然領重兵挺進西南,走上了由西往南再向東謀求統一之路。公元211年,五十六歲的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六十歲時,西征張魯進至漢中;佔領漢中後,曹操回鄴都,“親耕籍田”,為進一步鞏固“屯田制”的成果做最後的示範。在他病逝的前一年,漢中失守,六十四歲的曹操又一次由斜谷到陽平,與劉備展開了一場“拉鋸戰”。曹操的統一宏圖未能實現,他“志在千里”的執著勁頭卻著實令人欽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奮發進取的人們。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諸葛亮

諸葛亮也是這樣,他在劉備死後,身為相父,獨掌朝綱,法兵,積若力量:進,之平定表:公元年親額大兵,深入不毛,七戰掛,平定了西南,留下了用心服、和證確處理與兄弟民族關係的佳話:公元28年,兵出祁山,拉開了北伐的序整,兒進機退、志在必成,直到公元234年,聚死在陣地的前沿。如果諸葛亮偏安西南,以守為政,憑他的智慧和蜀國的力量,完全能夠頂住北來的威脅,他也可以多做兒年“太平官”。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從曹操和諸葛亮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個真理,就是統御者注重自身修養,行動中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正”,影響部屬,激勵部屬,也是統御術的一個重要原則和基本方法。古人對這個問題早就有清醒認識:《禮記·哀公問》“公日:‘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子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孔子在回答魯哀公什麼是為政問題時強調:“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麼百姓就服從於政令了。君主怎麼做,百姓就跟著怎麼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麼跟著做?”唐太宗也曾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這些話講的都是正人和正己的關係,其核心是正人必先正己。雖然講的是君主和百姓,但其理適合於各行各業,凡有統御者和被御者存在,便都適用。

歷史上的好多出色的統御者也做到了這一點。創造出“文景之治”的西漢文、景兩帝,在他們統治期間勵精圖治並以身垂範,為百姓做出了榜樣。他們反覆強調以農為本,號召臣民重農,同時文、景兩帝自己親自動手,身體力行,為天下先。文帝詔開籍田,親自耕作,景帝“朕親耕,後親桑”。文帝在全國提倡節儉,反對浪費,注意先從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蓋一座露臺,和工匠一計算,需花費黃金百斤,相當於中等人家十家的財產,就取消了這個計劃。據史記載、文帝在位二十年,官室、苑園、車騎、服飾,無所增益。他身穿第作的袍子,“戈第”為當時普通的衣料。他所寵愛的慎頭人,“衣不曳地”,即穿著短裙。他們的帷帳,連花紋也沒有,十分簡樸。就連死後造陵,他也反覆叮嚀,建陵要因地制宜,從簡辦事,不許勞民傷財。下詔說:“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臨終前,文帝還下遺詔,說:“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我甚不取。”主張薄葬,反對浪費。

三國演義

羅貫中

歷史

免費閱讀

君主的作為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終達到物阜民豐,國泰民安的治世。司馬光曾生動描繪如下:“國家太平無事,非遇到水旱災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糧食,庫府中貨物堆積如山,用之不竭,京師府庫中的錢多達數百萬萬,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國家倉庫裡的新糧壓著陳糧,流出倉庫堆積於外,以至於爛掉不可食用。廣闊田野馬騾成群,人們以乘母馬為恥。人人自愛以犯法為恥,以行義為先,以愧辱為絀。”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唐王李世民不僅說道:“若要安定天下,必須使自身合於正道”,而且自身也努力做到清正廉明。他教育群臣不能損害百姓來滿足自己的奢欲,如這樣做,恰如割下大腿肉以飽口腹,肚子飽了,身也死了。貞觀初年,關中大旱,他命令撫卹災民,不使飢寒而亡。又用大量贖金贖回流離外邦或被外族掠去的百萬難民,使其安家生產。他把高祖選進皇宮的美女,釋放三千餘人出官,任其擇偶出嫁。他對王公貴族的衣、食、住、行、婚、葬等都有明確規定,不允許鋪張浪費。太子舉行“加冠禮”,原選在二月,太宗知道後說:“二月是春耕時節,應改在十月為好。”時刻不忘“存百姓”。貞觀十二年,李世民出巡山西,蒲州太史趙元楷為阿諛奉承,不惜人力財力,大修樓宇殿堂,並備下上等羊百隻,魚千條,藉此討好皇上。不想宗大為不滿,訓斥道:“我出巡由官府供應,你此舉純是‘亡隋弊俗”。嚇得趙元楷“數日不食而卒”。據說貞觀二年,長安望蟲為寄,一天太宗車上林充苑見到許多維蟲蠶食植物。他於抹起兒只視之日:民以谷為命,你們腳斷送了百姓的活路,寧可讓你們吃我的五臟六腑吧。”說半就把幾隻蝗蟲生吞下去。隨員勸他不要吃,以免生病。他說:“聯為民受災,何疾之避!”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康熙帝

開創清代盛世的康熙帝,八歲即位,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創造皇位掌權時間最長的記錄,在位期間數十次掛師親證。一次率軍遠征漠北,在荒漠上馳騁數千裡,正遇上大風雪。他想到的不是個人的休息,而是仁立在大風雪之中,看到部隊結營完畢,自己才進入行幄;部隊食畢,他才進膳。他還寫下《瀚海》一詩:“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積沙流絕塞,落日渡連營;戰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詩中看出,一年內,他兩次御駕親征,一次天山,一次瀚海,都是山高路遠,極其艱苦辛勞,他為廣大官兵們做出了榜樣,每次都是攻必克,戰必勝,收復北疆的大片失地。他在生活上要求也極為簡樸,據史書載,他穿的龍袍必須有補丁,聖履上也要打著包頭,滿朝文武也盡相仿效,一時間,京城裡出現了不少專賣舊官袍帶履的商店,買賣很是興隆。

再有康熙在飲食方面也很節省。據說有一天,康熙與當朝陳老丞相談論一陣天下事後,忽然問道;“不知愛卿每日午宴用些什麼?”當聽說只有價值兩個小錢的炸豆腐一碗,窩窩頭兩個為午膳時,康熙很高興,立即傳旨:“由即日起,聯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窩窩頭兩個,不許再備別的食物。”吃了三天後,御騰房總管怕皇上常年吃窩窩頭,御房沒事可幹了,騙皇上說三天伙食費高與往日,要求還恢復往日標準,康熙又不能下去親自核實,只得同意改回原來的吃法。不過皇上也吃過三天窩窩頭,卻傳遍了民間。

綜上所述,正人先正已的確是高明的統御術。

往期文章:>>>>>>>>>>

手不釋卷,勤學表率!

嚴於律己,待屬下公心-曹操

親名士,近名流,抬高身價——曹操的用人之道

謀而不決,等於無謀;決而不斷失策之見!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桓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