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沒有進入戰國四大名將的戰將多了去了,何止差一個樂毅?趙奢、孫臏、田單、樂羊、吳起等人也沒有選上。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前兩位是秦國人,後兩位是趙國人。戰國時代七雄並行,戰將無數,為何名將不是秦國,就是趙國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標準問題。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名將也需要有後盾

在一場足球賽事當中,最佳球員一般都會在強隊中產生,而不會產生於弱隊。那麼是不是弱隊就沒有一個好球員呢?肯定不是,但受限於球隊整體的表現,即使有個球員表現超級棒,也不會得到最佳球員的稱號。

那麼同理,戰國四大名將分別誕生於秦國和趙國,首先這兩個諸侯國在戰國七雄中本身就是強國,這就是評比的潛規則。

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從落後被人瞧不起的蠻荒之國一躍成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白起參與的幾場大戰,如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人,鄢郢之戰迫使楚國遷都,華陽之戰斬首十五萬人,長平之戰斬首四十萬人;

像這樣大規模的作戰,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只有國家強大,才有可能造就一位傳世的名將。像白起、王剪這樣的名將,沒有強大的秦國,也是沒有可能流芳百世的。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再說趙國,如果沒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可能早就被滅了。

那麼,“胡服騎射”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趙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然後相繼擊敗了長期騷擾趙國邊境的中山、樓煩、林胡等部落,把大片國土收入囊中,包括今山西北部以及內蒙古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而這一地區的獲取對趙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趙國從此得到了寶貴的戰馬產地,而且從那時起到明朝,從屬於幽雲十六州的山西北部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產馬地帶。

雖然後來趙武靈王被餓死沙丘宮,但趙國的黃金時期已然來臨,在此後的三十年間,趙國鐵騎傲視群雄,也湧現出一批騎兵名將,如趙奢、廉頗、李牧等人,

甚至連樂毅也曾在趙武靈王手下幹過。

從秦國和趙國的歷史來看,可以總結出,名將的誕生也是需要有養料豐富的土壤,並不會隨便在乾涸的土地上長出來。那麼,對於樂毅所效忠的燕國實力又如何呢?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提起燕國,我們能想到的相關人和事

,最著名的人就是蘇秦,他雖然奔走六國,但一生為燕國服務;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荊軻刺秦,害怕被秦滅而萌生出的幼稚想法。

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實力最弱,在戰國時代就是一個跑龍套的角色,總是跟著強國一起行動,自己的獨角戲唱得很少。

此外,還是一個受氣包,不僅受到來自趙國和齊國的威脅,就連樓煩也時常騷擾它,只能靠一個字活著,就是忍。

儘管在燕昭王時代,燕王也曾遍尋天下英才,想憑藉人才的力量實現宏圖大業,但無奈燕國本身實力太弱,終究沒成什麼大氣候。

樂毅生活在這樣一個弱小的小國,即便個人能力再強,其施展空間也是很受侷限的。所以,他沒有進入戰國四大名將是再正常不過了。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與四大名將相比,樂毅差在哪裡?

樂毅的祖先在魏國,其先祖樂羊曾是魏國的開國大將,曾為魏文侯打下中山國。不過到樂毅生活的時代,天下已經變了,祖先的封地歸趙國,因此,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由於出生在軍事家族,樂毅從小便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他曾經被引薦給趙武靈王,但由於發生沙丘之亂,趙武靈王不幸離世,之後樂毅也辭去官職,離開了趙國。

此後他先是去了魏國,但時任魏國國君的魏昭王空有抱負,也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於是藉著出使燕國的機會,便留在了燕國。

燕國弱小,適逢燕昭王廣招人才以強國,樂毅也由此得到了施展能力的機會。在當時情況來看,燕國最恨的是齊國。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公元前314年,齊國出兵燕國,僅用50天時間就拿下了燕國的都城,燕昭王的父親也在戰亂中被殺害。

雖然後來齊國迫於其它國的壓力退兵了,但燕國本就不強的國力卻因此元氣大傷,燕國的精銳之帥也在此戰中損耗嚴重。所以,燕國對齊國恨之入骨。

樂毅到來之後,在他的協助下,燕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幫助燕國重新恢復了因戰亂而廢馳的綱紀倫常、法律制度;同時在軍事上,也加強對軍隊的訓練,嚴肅軍紀,教授士兵各種戰術戰法。經此整頓後,燕國的實力大增。

就在燕國逐步走強的同時,齊國卻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齊閔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大興土木,卻疏於政務,這就給了燕國攻打它的好時機。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燕王派蘇秦出使齊國做間諜,忽悠齊王對燕國放鬆警惕,同時讓齊國不斷地對外用兵,先是去攻打宋國,之後又去攻秦國,幾番下來,齊國國力大損。

但是,燕王在誘惑齊國對外用兵的同時,他還派人暗中與楚、韓、趙、魏結盟,相約合縱伐齊國,就這樣,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樂毅為上將軍,率領五國大軍征討齊國。

面對樂毅的大軍壓境,齊國毫無還手之力,最後樂毅率領的燕軍攻破齊國國都臨淄,齊閔王出逃,樂毅將齊國的寶物悉數搬回燕國,燒掉了齊國宗室,一雪當年燕國被齊國的破都之恥。

樂毅拿下臨淄後,將大軍分為若干路,同時攻打齊國各地,先後奪取膠東、東萊、阿城、鄄城等多個地方,吞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驕傲的齊國轉眼間成為破落戶,只剩下莒城、即墨兩座城,國君齊閔王在逃亡途中也被楚軍所殺,齊國瞬間從天下摔到了地獄。

樂毅作為此次戰爭的主導者,也因伐齊成功而威震天下,燕國的勢力也瞬間提升了。

但是樂極生悲,就在這些成果還沒得及鞏固時,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了,樂毅的春天也瞬間走向了寒冬。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樂毅不被燕惠王信任,最終選擇了離開燕國,之後去了趙國,被封為望諸君,終老。

而失去樂毅的燕國,很快又失去了得到的一切。齊國在田單的策劃下,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所以,樂毅所做的一切,最後都打了水漂,正所謂功敗垂成。

從樂毅發起的合縱伐齊之戰來看,可以總結以下三點: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其一,樂毅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是有前提的,即在多國出兵的情況下。

其二,樂毅雖然為燕國短時間擴充了地盤,但卻沒有對燕國產生積極的意義,因為很快齊國又收復了這些地盤。所以,戰爭沒有產生任何有效成果。

其三,樂毅發起的伐齊之戰,說白了,就是為燕昭王完成了一樁心願,這是帶有私人復仇性質的戰爭。

與四大名將所經歷的戰爭相比,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

與戰國四大名將相比,燕國大將樂毅差在哪裡?伐齊之戰並不光彩

其一,四大名將所經歷的戰爭,對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比如白起的長平之戰,一戰令趙國人聞風喪膽,從此趙國衰落,再也沒有能力與秦抗衡。再如李牧,他破擊匈奴,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他與秦軍數次大戰,實際延緩了趙國滅亡的時間。

其二,名將們的個人能力更強,經歷的戰爭次數更多。比如白起一生經歷大小戰役七十餘次,其他三人也是征戰無數的,而這一點是樂毅不能與之相比的。

其三,名將們所經歷的戰爭,其出發點也是基於國家的發展基礎之上的,而並非出於私人恩怨。而樂毅的伐齊之戰或多或少有復仇的性質。

綜上所述,如果樂毅在趙國或秦力效力,或許也有機會身經百戰,也有實力闖入四強,但歷史沒有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際遇,在那個混戰的年代,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