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低碳生活?人類為何要參與低碳生活?

Part。01

低碳生活的內涵

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汙染,減緩生態惡化。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先是從國外興起,可以理解為一種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主要是從節電、節氣和回收三個環節改變生活細節來減緩生態惡化。

如果說“低碳”對於社會生產來講,強調的是在製造業中要淘汰落後和陳舊的生產方式,用技術創新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那麼對普通人來講“低碳生活”更是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態度,“低碳生活”就是倡導日常生活中注意節能減排,也就是從日常小事做起,改變過去“奢侈”地浪費生活中的各種能源的生活狀態,要注意節水、節電、節油、節氣,從而達到減少碳,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面對全球氣候的“非常”變化,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從生活中的點滴入手,改變過去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即用“低碳”的概念來武裝頭腦,把“低碳”的理念切切實實地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如今,這股風潮從國外傳入逐漸在我國一些大城市興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

Part。02

低碳生活與生態文明的關係

低碳和生態文明這兩個概念密切聯絡,“低碳生活”是生態文明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歸屬。

生態文明從低碳生活開始,低碳生活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要求我們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來降低碳排放,積少成多地實現整個社會碳排放量降低的目標,進而促進整個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的生活理念倡導的就是一種人類真正要實現的生態文明的生活形態。中國的發展如果不能切實解決好經濟、環境和能源的協調關係,是必然要被掣肘的。以高碳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的綠色環保標準,事實上,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的生活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地球上的動植物也在面臨著日漸惡劣的生存環境,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反過來又會制約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於解決我國目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生態文明離不開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生態文明。低碳生活是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所探索出來的一條新路,無論是著眼於當代人的發展考慮,還是高瞻遠矚為了子孫後代,我們都必須堅定不移地秉承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真正地把“生態文明”的思想落到實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傳統工業的落後生產方式和理念進行“甩手”,促進社會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Part。03

為什麼要倡導低碳生活?

1

有利於最佳化生活環境

藍天,碧水,青山,綠地,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環境融合,是古今中外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可人們總會由於這樣那樣的緣故,對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壞。怎樣解決這些矛盾呢?這就要實現生產與生活“低碳化”,確保低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2

有利於轉變生活方式

在當前資源能源日趨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低碳經濟為我們提供了轉變的方向與途徑。比如節水、節電、節紙、舊物利用、使用環保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倡導步行、騎腳踏車等,都是低碳生活方式的表現,既可以節省開支,也有益於健康,還可以改善生活質量。

3

有利於更新生活觀念

在一些倡導“低碳社群、低碳家庭”的地方,節約水電資源、過簡單環保的生活不再被認為是“摳門”的表現。“你今天低碳了嗎”在一些地方還成了人們見面打招呼時的口頭語。這說明,低碳經濟已經使人們的生活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Part。04

低碳生活意味著要降低生活水平嗎?

記者:個人踐行低碳生活和生活水平提升,是否存在矛盾?

曲建升:公眾一定要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不能讓減碳工作和社會的普世價值追求相對立,而是要將低碳理念春風化雨般地融入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建立全新的低碳社會執行體系。此外,我們要避免把低碳消費理念推上道德制高點,把一些高消費行為或人群推到對立面去,這不僅對減碳工作無益,更對經濟社會發展有損害。人類社會正是因為有不斷追求新生活、不斷接受新事物的自我調適能力而魅力無窮,有時候需要一個過程:認識走快了,需要等等技術;技術走快了,需要等等認識。

羅彬:把低碳生活和美好幸福生活放到對立面來看是相對偏激的。在一定的階段,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意味著碳足跡的增加,的確是正相關的關係。但是低碳並不代表著要大家“迴歸原始社會”。它是希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購買、使用和處置低碳產品及服務時,儘可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並且選擇降低能耗的節約型消費。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著手解決。從供給側來看,要增加低碳產品的供應,透過供應側的技術進步和產業推廣,把工業系統、建築系統、交通系統等逐漸改造成一個低碳的基礎設施體系。

從消費側來看,下一步可以透過對市場和社會政策的設計,形成社會風尚,引導高收入群體進行碳資產的披露。

潘支明:我們的生活質量整體水平會是逐步提升的狀態,但浪費型的消費是應該被旗幟鮮明地反對和限制的。當然,要避免居高臨下的道德批判,而應提倡引導。

我們在測度的時候經常用到的一個指標——城鎮家庭平均用電。中國的普通家庭一年平均用電量為2000度左右,但是一些高耗能的家庭,一年甚至超過5000度。美國一些家庭耗能超過1萬度,這是不應該學習的壞榜樣。

這跟家庭裡的一些高能耗裝置有關,比如說空調、恆溫酒櫃等;也和日常用能的方式有關,人不在家,電器裝置也長期開著,就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隨著公眾低碳生活理念真正樹立,公眾開始自覺自願節約用能、選擇低碳消費,你會發現生活質量、幸福感的提升,並不是一定都要採用高碳的生活方式。另外,碳排放量的差異,也不能完全按照收入來劃分。比如普通收入家庭也可能存在食物浪費,而食物從田間到餐桌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曾經做過調查,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率達11。7%,大型聚會浪費率達38%。應該說,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