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番話,延續了這個春秋小國數百年的國運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這段文字來自《史記》。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第二次出兵伐隨。按現在的話說就是:

隨國不服氣:“我又沒得罪你,幹嘛打我?”

楚王說:“我沒文化,想打就打。”

他的一番話,延續了這個春秋小國數百年的國運

這應該是霸權主義的最早期的版本。春秋初期,諸侯林立,強國崛起。小國只能在強國間搖擺不定,透過依附強國儲存自身,這種夾縫中求生存險之又險,一不留神會遭滅國之災。

隨國是諸多小國中的一個,也是擋在楚國進軍中原的第一個絆腳石。

隨國,又稱曾國,著名的曾侯乙大墓出土於此。它地處今湖北隨州,姬姓,出身高貴。作為“漢陽諸姬”之首,隨國不僅控制著銅儲量最大的銅綠山,還負責替周天子監視南方諸國。

他的一番話,延續了這個春秋小國數百年的國運

漢陽諸姬

青銅是當時重要的戰略物資,製造禮器和兵器都要用它,重要性不可言喻,各國垂涎。加上隨國特殊身份,楚國怎能容忍總有一雙眼睛盯著自己呢?

但春秋歷史上,隨國發生戰爭的次數不多,與最近的楚國只有三次戰爭:一次不戰而退,後兩次都是靠盟約結束戰爭。隨國能在楚國之側安穩度過了300餘年,有一個人功不可沒,那就是 —— 季梁。

季梁,出身於貴族家庭,少年時代即受過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和思想精深。春秋初年,他輔佐隨君治理國政。此時,正值楚武王統治時期。

楚武王熊通是個狠人,殺了親侄子自封楚王,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征戰無數,為楚國打下江漢平原。又建立縣制,一改過去分封制度為國君委派縣尹制,建立直屬楚君的縣行政機構。

武王三十五年,楚國軍隊在隨國境內駐紮下來,準備攻隨。他先是耍了個心眼,聽從大臣鬥伯比的計謀,讓楚國軍隊看起來十分羸弱,迷惑前來談判的隨國少師。少師信以為真,興沖沖地告訴隨侯楚國很弱,這仗能打。

關鍵時刻,季梁站了出來,在

和隨侯一番精彩辯論後,隨侯害怕,聽取了季梁的意見,避免一場戰爭。

這段話被《左傳》記錄下來,《古文觀止》選用,是本書的第七章。那麼季梁說了什麼,讓隨侯害怕,楚國退兵呢?

季梁的話分為三部分:

01。

民為神主,民本思想

中國的民本思想肇源於《尚書》,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尚書》標榜民“本”,季梁闡揚民“主” ,民“主”比民“本”進了一大步。季梁極力推崇“道”,正是他思想的精髓所在。”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翻譯:什麼是道呢?就是忠於人民,取信於鬼神。國君經常考慮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實實向神靈祭告,就是信。

隨侯心裡不服,辯解自己在祭祀方面很盡心的;對百姓之事絕口不提,可見心中有愧。

季梁不像石碏急赤白臉地指出隨侯的問題,選擇循循善誘的方法。他根據隨侯的話,又做了解釋: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慄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

翻譯:

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請先安頓好百姓,再來祭祀鬼神。

在進獻犧牲時就禱告說:‘請看獻上的牲畜多麼碩大肥壯啊!’意思就是說:我國人民普遍都有生產的能力,請看他們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沒有生癬生病,備用的牲畜充分得很!

在奉上黍稷時就禱告說:‘請看獻上的黍稷多麼潔淨而豐盛啊!’意思就是說: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沒有災害,請看我國人民多麼和睦、收成多麼豐盛。

在進獻美酒甜酒時又禱告說:‘請嚐嚐我們用好米釀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說:請看在我全國上下都有美德,不幹沒天良的事!

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社會穩定,上蒼才會賜福,祭祀才有意義。如果百姓的日子不安穩,忍飢挨餓,國君卻拿著肥羊肥豬去給鬼神獻禮,虛報功名,又有什麼用?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是自欺欺人的表現。

季梁的思想在當時非常先進,如同一股清流,激盪在春秋時期的“天命神授”的正統思想中。深刻啟發了後世學派,為後世孔子提出民重君輕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02。

對內和睦,對外和平

修正而親兄弟之國。

對內要把政務做好,對外要搞好鄰邦關係,倡導和平的外交政策。

如何做好政務?讓百姓做好三時的農作,講習五教,親和九族,社會和睦,鬼神也就賜福,才是有所成就。

對外,和周邊國家搞好關係,尤其是和漢東諸姬修好。

《左傳》等史籍很少記錄隨國與其他國家兵戎相見。相反,與隨國相鄰國家一些青銅器在隨境內相繼出土,當多為酬贈聘媵之品。這說明隨國一直奉行著季梁的國策。

道德經說:“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像少師那樣,好鬥喜功,只會死得更快。

家和萬事興,國是千千萬萬家的合體。百姓忙著過自己的好日子,國家發展,和鄰國維持好關係。這才是隨國的正道。

03。

軍事洞察,避實擊虛

第一次伐隨,楚國為了引誘隨國開戰,讓士兵看起來十分羸弱,迷惑隨國少師。少師中計,季梁提醒隨侯戰爭發動者怎麼可能羸弱,一定有詐。

第二次伐隨,隨侯聽從少師,迎戰楚國。季梁勸諫楚國崇尚左邊,楚王一定在左邊,精銳部隊也會集中在左邊。隨軍最好主攻右邊,大大增加勝算。隨侯沒有聽取他的意見,跟著少師直擊楚國左路,兵敗。戰後楚終因隨有季梁,遂與隨訂盟而還。

季梁觀察仔細,處事不慌,總能發現破局的要害。這種避實擊虛的戰術,在後世《孫子兵法》中得到繼承和發展。

他的一番話,延續了這個春秋小國數百年的國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戰車

寫在最後:

季梁的思想和眼界早已跳出崇山峻嶺,俯視神州,極具前瞻性。

在思想領域,季梁率先提出了民為神主;在治國領域,提出“對內和睦,對外和平”的方針;在軍事上,打破傳統的對陣方式,提出“避實擊虛”的用兵謀略。

他的一系列政治策略,幫助隨國逐漸強大,有了“漢東之國,隨為大”的說法。

難怪一生桀驁的李太白視他為偶像,稱讚他是“神農之後,隨之大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