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家藏一幅古畫,還真是釣魚“釣”來的。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一個夏日,幾個朋友邀著一起去釣魚,記得那釣魚的地方很偏僻,位置在湘潭煙山和寧鄉三仙坳交界的一個山衝。

小山坡下有個“7”字型紅磚青瓦房,房後是竹林,房前有一口彎月型魚塘,看著還行,經老闆同意,我們的釣點就確定在這裡了。

隨即,大家按程式忙乎起來,找位置,打窩子,下釣竿。忙完,就是眼睛盯著浮標警惕地守,靜靜地等。那天的氣溫有些反常,乾燥,悶熱,按常規,這樣的天氣是很難釣到魚的。個把多鐘頭過去了,浮標毫無動靜,只有對岸的老胡釣到了一條邊魚。我好動,站起來活動一下後,心想,魚難釣,還不如去老闆家坐坐,聊聊天。

塘老闆姓崔,進屋後,約摸六十餘歲的老闆娘很客氣,放下手頭活,搬凳泡茶。老兩口很健談,陪著我天南地北聊著天。從閒聊中得知,崔家舊時是個殷實富足人家,在古鎮上有診所和藥店,家族老一輩中,還有人在當地有名的官宦人家(魯家)做過保健醫生。

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有來歷的人家一般都能找到以前的歷史痕跡。出於個人愛好,我的眼睛朝他家櫃頂上一掃,發現有一隻青花喜字罐和另一隻青花纏枝蓮罐。即問老闆娘:“櫃頂上那幾個老罐子出讓不?”她回答:“那是舊時開藥店用過的罐子,裂了,好點的都讓鄉下收古玩的人買走了。”“還有什麼其它老貨呢?比如說玉器、字畫那一類的東西。”我接著問。她想了想,說:“幾件玉器也收走了,字畫嘛,有塊絹緞上畫有山水和人物,還是舊時官府魯家送給行醫的祖輩的,爛得像塊抹布,只怕你不會要。”聽到有老畫,我興趣來了,趕緊說:“看看可以嗎,只要是喜歡的就會要。”

這時,老闆娘起身進房,從櫃子裡把畫拿了出來。粗看,黃黃的一團,確實像一堆抹布,展開細看,除畫的四周有些毛糙,周邊幾處有點損壞以外,主體畫面還算完整。總體看,絹面老道,筆墨陳舊,滄桑感明顯,沒有做舊的痕跡,是件老貨沒問題。看題款,為乾隆壬申年所作,作者為芷江李子隆,印章一為“李子隆”,一為“蘭齋印鑑”。李子隆?我收字畫做過一些功課,古今書畫名人腦子裡也存有幾百上千,而對這個李子隆卻沒有概念,不知道是哪方神仙。那時不像現在,手機不能百度,純粹靠記憶,靠腦子裡儲存的那點子資訊。

“怎麼樣?”老闆娘的問話打斷了我的思緒。我連忙說:“還行,字畫嘛,要買名氣,這個畫家有多大的名氣,我確實沒弄清楚。再說,這畫由於年歲久遠,保管時沒注意好,四周有損壞,裝裱時要切齊,勢必要裁去部分畫面,有點可惜。價格合理的話,可以考慮收了。”老闆娘見我這麼一說,便爽快了,說:“看來你不是外行,當地的古董販子從八百、一千出到一千五,沒賣給他,我們家裡早就商量了,這畫,反正我們不會保管,可以讓給懂畫的人,價格嘛,就一塘魚的錢。”

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怎麼叫一塘魚的錢呢?”我朝老闆娘笑了笑問。“門口這塘每年能產魚八百來斤,五元一斤,就是四千塊呢。”老闆娘回答。啊,原來是這樣。我聽後琢磨開了,四千塊,貴是貴了點,四百元左右一隻的青花龍紋罐都可以收好多個。又一想,罈罈罐罐為成批生產,而這手繪畫僅此一件,再說,我沒弄清畫的名頭並不等於沒名頭,這畫畫得好,看功力非一般人所為,遇到了便是緣分,錯過便會可惜。想到這,我表態了:“行!按你家定的價格,要了。”老闆娘很高興,把手伸過來,握住我的手說,給你了。真想不到,這次釣魚,獲得的是另類收穫。

回長沙後,我立馬就查《書畫名人大字典》,字典中還是有這麼個人,但介紹極簡單,連標點符號一起僅二十七個字:“李子隆,清代畫家,字蘭齋,一作崗齋,乾隆初湖南芷江人。”後查《清畫人傳》和《湖南通志》,其介紹也只三十多字,即:“李子隆,善畫拐仙,兼工山水、翎毛,家貧囊空,即灑墨數張,賣諸街頭以自給。”查證後有了這麼兩個概念,一是這個畫家在清代有點名頭,但名頭不大;二是靠賣畫維持生計,無權無勢,家境貧寒,屬典型的布衣畫家。那畫,也就暫且放著,沒急著送去裱。

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認知度的提升,還是去懷化參加一次活動後得到的。2005年夏,我去懷化參加一個全省的業務性會議,期間,參觀了懷化慱物館和芷江愽物館。兩個館在介紹當地的歷史名人時,都把李子隆當作清代的一張重頭名片推了出來,我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分別問館裡的工作人員,館藏有李子隆的作品嗎?他們都搖頭,一個說不清楚,另一個說沒看到。這時,我才感覺到了李子隆作品的稀有性,並認識到了儲存好其作品的重要性。從懷化回來,我就把畫交給在長沙開店的蘇州籍裱畫師老沈,業內人士都知道,古畫交給老沈裱,是能夠保證質量的。

裱好的畫,著實漂亮,越看越雅緻,也越看越喜歡。後請北京榮寶齋來長的專家鑑賞,評價很高,認定這件作品為乾隆壬申年(即1752年,乾隆十七年)所作,年代與作者的時間相吻合,作品功力與作者的水平相吻合,該作品既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又有廬山《匡廬圖》的氣勢,實為湖湘書畫眾多美品中的一件精品。

時下,常聽有這樣一種說法,推送的文字越短,資訊量便越大。李子隆的簡介,一條二十多字,一條三十多字。就是清代徐珂編寫的《清稗類鈔》中那條“李蘭齋賣畫”故事,也不到一百字。應該說,僅憑這幾條簡訊息,是不能全面讀懂李子隆的。只有把這幾條簡短的文字連同他的畫作放在一起綜合分析,才能找到更多的有效史料,描出他的基本輪廓,悟出他的人生格局。

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這個布衣畫家,是一位情趣高雅,懂得生活的智者。詩有詩意,曲有曲意,山水畫講究的,也是意境。意境的美,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欣賞的。開啟李子隆這幅山水畫,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那起伏的山巒,層層疊疊,巍峨挺拔;那奔騰的山間瀑布,飛流直下,驚動著山中沉睡的樹木;氣宇軒昂的古寺,半顯在遠處的山林中;畫中的遊人悠閒風雅,雖熙熙攘攘,如逛人間仙境。

整個畫面,給人營造出了一種場面壯觀卻又靜得出奇的意境之美。畫家的題款是一首詩:夢裡河山依舊深,阡陌人跡兩岸叢。翠微幽谷無人往,寺在深山何處鐘。這詩,表達了一個文人寄情山水,散淡閒適,不與人爭的心境。在這樣的畫上配這樣的詩,恰當得體,說明作者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從畫面和題款可以看出,畫家懂得靜觀內心。用豁然開朗的心境作畫,把自己與世無爭的情感融入到了藝術處理中,使作品完美呈現,達到美的意境。透過畫作看人,不難看出作者是一個有格局、很超脫又優雅的智者。

這個布衣畫家,是一位功力深厚,技藝全能的高師。李子隆的這幅山水畫,從技法上看,構圖以高遠和平遠兩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妙、飄逸盡得其當。畫法是皴染兼有,用筆細秀,層次井然,點子皴而輕,苔點疏而淡,設色青綠間,絢麗中顯清雅,確有非凡的神韻,足見畫家的深厚功力。《清畫人傳》介紹李子隆“善畫拐仙,兼工山水、翎毛”,雖然只有十來個字,卻是評價很高的了。就是說,李子隆不僅善畫人物,還會畫山水和花鳥,是個多面手。拐李,就是八仙中的鐵柺李,可以想象,當年李子隆把拐李畫得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人物畫當是他的拿手好戲。在這幅山水畫的山道上,幾處畫有人物,有的觀瀑,有的閒遊,有的騎馬,有的推車,還有的抬轎,簡單幾筆,勾勒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細看細品,就會讀懂他的用意,發現他的才氣,也會讓你対這位高師充滿敬意。

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這個布衣畫家,是一位個性鮮明,講究尊嚴的倔人。自古畫者多寂寞。縱觀古今繪畫史,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生前冷落、寂寞而落魄的畫家,身後的名氣往往就越大。李子隆應屬於這種型別。《清稗類鈔》這樣介紹:李子隆,字蘭齋,乾隆初之芷江人。耽筆墨,喜畫拐仙,山水、翎毛猶其餘事。家故貧,口不言錢,囊空,即灑墨數幅,命小童攜至街頭賣之。自誦唐伯虎詩云:“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作孽錢。”這段文字交代得很明白,在當時,李子隆的畫社會是認可的,且有一定的市場,他家裡不富裕,實在是沒錢用了,就畫上幾幅,讓人拿到街上去賣,以維持生計。同時,他性格很倔,脾氣也古怪,口裡常念唐伯虎的名句,意思是我憑勞動和本事吃飯,不用那些來路不正的錢。

湖南布衣畫家李子隆,他和他的畫你懂多少?

文人特有的傲性和倔氣在他的身上體現得很明顯,這種傲氣和倔氣,說到底就是一種尊嚴,也是湖湘文化中那種“純樸重義”和“自強不息”精神的具體展現。

人品即畫品,有品德人作的畫自然就有品位。整整二百七十年過去了,再品李子隆的畫,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位布衣畫家的平凡和偉大。他和他的畫,一定會在湖湘書畫的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地寫上一頁。

文/圖 曾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