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蔡興宗的說辭其實有諸多不切實際之處,首先,沈慶之年老致仕後,

“老罷私門,兵力頓缺,雖有其意,事亦無從”,實際上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兵力了。其次,蔡興宗所說的沈慶之舊部宗越、譚金以及沈慶之族人沈攸之等人,其實都是前廢帝劉子業的爪牙。

“(沈攸之)與宗越、譚金等併為廢帝所寵,誅戮群公,攸之等皆為之用命”這些人受前廢帝厚賞,為前廢帝辦事,他們出身寒微,因為前廢帝的寵信一躍成為皇帝近臣,威行內外,又怎麼會願意與沈慶之連謀呢?更何況沈攸之與沈慶之有宿怨,他曾隨沈慶之徵戰,屢有功,“當加厚賞,為(沈)慶之所抑……攸之甚恨之”沈慶之被前廢帝賜死時,就是由沈攸之持藥前去的,甚至在沈慶之不願服毒的情況下,沈攸之親自“以被掩殺之”,可見沈攸之對沈慶之怨恨之深。

因此,讓沈慶之與這些人合謀廢掉前廢帝,無異於與虎謀皮,自尋死路。但蔡興宗所分析的沈慶之面對的困境基本上是符合實情的,當時,前廢帝已經開始疏遠沈慶之;朝局紛亂,人心思變的局面也已經出現,沈慶之是否參與廢立,都是充滿危機的,當真是

“國無道而富貴,進退皆陷危機也”。最終沈慶之選擇“盡忠奉國,始終以之”、“事至故當抱忠以沒耳”,拒絕了蔡興宗的提議。

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可見沈慶之縱知危禍將至,也寧願以死明志。沈慶之對前廢帝不可謂不忠,他輔佐前廢帝控制朝政,冒死進諫希望前廢帝少行殺戮,不管是出於顧命大臣的責任還是出於古代臣子忠君愛國的自我要求,他都已經做到了一個臣子對皇帝、對國家最大的忠誠。

但是隨著前廢帝暴虐傾向與日俱增,他殺大臣、誅宗親,不可避免地造成國家政局動盪不安。儘管前廢帝成長為一個多疑、多猜忌的暴君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他的一些舉動站在皇帝的立場上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作為一國之君,因臣子與自己意見不合或者因為一些沒有證實的疑忌就大肆殺戮,是根本不可取的。皇帝本是統治階級的代表,其所作所為必須符合統治階級大多數人的利益,只有這樣皇帝才會受到擁戴。

但前廢帝的行為卻背棄了大多數統治階級,他既不依靠高門士族

更是對皇室宗親頻頻屠戮,行事全憑自己心意,任何令他懷疑或者威脅到他個人利益的人都被他不問

緣由

一概誅殺。前廢帝似乎忘了自己是個皇帝,應該考慮朝政大局、權力制衡,甚至必要的時候向統治階級其他勢力作出妥協,而不是隻以自己的利益為行事的出發點與歸宿。

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前廢帝劉子業大肆殺戮的結果就是將自己與整個統治階級對立起來,不僅皇室成員內部蠢蠢欲動,門閥士族、寒人地主等統治階級勢力也開始尋找新的代言人,其中,高門士族出身的蔡興宗的行為最具代表性。蔡興宗先後遊說太尉沈慶之、領軍將軍王玄謨、右衛將軍劉道隆等,勸他們共謀廢立。

此時的沈慶之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一面是忠君,一面是愛國,這二者在君主賢明時原本是統一的,此時君主暴虐、國家動盪,忠君與愛國已經成為了兩個相互矛盾的選擇。沈慶之既不願意背叛君主,廢昏立明,又不願意助紂為虐使國家走向更危險的境地,於是他在忠君與愛國這一對矛盾中找到了一個

“危險的”平衡點一一既保持忠君,又盡力愛國。

基於這一選擇,沈慶之一面繼續勸誡前廢帝,景和元年(

465

頁)十一月,劉子業誅殺何邁,沈慶之依然前去諫言,“及誅何邁,慮(沈)慶之不同,量其必至……慶之果往……帝乃遣慶之從子(沈)攸之齎藥賜慶之死”。前廢帝誅何邁後很快就將沈慶之殺害,也就是說,沈慶之直到臨死前,都沒有放棄盡心竭力勸導劉子業。

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蔡興宗勸沈慶之密謀廢立,他說:

“公(沈慶之)威名素著

指麾之日,誰不景從

”、“若一人唱首,則俯仰可定”;他對王玄謨也是相似的說辭,“當今以領軍威名,率此為朝廷唱始”可見蔡興宗之所以遊說沈慶之、王玄謨等人,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們率先提出廢立倡議。這是因為,前廢帝的恐怖屠戮已經使朝廷內外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只是懷謀思奮、意圖廢立者雖多,卻都懼於前廢帝的血腥手段,不敢公開倡議。

這從側面說明那些廢立之謀都是在暗中偷偷進行的,那麼蔡興宗遊說沈慶之等人密謀廢立應當也是極其隱秘的事情,否則蔡興宗如此行跡,早被前廢帝誅除。但是如此隱秘的事情為什麼會被前廢帝得知呢?這裡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沈攸之。沈攸之是沈慶之堂兄的兒子,他曾隨沈慶之徵討劉誕,

“屢有功……當加厚賞,為(沈)慶之所抑……(沈)攸之甚恨之”可見沈慶之曾經對沈攸之的仕進進行阻撓,沈攸之對其懷恨在心。

前廢帝即位後,沈攸之成為前廢帝心腹,他參與前廢帝密事、為其屠戮群臣,盡心竭力。但在前廢帝被殺、明帝劉彧即位後,沈攸之卻從前廢帝爪牙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劉彧的親信武將,不僅在明帝朝一直得到重用,在明帝死後還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可見明帝對其信任至極。

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與沈攸之一起為前廢帝所用的譚金、童太一、宗越等,在明帝即位後

“慮太宗不能容之……因謀作難。以告沈攸之,攸之具白太宗,即日收(宗)越等下獄死”沈攸之為了表示對明帝劉彧盡忠,告發了同受前廢帝親任的譚金等謀逆計劃,但僅憑此就能夠取得多疑的明帝劉彧的信任嗎?

明帝劉彧繼承了劉宋皇室一貫的多疑、殘暴,他對待臣下之殘暴比前廢帝劉子業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兄長劉禕,弟弟劉休仁、劉休祐、劉休若都命喪其手,孝武帝諸子也幾乎被他殺盡,

“孝武帝之子,前廢帝殺其二,明帝殺其十六,其餘皆夭亡”;其中,始安王劉休仁更是為明帝劉彧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不僅為劉彧廢殺前廢帝出謀劃策,更在劉彧登基後面臨“八方同逆”時親自率軍平叛,在劉彧登基進而坐穩皇位一事上居功至偉,劉彧登基後,劉休仁也一直盡心輔佐。

然而,劉休仁最終還是沒能逃脫被明帝猜忌的下場,泰始七年(

471

年)明帝病重,他擔心自己去世後“諸弟強盛,太子幼弱,將來不安”,令人將劉休仁毒死。“上(指明帝)與(劉)休仁素厚,至於相害,慮在後嗣不安”可見明帝殺劉休仁純粹是因為擔心劉休仁的存在會威脅到太子的地位,出於這種猜疑,明帝還殺了弟弟劉休祐、劉休若以及皇后的弟弟王彧。

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諸多在明帝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也被明帝殺害,

“諸將帥吳喜、壽寂之之徒,慮其不能奉幼主,並殺之”吳喜與沈攸之一樣,都是明帝繼位之初平定四方叛亂的重要軍事將領,其功勞不亞於沈攸之;壽寂之本是前廢帝侍從,明帝心腹阮佃夫等人與其密謀併成功廢殺前廢帝,且前廢帝正是殞於其刀下,其功勞不可謂不大。明帝對親兄弟痛下殺手,連吳喜、壽寂之這樣的大功臣都心存疑忌將他們殺害,卻為何獨對曾任前廢帝心腹的沈攸之信任有加,甚至將其任命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這很耐人尋味。

明帝劉彧的顧命大臣中,蔡興宗同樣值得注意,他在朝中人人危怖、恐難自保時反覆遊說朝臣對前廢帝行廢立之舉,呂思勉先生認為蔡興宗多方遊說是受明帝劉彧之任,這是極有可能的。蔡興宗在遊說沈慶之時提及的陸攸之、沈攸之都在後來成為明帝平亂的得力武將,那麼明帝與蔡興宗等人前期很有可能已經有所謀劃,利用沈攸之、陸攸之等人起事。

要之,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只有沈攸之、蔡興宗二人與前廢帝廢立一事直接相關,這讓人不能不懷疑沈攸之其實與蔡興宗一樣,早就投靠了明帝劉彧。前廢帝被殺時,正值前廢帝準備南巡,其

“腹心直閤將軍宗越等其夕並聽出外裝束”,明帝心腹阮佃夫、李道兒與前廢帝侍從壽寂之等趁機將其殺害。

明帝六位顧命大臣中,沈慶之在明帝劉彧即位後,因何被誅?

前廢帝之所以能夠誅戮群臣、以血腥手段控制朝廷,主要就是倚仗譚金、宗越、沈攸之等爪牙,因此,雖然前廢帝的兇暴使朝中人人思亂,但因這些爪牙

“虓虎有幹力,在殿省久,眾並畏服之,故莫敢動”為何宗越等難得外宿時,就立刻被壽寂之等人得知、並決定當夜行廢立之舉呢?他們如何得知前廢帝爪牙不在殿省、又如何確定他們不會突然回來?

前廢帝十分多疑,能令其全然信任的只有譚金、宗越、童太一、沈攸之

這些武

人,因此他們也全程參與前廢帝所有密謀、熟知前廢帝所有安排,也就是說,洩露前廢帝南巡安排及前廢帝爪牙不在殿省一事的人,就在他們其中,而從前廢帝被殺後沈攸之的表現來看,這個人只能是沈攸之。正因沈攸之早就投靠了明帝劉彧,才將前廢帝的謀劃洩露,使明帝得到機會誅殺前廢帝。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蔡興宗與沈慶之密謀廢立,沈慶之未曾同意,但前廢帝依舊對沈慶之生疑並將其殺害,且被前廢帝派遣賜死沈慶之的人正是沈攸之本人了。劉宋末年,蕭道成討伐沈攸之的檄書中也一語道破當年隱秘。可見沈慶之被誅,沈攸之確實在其中起到了極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