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裡,有很多風雲人物,各自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抱負,在歷史的舞臺上一展身手,大放異彩。

在混亂動盪、群雄紛爭的三國時代,各方人物都是輪翻登場,上演了一幕幕逐鹿爭霸的歷史大戲,有人以戰成名,有人以謀成名,有人以智成名,有人以勢成名,……。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圖片

曹操,既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代英雄,他以“唯才是舉”、“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挾天子以令諸侯”、謀士如雨、猛將如雲的姿態,站在了東漢末年局勢的頂端,曹操稱帝態勢呼之欲出,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其他人沒有條件嗎?我們就來看看曹操有什麼稱帝的條件:

一、曹操稱帝的條件

1、朝廷上的優勢:“ 挾天子以令諸侯”,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勢不可擋。

東漢末年,漢王室朝廷腐敗,朝綱不振,經歷宦官之亂後,權臣董卓廢除漢少帝劉辯,改立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劉協登基後,董卓自封為丞相兼封太師,完全控制了朝廷政權,漢獻帝也成了傀儡皇帝。

189年,曹操見董卓把持朝政,不得人心,於是在陳留起兵,號召天下各路英雄討代董卓。 由於各方勢力集團在討董過程中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熱衷於擴張地盤來壯大自己的實力,並不積極討伐董卓。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劇照

192年,董卓被呂布刺死。195年,漢獻帝被董卓舊部郭汜挾持到自己軍營,經嬪妃董貴人之父董承等人相救並護衛下,擺脫控制,進駐安邑後又輾轉向東行進。

196年8月,曹操將經歷九死一生,窮途末路的漢獻帝迎接入駐洛陽,令顛沛流離的漢獻帝終於有了安穩的棲身之地,此時的漢獻帝對曹操是非常感激的。

11月,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文武百官都為曹操馬首是瞻,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了。

由此可見,此刻的曹操在朝廷上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言九鼎了,而且漢獻帝一直沒有掌握到實權,帝位對於曹操來說簡直就是隨手可得,輕而易舉。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劇照

2、聲望上的優勢:不少大臣都勸曹操稱帝。

自從曹操以漢朝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了各方割據勢力,對外又降服了匈奴等外族,統一了我國的北方。之後又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恢復了經濟生產,穩定了社會秩序,而且擴大屯田規模,新修水利設施,鼓勵農商的發展,重視手工業的創新,並且安置流亡的百姓,實行“租調製”,從而使得中原社會逐漸安定,經濟也出現了重大轉機,致使曹操的個人聲望與日俱增。

213年,曹操晉封為魏公,然後又進封為魏王,達到了人生高峰。

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219年,以陳群、桓階、夏侯惇為代表的大臣,堅決勸曹操稱帝,他們都認為:

首先,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天底下一寸土地、一個子民都不屬於漢朝了,取而代之有什麼不可以?

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

其次,現在大家都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新主將出,能夠順應民意,為民除害,眾望所歸的人,即為天下之主。而殿下為天下百姓奮鬥了三十多年,功在社稷,應該儘快順應民意,這有什麼好猶豫呢?

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

由於曹操的愛才和為社會百姓作出了貢獻,給了很多有識之士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得到一大批擁護他的支持者,得到了很高的聲望。

既然曹操有此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各方面條件都成熟,為什麼曹操始終沒有稱帝呢?原因何在?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劇照

二、曹操沒有稱帝的原因

如果說曹操沒有想過稱帝恐怕不是事實,說曹操沒有這個資格和條件也更不是事實。

當有大臣問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的時候,曹操是這樣回答的: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的意思是:如果上天眷顧我的話,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曹操為什麼想做周文王,而不是做同樣打著“尊王攘夷”旗號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呢?

三、曹操所說的周文王又是誰呢?

姬昌,周朝的奠基者,他是一代明君,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追諡姬昌為文王。

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周文王 圖片

曹操心目中的周文王:

1、周文王的勤政愛才

周文王他不辭勞苦勤於政事,而且廣攬人才,許多部落的人才和在商朝投奔過來的有識之士,他都能以禮相待,予以重用。

周文王拜呂尚(姜子牙)為軍師,經常討論軍國大計。因為釋出了“有亡荒閱”的律令,規定奴隸逃亡就要逮捕,誰的奴隸歸誰,不準藏匿逃亡的奴隸,從而減少了奴隸的逃亡。另外由於周文王的禮賢下士,使很多叛紂的諸侯都去投奔周文王,使周文王得到了很多的助力。

2、

周文王的以地換刑,德披天下

因為商紂王發明了一種叫炮烙的酷刑,經常用這酷刑殘害忠良,使得諸侯和百姓都非常痛恨,後來周文王向紂王提議:用周國洛河西岸的一塊土地,用來換取廢除炮烙之刑,後來紂王答應了周文王的提議,廢除了炮烙之刑,這時周文王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愛戴。

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砲格之刑。紂許之。

3、周文王的簡樸生活

周文王生活簡樸,不好奢華,經常穿普通人的衣服,還到田間和農民一起勞作,關心百姓疾苦,兢兢業業地治理著國家。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周文王 圖片

4、周文王的自身修養

周文王不僅是偉大的千古奇文《易經》的作者,還是偉大的預測學家先驅。他和兒子周武王建立的周國非常注重仁義禮儀,成為了孔子“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學習楷模,得到了後世儒家的大力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從西部地區的崛起到商周王朝的交替,周文王都對中國東西兩地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於周文王的禮教思想,使他謹守君臣之道,就算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他也沒有自立稱帝,還是忠心地侍奉殷商王朝。

“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作為我國文化的開創者、奠基者,是古代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周文王不僅為西周時代的開創者,更為我國東西兩地文化的融合者。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周文王與姜太公 圖片

四、周文王是曹操的嚮往,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曹操覺得自己和周文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都是生於亂世,周文王之於商末,曹操之於漢末,諸侯之間勢力割據,利益紛爭,百姓都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都憑自己的努力穩定天下。

2、同樣愛才攬才,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聚攏各方人才。周文王拜姜子牙為軍師,制定國事策略,有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才;曹操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作為第一謀士,制定戰略路線,有荀攸、郭嘉、司馬懿、賈詡、程昱 、 董昭 、劉曄、蔣濟等人才,同樣是人才濟濟。

歷史小知識:

王佐之才

就是指具有超凡治國能力的人才,出自《漢書·董仲舒傳》。

曹操終生未登大寶,一句發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土地 圖片

3、同樣是開疆拓土,兼併諸侯,控制了大部分的疆土。

4、自身都有很高的修養,周文王精通易經,使之成為中國的聖經,後來諸子百家之源;曹操精通兵法,還擅長書法、詩歌、散文,開創了有名的“建安文化”。

5、同樣都是生活簡樸,曹操的生活用度都非常自律嚴格,都是縫縫補補再用的。曹植的妻子因為穿著華麗的衣服去銅雀臺,結果被曹操看見後大怒,下令回家賜死了。

一文君認為:

由於周文王開創的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人,曹操也不例外,他的思想基礎還是屬於儒家的範疇。

從曹操立曹丕為繼承人這件事來看,當時雖然他很喜歡曹植, 曾經想立曹植為繼承人,但是一直沒有確定立誰為繼承人,最終他的儒家思想佔了上風,還是遵循了立長不立幼的儒家傳統,立了曹丕為繼承人了,結果被司馬懿看穿了他的這個思想,從而堅定地站到曹丕的陣營,埋下了篡魏的伏筆。

因為周文王是公認的一代明君,他的賢仁之名流芳百世,後來他的兒子周武王滅商建周,完成了統一大業,父子二人的功績讓後世傳頌。所以,曹操的內心裡一直就有周文王的影子,他是想效仿周文王父子,以賢仁之名得天下。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史記·周本紀》

《論語·泰伯》

歷史文章:

《隆中對》的真相,諸葛亮為什麼會投靠劉備?淺析選擇的重要性

這二位建安七子,曹操殺一個放一個,他們為什麼等到不同待遇?

2個字!三國的曹操除了唯才是舉,原來還有這個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