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記|蘇州“周公墩”之謎

近日,由蘇州博物館和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同編著的《虎丘黑松林墓地》一書出版。黑松林墓地又稱“周公墩”,極有可能是三國時期孫吳大將周瑜之墓。25年前,蘇州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此次出版的《虎丘黑松林墓地》可被視為該墓的發掘報告。周公墩中到底發現了什麼?該墓地又有哪些未解之謎?本期“微史記”週刊,邀請到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程義,為我們講述周公墩發掘的故事。

微史記|蘇州“周公墩”之謎

周公墩遠景

會是周瑜之墓嗎?

記者

:麻煩程老師介紹一下,虎丘黑松林墓地的發掘過程。

程義

:上世紀90年代後期,蘇州舊城改造,老城區周邊亦同步並進。1997年4月下旬,位於蘇州老城區虎丘路北側的康樂之都遊樂場基建工地的工人在施工時,發現一座大型墓葬群。蘇州博物館接到電話,立即趕往勘察。

因為那裡有座大土墩,上面松林茂密,故被稱作“黑松林”。當時在這座大墩的腰部,能看到幾座暴露出來的宋明時期乃至現代的墓葬。其中一座明墓最先被清理,該墓的一方墓誌寫明,這裡被稱作“周公墩”。

此次發掘前後共分兩次,第一次是從1997年的5月10號到6月1號;第二次是12月12號到24號,前後30多天,共發掘了五座六朝墓,一座宋墓、一座明墓,最重要的是還發掘了一座漢代大墓。

記者

:這座漢代大墓的墓主是誰?

程義

:就目前發現的孫吳高等級墓葬形制規模來說,該墓應該屬於第二等級的高級別墓。該墓在明代被稱為“周公墩”,民間認為這裡應該和周瑜有關。

與它一條馬路之隔不到一百米的地方,還有一座“吳天子墩”。2016-2018年間,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吳天子墩”進行了考古發掘,有多塊“吳侯”字樣的印文磚出土。這個土墩現已被確定為孫吳宗室墓葬群無疑。據我的推測,這應是孫權長子孫登之墓。

一條虎丘路,隔開了“吳天子墩”與“周公墩”,“吳天子墩”的主人如果是孫登,那“周公墩”的主人就有可能是周瑜。

微史記|蘇州“周公墩”之謎

周公墩與吳天子墩隔一條馬路,相聚百米。

現在好多地方都說有周瑜墓,但據史書所記,周瑜死後,孫權到蕪湖去迎接他的靈柩,所以他應該葬在蕪湖下面,過了蕪湖很快就進入江蘇境內,南京和蘇州是最有可能安葬周瑜的地方,所以我還是傾向於“周公墩”是周瑜墓。

此外,這座墓的墓葬形制與南方截然不同,它更像是洛陽那邊的墓葬形制。而周瑜雖然是安徽人,但他祖父和父親都在洛陽當官,極有可能是周瑜去世後,以洛陽形制埋葬此處。以上都是推測,因為沒有實質性證據,我們現在一直也沒有寫文章發表。

“周公墩”裡都出土了什麼?

記者

:“周公墩”發掘了25年,大家都很好奇,這座疑似周瑜大墓,到底發掘出了什麼?

程義

:歷史上,周公墩至遲到宋代就已被盜過,所以出產文物不算太多。

根據當時的發掘,這座大墓是一座結構為甬道、墓室和左右後室的多室墓。甬道至後室通長13米。前室為橫式,寬6。2米、進深3。4米、高3。8米。後室為左右對稱兩室,有青石門楣、門柱和欞窗。後室呈刀形,有通道,其長3。8米,寬2。4米,高2。8米。墓室和甬道都為雙重拱券頂。

墓中之物,有破損的陶器、青瓷器,還有骨簪、銅帶鉤、五銖錢、金箔、銅片等物;還有陶案、石案、石塌以及石構件等等。

此外,當時還發現了一節腿骨,無法確定骨齡。因為是合葬墓,也無法確認是何人腿骨。

墓中最有價值的遺存,也是最令人感到興奮和意外的,應是上面刻有人物影象的兩塊青石屏風。屏風和石案、石塌是一個組合。人坐榻上,前面有石案,後面有石屏。這是仿照人間的佈置而設定的冥器。那兩塊石屏風,一塊儲存完好,高73釐米,寬71釐米,厚5。5釐米。兩面皆有陰刻圖案,一面清晰,一面已完全風化,圖案無法辨認。

還有一塊出土時已碎作六塊,兩面皆陰刻有圖案,圖案漫漶不清。

記者

:這兩塊石屏風有什麼特殊之處?

程義

:因為三國繪畫,特別是孫吳繪畫材料極其匱乏,所以這個石屏風就顯得異常珍貴,這兩塊帶有畫像石的石屏風是完全有資格被寫入美術史的。它能重見天日,當中還有點曲折。

1997年發掘該墓時,因工地突然塌方,我們把文物拉回來就撤了。文物先是放在蘇州博物館所在的忠王府裡,接著蘇博忙著建新館。發掘報告的整理就耽擱了。

2010年前後,我分管蘇博科研工作,館內要設定館級科研專案,保管部以考古出土文物整理為題,申報了黑松林考古資料整理專案。當年的一位發掘人告訴我,當時他們發現有竹林七賢畫像。竹林七賢是魏末晉初的人物,成為偶像也是在此之後的事情,如果有竹林七賢又怎麼可能是三國墓呢?他一再強調確實有帶人物畫像的石板出土!如此肯定,我想不會是空穴來風,至少有畫像石!但館內找遍了都沒找到。難道是當時因塌方還在墓裡沒有帶出來?

2019年前後,當時的發掘者王學雷兄告訴我他要參加浙江大學博物館的一個拓片題跋展,他提供的展品就是黑松林畫像石拓本。我一再和學雷確認,這塊畫像石是否運回館裡?他說他是在忠王府裡打的拓片,所以絕對是運回來了。既然如此肯定,那就一定還在館裡。我讓保管部同仁注意,一定要找到這個寶貝,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保管部同仁告訴我在一堆文物裡發現了幾塊鳳凰紀年磚,下面有一些石板!我立即趕到現場,當大家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虛土滔理乾淨後,一幅人物畫像石清晰地展現在面前,就是我們尋尋覓覓了十年之久的黑松林畫像石!

這塊三國孫吳時期的畫像石,且線刻精煉,技法純熟,尺幅巨大,是孫吳繪畫的代表作。中央美院教授鄭巖看完後認為,這幅畫是目前見到的最大的最好的三國繪畫。

微史記|蘇州“周公墩”之謎

石屏風上畫像

畫像石上畫了什麼?

記者

:畫像石上具體畫了什麼?

程義

:完整的那塊屏風,一面儲存良好,畫面以陰刻線條描繪人物與紋飾,另一面也有陰刻人物影象,但已患漫不清。畫面良好的那面,屏風左右及上部邊沿飾以雲氣紋,畫面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間以帷幔分開,由下至上刻畫如下。

下層:由右及左為三人一山,分別為右側一人,頭戴平巾幘,身著交領長袍,疑似右手持戟;帶劍者兩人,頭戴無幘之冠,右二佩劍於右側,右三佩劍於左側,身揹包袱,兩人作奔跑狀;遠山一座,呈“工”字形,曲徑通幽,雲霧繚繞,山峰高聳入雲,接入中層。但山和人物比例懸殊,人比山還顯得大一些。

微史記|蘇州“周公墩”之謎

中層由左及右共四人,左二似乎為主要人物,身著交領長袍,推測為女性,雙手自然伸展作講話狀,其餘三人或拱手、或作凝神傾聽狀,皆朝向左二;最左側描繪長方形柱狀物,接通上層。

上層由左及右亦四人,左一佩劍於右側,推測為侍衛,惜面部漫患不清,似乎面朝右;左二佩劍於左,居畫面中間,推測為該層主要人物,雙手平推,表情威武,器宇軒昂,與右側二人交談;右側二人裝束和下部中間二人相同,但未佩劍。

對這幅畫面,大家有不同的解讀,爭議很大。主要有三個觀點:

我們博物館的姚晨辰先生認為,這是一幅昇仙圖;上海的朱滸教授認為,每一層單層是一個故事,畫面內容類似烈女傳、高士傳。

我跟王學雷是一派,我們認為這是吳越爭霸的連環畫:底層,右一為文種,二、三為勾踐和范蠡;中層,右一吳國內官,中間二人為西施、鄭旦,左一為吳國內官。底層左側的山是一個標識,既代表吳越之間的距離,也代表以此為界,分為兩個場景:上兩層為吳國境內,下層為越國境內。因此整個故事情節可以敘述為:1、下層——范蠡勾踐告別文種,前往吳國投降;2、中層——西施、鄭旦被貢獻給吳國後宮;3、上層——吳王夫差接受越國美女和投降,伍子胥堅決不同意,甚至有拔劍自殺的動作。拔劍的動作顯然是虛構,在吳王面前,即使再怎麼強烈的抗議,都不可能直接拔劍,以武力脅迫國王或自殺。但漢魏時期,為了增加故事的情節性和對抗性,這個情節確實是這一視覺影象的重要內容之一。

微史記|蘇州“周公墩”之謎

記者

:陪葬畫為何要用吳越爭霸的內容呢?

程義

:古代屏風繪畫具有教化、訓誡的功用,並不是簡單的影象而已。

孫吳是東漢末年興起的地方政權,和北方曹魏政權不同的是,孫吳是由北方大族遷入江東而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因此孫吳統治集團面臨的困難,一方面來自北方的曹魏,另一方面來自江東的本地。作為一個外來的軍政集團,如何籠絡和駕馭本地的舊族和新加入的山越勢力,是擺在孫吳集團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面臨如此壓力,孫吳君臣必須尋找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身處吳越舊地,最直接也最廣為流傳的歷史教訓莫過於夫差勾踐的故事。

山越不但難以控御,作為孫吳敵對勢力的曹魏政權並沒有忽視這股勢力的存在,進入3世紀以後,曹操經常企圖與山越接觸,試圖利用山越牽制孫吳。這一局面也和吳越楚三國之爭頗為近似。孫吳政權以“吳”國名,而山越確是“越”之餘續。

面臨內外雙重壓力的孫吳政權,在政治宣傳和訓誡方面,吳越舊事無疑是最經典,也最容易流傳的內容之一。因此以吳王夫差和勾踐的故事作為案例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