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歷史釋疑 第39期/奉天玉)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人們在打算與人合作的時候,往往會說,合作之前我們得約法三章。現在,其中的“三”是虛指,代指很多條件。那麼這個成語是如何起源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有人認為,“約法三章”的含義簡單明瞭,應該誕生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背後沒有典故吧?其實不然,這個成語是有明確出處的,而且其締造者家喻戶曉。那麼,它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呢?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起《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劉備被曹操逐出徐州之後,隻身投奔袁紹陣營,家小和下邳城都舍給了關羽。面對曹軍的包圍,關羽本想轟轟烈烈的戰死,全了自己的一顆忠義之心,不過經張遼勸說之後,他放棄了這一想法,暫時投奔曹營。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在他剛剛動搖的時候,曾立馬於土山之上,讓張遼給曹操傳話,“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他與曹操約定的三件事,分別是隻降漢帝,不降曹操;任何人不準打擾劉備的兩位夫人;找到劉備下落之後便離曹操而去。曹操雖有頗有顧慮,但是在張遼的來回勸說之下,他還是應允了關羽的條件,此事被後人總結為“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另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也是從這兒來的。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那麼“約法三章”是否也與這件事有關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這個典故的出處,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確提到過,卻並非首創——小說第六十五回中,劉備拿下益州,想要以重刑治理此地,法正勸道:“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願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也就是說,羅貫中老先生借法正之口,表示了約法三章一詞,出自漢高祖劉邦之口。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雖然《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有很多與史實不符之處,還存在很多BUG,但是對約法三章這一典故的詮釋,卻是完全正確的。《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意思是說,秦末時期,項羽和劉邦相約起兵爭天下的時候,劉邦率先到達咸陽,卻沒有佔據宮室,貪圖享樂,反而主動退回了霸上。同時,他還召集追隨他的父老百姓,說秦朝的法律嚴苛,誹謗者被夷滅三族,不小心失言者會被處死,讓大家苦不堪言。我與諸侯有約,先入關的人便是最後的王,現在我即將成為帝王,不會像秦朝那樣以重刑治國,只與大家定下三條約定,即殺人者處以死刑,傷人者會被治罪,偷盜之人也會被治罪。

漢高祖劉邦佔領咸陽後,為收攏民心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劉邦此人,為了逃亡連兒女的性命都能棄之不顧,為了權勢,能在父親將要被項羽烹飪的時候,說出“分我杯羹”之言,父老鄉親們的死活,他真的會放在心上嗎?當然不是,他只是深知自己在兵力方面無法與項羽抗衡,只能跟對方拼民心,因此見項羽暴戾,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收攏民心罷了。如果劉邦死而有靈,得知後人竟然這句話總結為了“約法三章”的成語,還用來代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成為了人們遵守信用的約束,不知道會做什麼表情呢?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