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知道懷才不遇不止是現代人才有的想法

懷才不遇是不是古代有才之人的共同悲歌?

《彈琴》是唐代詩人劉長卿聽琴有感而發所作的主題為音樂的小詩。全詩前兩句寫彈琴的音樂境界,後兩句是議論性抒情,感慨世人不愛高雅的古調,喻指世人只知趨時隨俗,體現了詩人不趨時尚的清高品格,以及表達了詩人感傷世無知音,孤芳自賞的情懷。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本人的遭遇有何相干呢?我們來欣賞一下: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一定要知道懷才不遇不止是現代人才有的想法

全是的意思是:七根琴絃上發出清脆激越的聲音,靜靜聽來,好似是風撼松林的聲音,令人孤清。這清幽高雅的古時曲調,雖然我很喜愛,但是,現今人們大都不再彈奏了。這大有子期不再,伯牙絕琴的意味了,只是這裡不講友誼,側重漫漫世間路,沒有同志者的感慨和惋惜。劉長卿希望遇到一個賞識自己,信任自己,好讓自己一展抱負的賢明君王,可是世間惡俗,與我這樣高雅的人何干!

一定要知道懷才不遇不止是現代人才有的想法

琴聲本美妙,聽者心境決定琴意的悲喜,所謂悲景襯哀情就是此時的劉長卿吧。劉長卿剛中進士不久,還沒來得及釋褐便逢上安史之亂,於是逃至江蘇一帶,在這裡做了短暫的長洲尉和海鹽令。因劉長卿恃才傲物,對自己才能充分自信,所以借詩歌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慨。

詩的頸聯和尾聯寫詩人由聽彈琴所引起的感慨,點明主旨。這兩句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在現實生活中音樂正在變革,曲調翻新,對我國傳統的音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燕樂”已成為風行一時的新聲,頗受聽眾的欣賞和歡迎,也是令人愛彈的曲調。至於七絃琴的古調雖然高雅肅穆,畢竟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彈了。其二是劉長卿透過對琴音的讚賞,古調的自愛和今人的不彈,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時風之嘆。“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遭迂斥,人悉冤之。……其自賦傷而不怨,足以發揮風雅”。

一定要知道懷才不遇不止是現代人才有的想法

《唐才子傳》可見劉長卿處在中唐社會,對世風不古,競趨時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懷瑾握瑜,抱貞守樸,卻不合時宜,懷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無人賞識,正如同古調高雅,卻不被欣賞,人多不彈一樣。所以,一方面滿腹牢騷,一方面孤芳自賞,不苟流俗。文人的志向是那個時代的獨特標誌,劉長卿只是其中一個。

清末學者俞陛雲在他的作品《詩境淺說·彈琴》裡講:“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調,悠悠今古,賞音能有力人!況復茂材異等,沉淪於升斗微官;絕學高文,磨滅於蠹斷簡!豈獨七絃古調,彈著無人?文房特借彈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懷耳。”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稀有知音是古代很多文人的悲慘遭遇,“士為知己者死”,空腹才華而不得施展的抑鬱足夠殺死苦讀經典的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