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讀王羲之草書法帖如入珍寶洞中看寶,目不暇接。

請看王羲之的草書法帖: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王羲之,《十七帖》宋拓本之一

如上圖所示,請看用橙色框框住的“下問耳”三個字,王羲之把三個字尾-首-尾相連,連線處半似筆畫痕跡半似牽絲,中腰最細,三個字整體力道強勁又婉轉柔美。

閱讀草書作品時應注意草書的連字寫法和單字的草書寫法的區別。例如上圖中的“下”和“問”兩字相連就容易被認為是草書寫法的單字“高”,如下圖所示: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高”字的傳統草書寫法

再請看用藍色框框住的“悠”字和“食”字,王羲之把“悠”字左上區域的單立人和一短豎放大了尺寸,把下面的“心”完全改寫在了右偏旁反文兒的下面,這樣大動作地改動了楷書字型形象,然而既沒有傷損“悠”的辨識度,又極大地增添了神韻。這種創新思想和動手能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再請看“食”字,王羲之的融會貫通傳統草書寫法的能力超強,他把“食”中的“良”字的上點兒和“艮”上部的近似“曰”的小構件只用一個漲大一些的撇形痕跡就解決了,而且讓讀者們看起來非常生動優美。這樣的超級寫意造型替代能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再請另一幅作品: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王羲之,《十七帖》宋拓本之二

如上圖所示,請看用藍色框框住的“益”字。王羲之把“益”字中間的兩個點兒用一條長撇畫兒就代替了;下面的“皿”墩兒用了“一橫兒、短豎、一個凹口向右的弧形線條”的連寫造型就解決了。

再請看“意”字,王羲之只用了創新變化的一條曲線和一條向右開口的弧線就替代完成了。既非常簡省、寫意,又極為瀟灑飄逸,優美之極。

實現這樣極致的寫法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傳統書法文化傳承,一個是書寫者的個人創新能力超強。王羲之無疑是崇高的典範。

下面我根據上面提到的繼承加創新的理念把“將”字創寫一下: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助勝快寫體“將”的創新寫法

我們接著看用橙色框框住的“果”字,“果”字上面的“田”被王羲之破開了,用了一條弧線和一個帶頓筆的斜線再連線中間的長豎就寫好了。這樣處理使得“果”字形象舒朗俊秀。

再請看“求”字的寫法,“求”字的橫畫兒下面的左上點兒沒有從左上向右下書寫,而是從右上向左下書寫,真是腦洞大開。後世的著名書法家書法家兼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大概就是繼承了王羲之這個“求”字的寫法,請看下圖: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孫過庭寫的“求”估計受了王羲之影響

如上圖所示,請看孫過庭寫的用藍色框框住的“求”字。

再請看一幅作品: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王羲之,《十七帖》宋拓本之三

如上圖所示,請看用橙色框框住的“日”字,“日”字裡面的短橫兒被王羲之寫出了日字框外,打破了常形,創出了新穎形象。

再請看“為”字,王羲之總是採用最簡省的形象寫這個“為”字。我們留意一下當今寫者們的作品,常常離不開寫出繁體字的“為”字形象以獲得厚重感。其實在書法作品中繁體字的佔比並不低,實際上已經夠厚重了。所以只要傳統草書有更簡省的寫法今天的我們就應當儘量採用,不必寫成繁體字了。

再請看用藍色框框住的“前,東,粗”三個字,王羲之因字施控,把這三個字的簡省程度都拿捏得十分匹配。“前”字和“東”字都是常用字,這兩個字的傳統草書寫法比較容易被當時使用文字的人們所識別,因此王羲之把“前”字和“東”字都寫得極為簡省。

而“粗”字的使用頻率相對低一些,因此王羲之對“粗”字保留了比較多的楷書形象,對右偏旁“且”保留了明顯的高窄外框,只是省略了裡面的兩個短橫兒。

而“東”字已經被王羲之寫成了現在的簡化字的樣子。因此,我們再寫草書時直接借鑑簡省的“東”字寫法就好了,不必再寫成繁體字的“東”了。

品鑑、學習書聖王羲之的草書墨寶良久,我對王羲之草書的崇敬讚美之情也化成了兩個韻句:

“增減古法今草成,天姿寫意王書聖。”

精細品鑑書聖王羲之草書,增創作靈感,補實用寫法

李洪春,創寫自作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