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著名文學家蘇軾年輕時曾有個很有趣的小故事。當年蘇軾進京趕考,應試的文章文采飛揚,鶴立雞群,幾位考官都極為欣賞,屬意他當金科狀元。

但主考官歐陽修在看過他的試卷後,心中產生懷疑,以為這名年輕的考生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為了避嫌,

歐陽修將這份試卷定為第二名

結果沒想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考生竟是自眉山初出茅廬的蘇軾,而蘇軾也因此錯失狀元,成為了榜眼。

這個故事裡值得玩味之處並不在於蘇軾之才高,歐陽修之謹慎,而在於那個被錯認之人——他的才情可說和蘇軾不相上下,卻在歷史神奇的巧合中被悄然掩藏。

然而,真正的才華終究會透過千年的塵埃而熠熠生輝,這個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南豐人。和蘇軾等天才一樣,曾鞏自少年時便展露出極高的文學天賦,據傳他十二歲便能作文了。

因此,當蘇軾還在眉山默默無聞時,

十八歲的曾鞏已經聲名遠播,

成為眾人皆知的一代文才。

而曾鞏也對自己十分了解,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也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入仕為官,造福黎民,以文人之力,行興國之舉。

正是懷揣著這樣的抱負,未及弱冠的曾鞏來到京城,參加了科考。但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科,曾鞏竟然落第了。

曾鞏並不是一蹶不振之人,

經歷過短暫的失落之後,他決定再試一次。同時,他在京城以文會友,結識了一群和他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人,也累積了自己的名望。

這其中,就有日後的一代名相、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王安石與曾鞏其實有一些親戚關係,但他們在此前幾乎不怎麼認識。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在京城,他們一見如故,這個比曾鞏還要小兩歲的年輕人和他成為了好朋友,他們的友誼十分真摯,貫穿了二人的一生。

幾年以後,

曾鞏決定再次啟程,繼續向自己的人生目標進發。

這一年,他的好友王安石也與他一同參與了科考。

但造化就是如此弄人,王安石高中進士,而曾鞏,卻再一次落選了。這下,任是誰都有些遭受打擊了。

為了安慰好友,王安石為曾鞏做了一首詩,第一句就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這是極高的評價,同時也是對他的鼓勵。

曾鞏此時其實在民間才名已經很高了,

但由於一直沒有功名,

因此他也在努力尋求更高的突破。他投文獻策,被當時已成朝廷重臣的歐陽修慧眼識才。

其實,曾鞏的文學造詣頗高,前幾次考試屢不中第,重要原因就在於他所承襲的,是唐代韓柳提倡的

“文以載道”、“文以明道”。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崇尚文章的質樸與明理,於平實中見風骨,擅長的其實是策論文章,這與當時科考場上相對華麗的應試文章風格不合。

而歐陽修,恰恰是一位新古文運動的提倡者

。因此,這對師徒一拍即合,歐陽修時常對身邊的人說:“我的門生有千百人,但收曾鞏為徒,是最讓我高興的事了。”

但此時,家鄉傳來了曾鞏父親病逝的訊息。曾鞏只好放棄了功名,趕回家侍奉母親。曾鞏的生母早亡,如今只有繼母健在。

但曾鞏對待繼母極為恭孝,

一人拉扯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一時傳為佳話。曾鞏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人寬厚典雅,質樸無華,同時又極有原則,對自己有非常高的道德要求。

已經家道中落的曾家全靠曾鞏一個人養活,這一養就是十幾年。曾鞏一邊務農養家,一邊勤懇地教育弟弟們。

等到曾鞏39歲時,他的幾個弟妹終於都長大成人,曾鞏雖然至今沒有功名,但曾家在這十餘年裡一共出了十位進士,這都是曾鞏的功勞。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科考,

曾鞏再次應試。

這一次的主考官,是歐陽修。

這屆科考,歐陽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這場如今看來也許是空前絕後的考試,也不負所望地湧現出了一批在中國文學史及思想史上舉重若輕的人物。

蘇軾、蘇轍、曾鞏、程顥、張載

……一個個影響了中國人文化觀念的名字,都自這場考試湧現出來,而曾鞏也和這些人一起,進士及第,從此走上了仕途。

“萬里聲名開學校,四方根本勸農桑。”

和許多文名遠播的才子一樣,曾鞏的仕途從館閣治書開始。但這並非是曾鞏渴望實現自己抱負的好地方,他希望能做一方父母官,真正為了黎民百姓做些實事。

曾鞏遇到了能夠讓他施展才華的時代,

就在熙寧二年

,曾鞏的好友、如今已深得皇帝信任的王安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

這場如今已入歷史課本的王安石變法,在當時其實遭受了極大的阻力和反對。

范仲淹、蘇軾等人就因為反對變法,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排擠,

政局一時動盪混亂。而此時的曾鞏則被外放到了越州(今紹興)。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王安石的“青苗法”雖然初衷很好,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對各地糧食的收成不僅沒有促進作用,反而遇上天災,產生了一定的歉收。

剛到任的曾鞏就必須要解決當地的饑荒問題,曾鞏號召當地富戶開倉賑災,不僅解決了饑民的生存問題,還盡力留出了種糧。

在齊州(今濟南)任職時,

曾鞏見當地有一夥土豪惡霸

,欺男霸女,發誓要將其肅清。他一連抓了三十餘人,將他們發配邊疆,還創立了“保伍”制度,讓百姓自行監督,登記好人口。

短短數年,齊州從匪患橫行的惡地迅速變得平安和諧。平定騷亂後,曾鞏又帶人疏浚了大明湖,一舉解決困擾當地多年的水患問題。

與此同時,

蘇軾正在杭州做著同樣的事,

將西湖河道清淤,建起蘇堤,成就千古風流;而曾鞏,雖然疏浚大明湖的名氣不如蘇軾高,但其功績絲毫不遜於前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齊州百姓,在千佛山上和大明湖畔各為曾鞏修了一座生祠——這是來自民間的肯定,曾鞏為官至此,可算得上一份圓滿。

這種事,在曾鞏十二年的外放生涯中屢見不鮮。

王安石與曾鞏不愧為摯友,

他們二人擁有相同的政治抱負,但一居廟堂之高,一處江湖之遠,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黎民蒼生做出貢獻。

王安石變法中的諸多弊病,都由曾鞏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完善,更好地造福百姓。

當然,

文人出身的曾鞏不僅關注農桑生活,

也興倡學校,文以教化。他進一步完善了儒家的思想體系,從“仁政”、“中庸”等幾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曾鞏在撫州興辦了書院,鼓勵當地才子讀書,並親自編訂了教規。同時,曾鞏一生都勤謹治學,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等著作,和《陳書》、《梁書》等史書,都是由曾鞏編寫、校勘並整理的。

時人曾肇說:

“自朝廷至閭巷海隅障塞,婦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曾鞏在那個時代的知名度,絕對是不言而喻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但是,使他真正廣為人知、名垂千古的,還是他在文學和思想方面的成就,而恰恰是這份成就,讓曾鞏的名氣逐漸落沒,直到如今漸漸不再為人所知的地步。

“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

曾鞏的文學造詣在多個方面均有突出表現,但如果籠統來說的話,大致可分為詩詞、散文及儒學思想三個部分。

先說詩詞。其實,曾鞏的詩詞雖然不如蘇軾、王安石等人有名,但佳作同樣不少。

只不過曾鞏最擅長的主要還是散文,

他的詩詞風格較為樸素,

但氣魄格調極高,筆法老練精到,十分有氣度。比較有名的例如《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鞏將柳樹這一已經被許多著名詩人形容過的事物另闢蹊徑,重新剖析,看似說柳樹,實則借柳樹諷刺時事,辛辣大膽,而又犀利精準,讀來令人有酣暢淋漓之感。另外,他有《城南》一首,也頗有趣: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作者借桃李與青草的對比,

突顯二者生命力的不同,於平淡中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鮮明特點,是當朝詩歌的典範。

值得注意的是,在曾鞏流傳下來的詩詞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他與王安石相遇、拜訪或抒發對彼此的思念之情的作品。

從家鄉到官場,他們相知相交的一生也在這些文字中隱約地鮮活起來,令人彷彿看到了當年那段金石友誼。

曾鞏的散文造詣與儒學思想其實不能完全割裂開來。

曾鞏是歐陽修所倡導的“新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中,“文以明道”的風格是最為鮮明的特點,文風古雅、平正、沖和。

由於他的文章兼具唐代韓愈、柳宗元及宋代歐陽修等數家所長,因此可以算得上這場運動的集大成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同時敘事與說理兼顧,章法嚴謹,夾敘夾議,

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座標杆

,是無數學子爭相模仿學習的物件。

這種風格,其實和曾鞏本人的性格密不可分,而他溫和端正,張弛有度,典雅守禮的性格,又是他對儒家思想貫徹的體現。

因此,當數十年後,一個名叫朱熹的年輕人讀到曾鞏的文章時,便立刻被曾鞏的氣質深深折服了。

這位宋明理學大家一生極為推崇曾鞏,

稱他為“醇儒”

,他說:“我讀曾先生的文章,每次讀完都會停下來合上書感慨,世人對曾公的瞭解是多麼膚淺啊!”

後來,理學家們將宋明理學的思想與曾鞏的文學風格進一步結合,逐漸演變出了明清時期科考專用的一種文體——八股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在理學已經成為正統的明代,

有學者根據散文造詣,漸漸提出了所謂“唐宋八大家”的說法,而這其中,曾鞏是最受推崇的那位。明末正式形成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曾鞏是唯一超過百篇著作入選的人。

說來實在有些諷刺,曾鞏生前屢次落第,想不到在死後,他的文章卻被幾百年間的莘莘學子們奉為圭臬,

曾鞏地下有知,恐怕也只有一聲苦笑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然而,也正是因為曾鞏與理學、八股文的這段不解之緣,到清末推翻八股之後,對曾鞏的打壓和抵制就同樣排山倒海般地猛烈湧現出來。

一時之間,曾鞏同八股文一樣,似乎成了必須摒棄的糟粕,再也沒人願意提起。隨著新文化運動和隨之而來的思想解放,曾鞏的名氣就這樣驟然覆沒,被當時流行的西方思想所取代。

時間終將沖刷掉歷史中偶然掀起的喧囂,

曾經的譭譽都會漸漸退去,

曾鞏的文學造詣,如同岸邊深沉的岩石,在海潮退去之後,依然保持著它的本色。

時至今日,我們重看曾鞏的著作,仍然應該承認,他的作品的確稱得上“唐宋八大家”的名號,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大儒。近幾年,

曾鞏的一幅書法作品《局事帖》突然現世

,引起世人關注。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在拍賣會上,這幅作品的價格以驚人的速度一路走高,最終華誼兄弟傳媒董事長王中軍以2。07億元的成交價收入囊中。從作品中不難看出,曾鞏不僅文筆出眾,書法水平亦不俗,時至今日,仍是“一字千金”。

我們對曾鞏的瞭解,仍然不夠深入,隨著歲月的變遷,希望曾鞏能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熟知,讓這位中國歷史上已閃腰了幾百年的文學巨擘,能再度煥發出曾經的光輝。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