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在清朝三祖一宗之中,清太祖努爾哈赤是王朝奠基人,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實際的開國皇帝,一統關外,降服朝鮮李氏王朝和漠南蒙古,為清朝入關打下牢牢基礎。

清聖祖康熙帝玄燁,在位61年,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極大鞏固了清朝統治,使得清朝渡過

百年大關

相比之下清世祖順治帝福臨則是顯得黯然無光,他在位只有18年,24歲便英年早逝。而且一直活在攝政王多爾袞的陰影之下,使得很多人認為順治帝不夠資格稱祖,是名不副實。

其實認真來說,順治帝稱祖是名副其實,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反而不夠資格稱祖,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還是一位被低估的改革皇帝,那麼這是怎麼個說法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順治帝稱世祖是名副其實,相比之下他的兒子康熙帝稱祖才不合適。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首先我們來看看世祖是什麼意思。

世祖一般是斷代史開創者,諸如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或者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號,諸如元世祖忽必烈,他們雖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卻往往使得該王朝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再通俗來說,光武帝劉秀是西漢被王莽新朝取而代之15年以後,再度光復漢家天下,屬於斷代史開創者。

而元世祖忽必烈,他雖然前面有著3代人4位大汗打下的基礎,但他在位期間,將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等於是使該王朝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所以稱之為世祖。

以此來看,順治帝和元世祖忽必烈是一樣的,他身為清朝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完成入關,遷都北京,並且先後消滅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和張獻忠之大西政權,還有南明的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並且將永曆政權趕到緬甸,使得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所以順治帝稱世祖廟號,是名副其實的。

當然被人詬病的點在於,以上順治帝在位時期的功績,除了對永曆政權的成績,其他都是攝政王多爾袞掌權時期所為,都是多爾袞的功績。

因為順治帝是6歲登基,並沒有親政能力,所以在順治八年親政之前,順治帝雖然是皇帝,但是皇位和皇權是分割開的,實際代行皇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

但按照廟號制度來說,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確是順治帝在位期間完成的,雖然大部分功績是攝政王多爾袞所為,但他畢竟不是皇帝,也沒有取順治帝而代之,所以順治帝身為皇帝,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享受世祖之廟號。

再來說說順治帝的兒子康熙帝,相比之下,康熙帝稱世祖才是名不副實。

因為康熙帝是後繼之君,按照廟號制度,不是開基之主,後繼之君是不能稱祖。除非像光武帝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那樣,有著大作為,才可以稱祖。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畢竟康熙帝前面有著三代人努力,他也沒有將清朝帶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畢竟清朝當時已經是全國性政權,更不是說他繼位以後,清朝只剩下一個京師,快要亡國了,他重新打了一遍天下。

而且像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西漢開疆拓土兩倍有餘,而且很多疆域都是之前朝代所沒有統治過的,具有開拓意義,廟號也不過是世宗。

康熙帝在位時期的開疆拓土,可遠不及漢武帝,並沒有說將王朝版圖擴大兩倍有餘。

他的最大貢獻在於,是深化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使得清朝沒有像前輩元朝一般,邁過二世而亡的大關,卻倒在百年大關前面,這是他的最大成就,但按廟號制度來說,依舊不能稱祖。

雖然清朝之前屢有濫用廟號的情況,諸如割據政權曹魏有三祖,還有明太宗朱棣,被自作聰明的後世子孫嘉靖帝改了一個有些不倫不類的成祖廟號,但不合規矩就是不合規矩,不能以之前朝代不對的地方,來證明康熙帝稱祖沒問題。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而且更要命的是,康熙帝的聖祖廟號,更是“與眾不同”。

聖祖廟號在唐朝和宋朝是用來追封先祖的,而且追封的還都是神人,唐朝追封的是老子李耳,宋朝追封的是趙玄朗。

雍正帝非要為父親康熙帝上這麼一個廟號,想必康熙帝知道的話,也不會樂意,給他上一個世宗廟號,或者高宗和宣宗什麼的廟號,都比上這個廟號合適。

不過可能雍正帝提前看上了世宗這個好廟號,不捨得給康熙帝,又想為父親康熙帝上祖字廟號,以彰顯自己的孝心,所以康熙帝錯過合適自己的世宗廟號,被上了一個不倫不類的聖祖廟號。

可惜康熙帝一世英名,也是雄才大略之主,卻因為一個聖祖廟號飽受爭議,被兒子雍正帝自以為是的孝順坑的屬實有點慘。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二、順治帝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被低估的改革皇帝。

順治帝在今人的印象之中,是一個不成熟的皇帝,是一個任性皇帝,是一個風流皇帝,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與董鄂妃的愛情,還有他非要出家的“壯舉”。

如果不是他最後得了天花而英年早逝,指不定還要鬧出什麼事來。當然他也有可能是出家於五台山,當然這點正史是沒有記載過的,只是根據他生平事蹟來看,是有這個可能。

但實際上順治帝還是有著一定作為,並非坐享其成。

軍事上來說,雖然攝政王多爾袞順治七年冬突然死去,順治帝於順治八年親政,至順治十八年駕崩,10年之間,雖然只是將永曆政權趕至緬甸,看似與多爾袞的功績不值一提,但實則功績也不小。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畢竟永曆政權在巔峰時期,可是差點恢復南方半壁江山。在順治九年,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創下自萬曆年間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對清的最輝煌戰績,不是孫可望在李定國背後捅刀子,怕是李定國真可以一鼓作氣恢復南方半壁江山,甚至進而北伐恢復明朝全盛之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以順治帝為首的清廷也改變了策略,採取

“以漢制漢”

的策略。

諸如在順治十年起用洪承疇經略西南五省,趁孫可望和李定國內訌之際進兵,使得局勢穩定下來。

還有皇室與平西王吳三桂聯姻,將清太宗皇太極第十四女之建寧公主嫁給吳三桂長子吳應熊,而吳三桂在其後征戰永曆政權的過程中,也是出了大力。

同時針對隨著攝政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饒餘郡王阿巴泰等開國諸王的相繼凋零,還有八旗軍隊入關數年,沉浸於溫柔鄉之中,導致戰鬥力下降的情況,依舊採取以漢制漢的情況。

諸如在戰術上以綠營兵和降軍打前陣,以八旗軍隊壓陣,既可以起到監視行為,又可以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果實。

在戰略上,則是在鞭長莫及的南方,以半獨立的代價,讓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來衝鋒陷陣對陣永曆政權,使得清朝最終平定永曆政權,當然後遺症很明顯,就是康熙年間爆發了三藩之亂。

同時發動降臣降將,來最大程度上招撫南明政權的文臣武將,儘量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以說順治帝親政以後的“以漢制漢”政策很高明,使得形勢大好的永曆政權,不只是沒有實力再與清廷爭奪天下,而且是一蹶不起,最終被平定。

在政治上,順治帝之所以可以繼位,並且在攝政王多爾袞時期沒有被廢,還順利親政,是因為他有著父親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還有自己的母親孝莊太后支援。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但他親政以後,並不滿足於此,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想要擺脫母親孝莊太后和兩黃旗對他的掣制,因為他想要加強皇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於是順治帝進行了一系列佈局,諸如他寵愛董鄂妃,董鄂妃生下的第四子,直接說是“朕第一子”,並且大赦天下,直接無視前面包括後來的康熙帝玄燁在內的三個兒子,想要以這個兒子為繼承人,不過這個孩子並沒有順利活下來,而是早夭,不然的話,以後的皇帝很可能就不是康熙帝了。

並對母親孝莊太后為他選的兩位出身自己孃家蒙古科爾沁部的皇后,是廢了一位,還差點廢了第二位,對其他蒙古妃子也是冷落待之。

就是想要改變後宮由蒙古科爾沁部也就是孝莊太后孃家佔優勢的局面,說白了就是要抑制母親孝莊太后和兩黃旗。

至於為什麼說還抑制了兩黃旗?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因為董鄂妃出自正白旗,正白旗當年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勢力,與兩黃旗是死對頭,順治帝寵愛正白旗的董鄂妃,並且重用正白旗的蘇克薩哈,說白了就是要以正白旗超越過兩黃旗,達到自己集權目的。

順治帝還是一位狂熱的明太祖朱元璋粉絲,像在順治三年三月,翻譯明朝《洪武寶訓》成,順治帝制序頒佈天下,自認繼明之統治,與天下共遵明之祖訓。

他還仿照明朝的二十四衙門,設立十三衙門,同樣也有一個用意,就是想要以宦官勢力來打壓兩黃旗,進而加強皇權。

而且順治帝還重用漢臣,不同於到了晚清時期,中央朝廷是形勢所迫,才大規模重用漢臣,順治帝是出於打壓兩黃旗和開明的政治理念,是重用漢臣,給予漢臣更大的權力,這一措施也引得八旗大臣很是不滿。

可惜的是,順治的計劃太長遠,他又只活到24歲,並且反對他的孝莊太后和兩黃旗勢力太過強大,所以他的改革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並且他駕崩之前,為了延續自己的改革計劃,根據《湯若望傳》來看,想要選擇一位年富力強的堂兄弟繼位。根據史料推測很可能是安親王嶽樂,但是遭到孝莊太后和兩黃旗的反對,最終只能選擇出過天花而痊癒的第三子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帝繼位。

順治帝死後的政治格局,也意味著他的改革計劃徹底失敗,他的遺詔如同罪己詔一般,將自己罵的是狗血淋頭,很可能是孝莊太后授意所為,而非順治帝自己之意思。

留下的四大輔政大臣,除了蘇克薩哈出自正白旗,索尼、遏必隆、鰲拜都是出自兩黃旗,獨木難支的蘇克薩哈最後被鰲拜矯旨殺死。

他設立的十三衙門,亦被裁撤,心腹太監吳良輔也被處斬。

當然順治帝唯一算是贏了一局的就是,他對蒙古后妃的冷落,打破了後宮由科爾沁部佔優勢的格局,他所生子嗣,共計8位皇子,6位皇女,無一人是蒙古后妃所出。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他的繼承者康熙帝,母親孝康章皇后出自漢軍正藍旗,後改隸漢軍鑲黃旗,再改隸滿洲鑲黃旗。

自康熙帝開始,雖然清朝後宮依舊有著蒙古后妃,但科爾沁部在後宮佔據優勢的局面不復存在。順治帝這位叛逆兒子和母親孝莊太后的鬥爭,也算是贏了一局,雖然這種贏局並不明顯,但是影響也足夠深遠,不過遺憾的是,這對他的改革大局並沒有什麼增補之處。

順治帝的改革計劃終是成為一場空,而在他母親孝莊太后的“操刀”之下,他的作為被掩蓋,給後世留下任性不成熟,沒什麼作為和心機的印象,也是一代悲情天子。

如果順治帝的生命不是終止在24歲,並且透過扶持正白旗,提高漢臣地位,還有設立十三衙門,最終完成自己的集中皇權計劃,進一步完善帝國版圖,建立一個高效的中央朝廷,可以大展手腳的話,完成自己更大的政治抱負,那麼他的評價遠不止如此。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被低估的順治帝,只能被一直低估下去,失敗者的結局從來都是這樣,他做了什麼並不重要,只看他結局失敗,那麼悽然形象必然留書於史,千百年後,後人讀之,也只能唏噓幾聲罷了。

順治帝稱祖名至實歸,相比之下他兒子康熙帝稱祖,才是名不副實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