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可以讓您下次繼續閱讀相關文章,感謝您的支援。

中國歷史上,東晉和南宋都是中原王朝“南渡”之後的延續,並且都在歷史教科書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麼,明朝滅亡之後有沒有相對應的“南明”呢?其實是有的,但南明的“存在感”向來很弱,而且基本不被歷史教科書所提及,影視劇對這段歷史也很少涉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南明沒有歷史教科書中的一席之地,而且很少有人關注呢?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歸根結底,還是南明的時間實在太短了,如果按“有皇帝”的標準來看,前後加起來一共也才十八年,而且大多數時間還龜縮在西南地區,連半壁江山都沒能控制。那麼,南明為何如此虛弱,又如此短命呢?這還要從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講起。

公元1644年4月,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統率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盡。不過明朝並沒有就此滅亡,大順也並沒有就此奪取天下。

在佔領北京後不久,大順軍開始執行“追贓助餉”政策,大肆拷掠北京城內計程車紳地主,這使得士紳階層對大順失去了信心,其中就包括正駐守在戰略要地山海關,且已經投降了大順的吳三桂。與此同時,大順軍內部滋長了驕傲自滿,奢靡享樂的思想,李自成本人也對未來缺乏長遠規劃。

見此情景,吳三桂認為大順不再值得效忠,於是開始秘密與正圖謀入關爭奪天下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聯絡。不久後,吳三桂悍然叛變,李自成聞訊大怒,立即調集大軍前往征討。

1644年5月,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山海關一帶展開大戰,就在吳三桂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清軍突然從側翼殺出,與吳三桂夾擊大順軍。大順軍一敗塗地,倉皇西撤,李自成也不敢堅守北京,而是在蒐羅了一批珍寶後就撤出北京,一路退回了西安。清軍趁勢控制了山海關,並在1644年6月佔領北京,從此開始了爭奪天下的歷程,這就是“清軍入關”。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但崇禎帝自盡後明朝其實並沒有滅亡,而是依然在南方延續。在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的亂局中,江南地區卻一直維持著穩定和繁榮,受到的衝擊較小。江南計程車大夫們依舊享受著安逸奢靡的生活,在歌舞戲曲中沉醉,著名的“秦淮八豔”既是出自這一時期。

和東晉、南宋時期類似,江南地區在中原大亂的同時相對安定,使得許多人前往江南避難,也為明朝官僚們在江南重建政權提供了條件。並且,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南京也是都城,有著一套完整的中央機構,這使得南明的起步條件其實比東晉和南宋還要好得多。

不過,崇禎帝已經自盡,他的兒子們又都下落不明,因此要重建政權的話,就面臨著選誰當皇帝的問題。按照封建王朝一般的繼承順序來看,此時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是福王朱由崧,他跟崇禎帝血緣關係最近,並且此時就在淮安避難,按理說是再好不過的皇位繼承人。但是,當時以東林黨為首的江南文官們,卻堅決反對福王繼承皇位,這是為什麼呢?

這還要從一樁往事說起。朱由崧與崇禎帝朱由檢共同的祖父也就是萬曆帝朱翊鈞,他當年最喜歡的兒子就是皇三子,也就是後來成為福王的朱常洵。但是當時的文官們卻大多主張按照倫理順序,由皇長子朱常洛繼承皇位,為此與萬曆帝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這就是“爭國本”。萬曆帝最終屈服,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泰昌帝。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泰昌帝的兩個兒子就是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天啟帝沒有兒子,崇禎帝的兒子下落不明,泰昌帝這一脈實際上就斷了,朱常洵又已經被大順軍所殺,那皇帝之位自然應該由他的長子,福王朱由崧繼承。

但是,文官集團當年可是在爭國本事件中把福王得罪的死死的,要不是他們全力干涉,福王這一支可就當皇帝了。誰想到現在朱常洛這一脈斷絕,福王還是成為了最佳的皇位繼承人,要是他當了皇帝,恐怕就要對文官們大肆報復了,這可如何是好?

文官們想到了辦法,那就是大力詆譭福王的聲譽,聲稱福王道德敗壞,不能當皇帝,應該立所謂的“賢王”,也就是潞王朱常淓為皇帝,就連當時鎮守南京的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都被他們鼓動起來,宣稱福王有“七不可立”,堅決拒絕福王繼承皇位。

但實際上,當年東晉的第一個皇帝司馬睿和南宋的第一個皇帝趙構,又有多大能力呢?他們本身也只能算是中才,品德也算不上特別高尚,就是因為他們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所以被當時的官僚們擁戴起來當皇帝,主持大局而已。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他們同樣算不上什麼“賢王”,只不過是靠身份起到一個凝聚人心的作用而已,但即便如此,也同樣將晉朝和宋朝延續了上百年,抵禦住了來自北方的入侵。而南明的這些大臣們鼓吹什麼“擁立”賢王,甚至反過來抹黑最佳的皇位繼承人福王朱由崧,無疑是從一開始就削弱了南明內部的凝聚力,為南明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但令文官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們在江南大力營造輿論,自以為福王已經不可能繼承皇位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驚人的訊息,朱由崧已經在“江北四鎮”的支援下抵達了長江北岸,儼然一副要入主南京的架勢。原來,文官們把朱由崧看作禍亂之源,但江北四鎮可把朱由崧當“寶貝”。

這個江北四鎮指的是當時駐防在長江以北的四個軍鎮,各自都有數萬兵力,可以說是擁兵自重的軍閥,他們看到了朱由崧的潛力,決心擁戴他稱帝,當一個“從龍之臣”。畢竟,擁戴朱由崧登上皇帝寶座,這可是天大的功勞啊!

當時名義上統領江北四鎮的文官——鳳陽總督馬士英則作出了一個“背叛同類”的決定,決心與部下們一道,擁戴朱由崧稱帝。於是,朱由崧就在馬士英和江北四鎮的支援下帶兵來到長江北岸,以武力威懾江南文官。

此時江南一帶根本沒有可以與江北四鎮對抗的軍隊,文官們也終於明白了“筆桿子幹不過槍桿子”的道理,最終在江北四鎮的威脅下只能服軟,被迫同意朱由崧繼承皇位。於是,朱由崧被迎入南京城,先稱監國,之後正式稱帝,改明年為弘光元年,朱由崧也被稱為弘光帝,這個在南京重建的明朝政權便被稱為弘光政權。儘管新的行政體系已經建立,但此前的種種衝突讓這個新生的政權從一開始就蒙上了一層陰影。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不過,這些都是上層之間的鬥爭,對於南京城的普通文人和市民們而言,他們對於弘光帝繼位還是感到很激動的。畢竟此前崇禎帝自盡的訊息給他們帶來了很大沖擊,而現在政權又在南京重建了,新的皇帝也登基了,這讓他們感覺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許多人都覺得,大明就算不能收復中原,至少也能像當年的東晉和南宋一樣,延續個上百年。《福王登極實錄》中寫道:“聞法駕入都之日,都人聚觀呼萬歲……中興大業,豈靈武草次、靖康偏安之足比哉!”

“靈武草次”指的是唐肅宗在安史之亂後於靈武城重建政權,“靖康偏安”指的是宋高宗。作者以他們為對照,覺得南明可以比這些政權做得更好,完全有中興的可能。

事實上,這也是有依據的。一方面,南京本來也是明朝的都城之一,本身就有作為行政中心的基礎。另一方面,此時的南方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開發,也遠比晉朝和宋朝時要發達,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南明政權如果能把這些資源統合起來,完全有復興大明的可能。

可惜,僅僅是可能而已,如果單從紙面上的實力來看,南明確實有著此時最好的條件。但從弘光政權成立的背景就能看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分裂且極為虛弱的政權,並且缺乏號召力。南明政權既缺乏忠誠又能打的軍隊,又缺乏得力的文官集團。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文官們儘管勉強擁立了弘光帝,卻對他極為牴觸,經常對於弘光帝下達的旨意陽奉陰違,讓弘光帝的許多命令都執行不下去。而在武官層面,江北四鎮們本身也只是想靠著擁立弘光帝來謀取富貴而已,他們只在意弘光帝能給他們多大的權勢和富貴,對於國事本身都漠不關心,更不用說收復中原了。

而面對清朝入主中原後岌岌可危的天下形勢,文官們能想到的也只有一招,那就是所謂的 “聯虜平寇”。“虜”是對清朝的蔑稱,“寇”是對農民起義軍的蔑稱,“聯虜平寇”指的就是聯合清朝消滅農民起義軍,之後由南明接管農民起義軍的地盤,清朝則退居關外。

文官們天真地以為清朝和之前一樣,只是入關劫掠而已,劫掠完自然就會退走,那麼南明自然可以先和清朝聯合打農民軍,等消滅農民軍之後清軍退走,明朝就能重新“統一天下”了。他們還自以為慷慨地許諾將關外的地盤都割讓給清朝,問題是此時關外本就被清朝佔領,又哪裡需要南明來割讓呢?

但文官們抱有僥倖心理,還是向清朝派出了使節團,史稱“北使團”,希望清朝能在事後退出北京城,回到關外。結果顯而易見,夢想著統一天下的多爾袞果斷拒絕了南明的請求,並稱南明政權為“偽朝”,囚禁了北使團。只是因為此時多爾袞正忙於攻打大順,暫時還顧不上南明,南明政權這才得以苟延殘喘。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按理說使團被囚禁,這已經是很嚴重的挑釁了,並且清朝明確的拒絕態度也註定了南明和清朝必有一戰,部分官員如史可法已經醒悟過來,請求加強淮河防線,抵禦即將到來的入侵。但大多數文官武將們依然沉浸在迷夢中,他們中有的人覺得清朝肯定不會打過來,有的人則早就做好了投降的打算,覺得只要投降就能保住榮華富貴。而比起抵禦北方的清軍,他們對黨同伐異,清除馬士英和弘光帝的勢力更感興趣。

1645年春,局勢進一步惡化。此前鎮守武昌,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在部分東林黨人的慫恿下發動叛亂,順流而下進攻南京,聲稱要“清君側”,南京的部分文官也響應左良玉,不斷詆譭弘光帝。馬士英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緊急調集了大批軍隊前去抵禦左良玉,與左良玉軍隊展開激戰,而江北的防禦則被大大削弱了。

東晉南宋都在教科書有一席之地,為什麼南明少有人提及?

而就在弘光政權還在打內戰的時候,清軍已經大舉南下,幾乎不會吹灰之力就奪取了防禦空虛的淮北地區,進而渡過淮河,圍攻揚州。揚州僅僅兩天就被清軍攻破,史可法殉國,清軍在揚州展開屠城,史稱“揚州十日”。清軍隨後強渡長江,守衛長江的水師將領不戰而逃,清軍輕易渡江,直取南京。1645年6月,南京陷落,弘光帝出逃後被俘,之後被清朝處死,弘光政權就此滅亡。

弘光政權的覆滅實在令人嘆息,作為一個起點如此高,本應有更大作為的“南方政權”,卻僅僅存在了一年就徹底覆滅,不禁讓人感嘆內鬥的危害之大。而弘光政權的覆滅也導致清軍輕易佔領了富庶的長三角地區,此後,長三角地區為清朝提供了大量的稅收,支撐著清朝完成了統一,而南明政權也在1662年最終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