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張騫通西域很多人都不陌生,司馬遷稱他“鑿空西域”。“鑿空”就是在本沒有路的地方硬生生鑿穿一條新路,操作難度和危險係數相當高,對歷史程序的影響更是巨大。張騫開創了繁榮千年的絲綢之路,更是開通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此外,張騫還為我國領先世界、傲視全球的飲食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因為張騫這趟出門不但拓展了當時人的視野,增強了大漢和周邊的聯絡,更引進了許多好吃的,那麼這些好吃的都有啥?張騫又是怎麼把他們帶回來的呢?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出使西域使團

公元前139年,少年天子劉徹向全天下發出了一封召集令,公開招募出使大月氏的外交使團。大月氏是個什麼國家呢?

漢武帝為什麼想派使團去那裡呢?原來自從白登之圍後,漢朝和匈奴就一直保持著脆弱的和平關係。匈奴人每天的日常就是吃飯、睡覺、搶漢朝,而漢朝人每天的日常就是給錢給糧給妹子。沒辦法,開國初期漢朝國力太差,跟匈奴人耗不起,只能忍氣吞聲。

不過,雖然匈奴人一直佔據優勢,作威作福,漢朝也沒閒著,就算政局有動盪,但總體上還是憋著一口氣,默默地恢復國力。尤其是經歷了文景之治後,漢朝人口大量增長,糧食和財富迅速累積,漢朝的底氣已經越來越足。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

再加上漢武帝少年登基,正是激情澎湃,精力旺盛,積極進取的年齡,哪能忍得了匈奴這麼囂張的鄰居呢,所以漢武帝準備和匈奴人撕破臉。

恰好一個投降的匈奴人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情報,有一個國家叫大月氏,也被匈奴人打得很慘,連國王都被砍了腦袋做成酒杯。

大月氏之人為了躲避匈奴人,被迫離開故鄉,向西遷徙,想向匈奴人復仇,卻又找不到幫手。敵人的敵人等於自己的朋友。漢武帝一拍大腿,當下決定派人聯合西邊的大月氏一起夾攻匈奴人。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

當時公開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使團人員,有100多人報名應召,但是最終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卻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使團的領隊張騫;另一個叫堂邑父,堂邑父本來是匈奴人,後來被漢朝俘虜,成為了漢武帝派給張騫的嚮導和翻譯。

出使西域可不是一次輕鬆愉快的外派學習或者公費旅遊,用複雜,危險,瘋狂甚至是玩命來形容這次出差也不誇張,因為整個行動面臨著在家沒人罩、出門沒人保、路線找不到三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出使外國是中央政府的正式外交行為,怎麼在國內的時候會沒人罩著呢?主要是因為在這次行動之前,漢武帝劉徹捅了一個不小的馬蜂窩,就是得罪了他的親奶奶竇太皇太后。竇太皇太后是漢初歷史的見證人和親歷者,更是漢朝建立以來,以黃老之學之國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執行人。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匈奴人

所謂黃老之學就是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少動彈不折騰。而這時候的劉徹在竇太皇太后眼中就是個瞎折騰的小屁孩。這個小屁孩,在幾個儒生的煽動下竟然想要改變休養生息的國策,甚至想要架空自己的親奶奶。

竇太皇太后雖然眼睛瞎了,可心裡卻明白著,一出手就逼著孫子,把那幾個儒生給宰了。

漢武帝劉徹終於發現親奶奶不好惹的,只好暫時當起了乖孫子,不敢再折騰了。因此,讓張騫去西域這事要是讓竇太皇太后知道了,別說說提供什麼協助了,直接把使團取消了都有可能。

而除了朝廷內部的態度問題,去西域的路也有問題,因為當時通向西方的道路全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說張騫想要去西域聯合大月氏打匈奴,必須要穿過匈奴的勢力範圍才能到達目的地。雖然漢朝和匈奴自從白登之圍後就沒有過大規模的戰鬥,但是零星的衝突從來就沒斷過。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出使西域使團

區區100人要透過漫長的敵佔區光想一想就夠刺激了,就算運氣好到逆天,一路都沒遇到匈奴人,這個使團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那就是沒有導航。

沒人走過,一片未知,敢問路在何方,總不能真的回答路在腳下吧。張騫要去的地方被稱為西域,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地區。

此前華夏文明的邊界從不曾擴充套件到這裡,雖然有少量民間的商旅往來,但中央政權從未在這裡建立過任何形式的統治,這塊土地上有多少國家,多少民族,他們說何種語言?有怎樣的風俗?地形如何?氣候如何?沿途有沒有補給點?所有的資訊都是一無所知的。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堂邑父

就像遊戲裡的副本開荒一樣,這支百人的使團帶著皇帝的囑託,就這麼義無反顧地出發了,然而激動人心的興奮剛撥了個開頭就掐斷了。

因為使團一出門,就被匈奴人給扣下了。張騫被帶到匈奴單于面前,匈奴單于說,大月氏在我的北面,你們漢朝為什麼想往那派出使團呢?要是我想往漢朝南邊的越國派使團,你們漢朝能同意嗎?

這一扣就是10年,不過張騫出使大月氏是為了打匈奴這個目的應該沒有暴露,不然早就被匈奴人宰了。匈奴人還塞給張騫一個匈奴媳婦,這個媳婦還給他生了個娃。10年裡張騫學會了匈奴的語言,瞭解了草原的資訊,習慣了遊牧的生活,穿上了匈奴的衣服,從言行舉止上看都越來越像一個匈奴人了。

但張騫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更沒有丟棄自己作為皇帝使節的信物。終於,時間讓匈奴人放鬆了警惕,張騫終於找到機會逃離了匈奴人的控制,帶著隨從踏上了西域的土地。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和匈奴妻子

然而10年的時間改變了很多事,大月氏被打得呆不下去,跑到更西邊的地方去了。張騫一行人只好在戈壁大漠上苦苦尋找,由於出逃匆忙,物資準備不足,一路走來都是地獄般的絕境。

幸虧堂邑父這個嚮導兼翻譯,有時候還兼點獵人的工作,射殺沿途的飛禽走獸來充飢。張騫和他才強撐著走下去,但使團裡的其他人都死在了西去的路上。

非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張騫和堂邑父兩人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可是這個時候的大月氏之人在新的土地上活得挺滋潤,已經完全沒有返回故鄉的想法,對匈奴的國仇家恨更是早就甩到了九霄雲外。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和匈奴妻子

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磨破了嘴皮子,也沒有說動大月氏和大漢聯盟一起打匈奴,想來內心是崩潰的。

張騫心說,老子費了這麼大勁找到你們,你們還能再不爭氣點嗎?

公元前128年,張騫動身回國,這次他決定換一條路線,省得再讓匈奴人抓到。然而換一條路線並沒有什麼用,他還是被匈奴人抓到了,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好在當時匈奴內亂,張騫和堂邑父又一次找到空檔跑了出來,這次還帶著他在匈奴的妻子,一家人一路不斷地向東再向東,向著大漢的領土,向著家的方向邁進。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堂邑父

公元前126年,出使13年的張騫終於回到了大漢。13年前百人的隊伍現在只剩下兩人,13年前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青年,現在也變成了滿臉滄桑的中年大叔。

但是張騫還是回來了,雖然衣衫襤褸,形容枯燥,但是張騫他還是回來了。

陳寶國老師主演的電視劇《漢武大帝》展現了張騫出使回來時這個經典的場景:穿得破破爛爛,像乞丐一樣的張騫,手持著代表漢家使節的符節,跪倒在皇帝面前,哭著說,“陛下,臣回來晚了”,這句臺詞一出,引爆了很多人的淚點,也成為了這部電視劇最經典的片段之一。

張騫的出使雖然沒能實現夾擊匈奴的戰略目標,但他經歷了千難萬險,不忘使命,不改初心,打通了漢朝和西域交流的渠道,開啟了繁榮的絲綢之路,更奠定了幾千年來東西方文明交往的基礎。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

而由張騫直接帶回,或者後來透過絲綢之路進入漢朝的外來物種,就包括葡萄,黃瓜,核桃,蠶豆,大蒜,石榴等等許多我們今天喜愛的美食。

回國一年後,張騫又第2次出使西域,後來更隨軍出擊匈奴,嘗試開闢從西南通往印度的道路,為漢武帝時期的對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百餘人的使團僅剩兩人,被扣留十年,張騫的西行之路有多艱辛

圖片來自網路:張騫和匈奴妻子

當然張騫出使西域的十幾年裡,漢武帝也沒閒著。事實上,使團剛走沒幾年,竇太皇太后就去世了,原來許久。忍耐了許久的劉徹終於可以自己說了算了,和匈奴翻臉,這件事也就正式提上了議程。

不過在解決匈奴人之前,他還有一些家務事需要搞定。因為竇奶奶雖然沒了,還有一大幫不讓人省心的親戚,那麼這群皇親國戚到底是怎麼給小皇帝添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