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提起明朝,我們知道明朝在建立初期一一解決了元朝時期的遺留問題,發揚中華文化,將元朝蒙古族留下的落後習俗逐步取締。

朱元璋反思了以往朝代發展中的弊端,意識到皇權與相權互相抗衡,便加強了

皇帝的權力

藉機廢除宰相

不過明朝發展的歷史中也有不少皇帝不理朝政,比如明憲宗,那麼在皇帝撒手不管的這段時間,明朝為何還能照常運轉,沒有出現大的紕漏呢?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明朝官員意氣風發,他們將上諫至死視為最高榮譽,影響這種風氣傳播的是因為當時出現了一批年輕的科道官。

科道官的監督作用

使得當時社會並沒有出現過皇帝任意打罵、侮辱官員的情況發生,如果君王有處事不周的地方,科道官便會及時出現

彈劾君王

可見明朝的監察系統達到了高峰,監察系統職責範圍涉及國家所有的部門,大致按照

職官監察、行政監察、財政監察、軍事監察、司法監察五大類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前兩種監察制度,也就是職官監察和行政監察。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一、職官監察

1、官員選拔

職官監察

是我國古代監察內容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朝代中對職官的監察只侷限在人品好壞、政績如何等方面,明朝卻不止於此。

明朝的職官監察涵蓋了官員的

選拔任用到封妻廕子,

甚至死後追贈等所有環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有利於提高官員的整體素質。

使得監察工作從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到未雨綢繆,這在我國監察的歷史上也有比較深遠的意義。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職官監察的第二個環節就是官員任用。明朝的武官主要

透過世襲獲得官職,

但是也要進行比試。無論進行幾場考試,都會有科道官在場監督,防止有人作弊。

但是文官卻要經歷許多考試才能選拔出來。在士人取得考試資格那一刻起,他便已經受到了監察系統的監督,

大到鄉試、會試,小到謄寫、

出榜,都在監察御史的管控之下。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2、官員任用

職官監察除了要監察那些尚未取得名位的待選官員,最重要的還是監督已經任用的官員。這項考察稱為

“大計”

,京官

每六年考察一次

,外官

每三年考察一次

,但凡有人在考察中出現問題,便永遠不再錄用。

考察是從外官開始的,稱為外察,到了弘治時期逐漸程式化、制度化。京察在天順年間被定為十年一次,到

了弘治十六年改為六年一次。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考察時

要求四品以上官員自己陳述曾經做下的業績,

若是有德不配位者,便自請辭職。

弘治十六年四品以上官員的考察有了新規定,就是在官員陳述完畢以後,由科道官進行補充揭發,稱為

“拾遺”

,但凡有被科道官揭發出來的事蹟,該官員便犯了欺君之罪,必須要自請辭職。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二、行政監察

1、監察決策部門

行政監察包括

行政的決策和實施兩方面

,首先是對決策部門的監察。我們知道明朝時期廢除了丞相,一切大小事務按道理都要交由皇帝一人處理,但是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非常繁雜,皇帝一人是忙不過來的。

後來便出現了身為外廷決策機關的內閣票擬裁決,經由司禮監太監批紅再以皇帝名義發出。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皇帝是名義上所有事務的決策者,但是內有司禮監,外有內閣進行輔助,所以對決策部門的監察也就是對

皇帝、司禮監和內閣

的監察。

明朝六科的職責發生轉變,使得明朝並沒有專門為帝王上諫的機構,這也體現了當時

高度集中的皇權。

不過有些皇帝還是比較謙虛的,他們認為自己每天要處理的政務數不勝數,難免會有疏漏的時候,就需要

御史臺和都察院的官員

不要阿諛奉承,及時進行監督。

除此之外,所有經過內閣票擬、太監批紅的文書,都需要

經過六科簽發

。一旦發生太監或是內閣專權的現象,首先進行抨擊的也是科道官。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2、監察執行部門

另一方面就是對行政執行部門的監督,中央上主要包括

六部及相關部門

,地方上包括

各級行政機關。

張居正在改革時提出了關於行政監督方面的建議,就是

讓內閣監督六科,六科監督部院,部院監督撫按,撫按監督地方各級官員。

這樣便構成了十分嚴謹的監督系統。不過這項制度難於不易執行,所以在張居正去世之後便名存實亡了

明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行政監察制度的作用,監督系統嚴謹

不得不提,明朝的監察系統確實存在著諸多侷限。比如

一切權力都是皇權的附庸

,君王意志高於一切。所以明朝的監察權力是否能發揮最大的積極作用,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君王是否明智。

不過

即使明朝中後期社會風氣趨於奢靡,官場開始腐敗

,仍然出現了一批勵精圖治的政治家,還有許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官員,明朝科道發揚正氣的效果也更加明顯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