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先民最終選擇以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料,更有經驗的老年人受到關注,“尊老”成為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思想文化。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孝成為官員德行的判斷標準,如何孝成為擺在宋代君臣面前的問題。

為了更好滿足官員贍養父母的需求,宋代君臣總結歷代經驗,設定了符合現實需要的侍養政策,侍養制度在宋代得到進一步發展。

宋代制度的發展不僅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同時也享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宋代印刷術的普及與進步,進一步降低了民眾接受教育的門檻。

寬鬆而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得思想家樂於著書立說,傳播思想,宋儒開啟了以己意解經的新時代。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不同思想的碰撞使得宋代文化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峰。每位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孝道觀念、為官原則、統治思想也在這一時期有了新的內容、新的要求。

01

“移孝於忠”的孝道觀念

唐代中後期及五代的混亂格局,使得時人極為推崇貞觀、開元時期的繁榮局面,“祖宗”不僅是祭祀的物件,更成為效法的標準。宋人在此基礎上提出祖宗家法。

祖宗家法相容幷包地將趙宋“家法”與“國法”融為一體。這種混融,在君臣關係方面,突出體現著“父子”價值行為模式,向“君臣”價值行為模式的轉換。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終宋一代,宋朝統治者都在與並存政權鬥爭,長期的對抗形勢,使得政府對外加強防禦,對內強化思想統治。

忠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的核心觀點之一,五代以來臣子弒君登基的現實,嚴重破壞其思想核心,孝在此時成為統治者的最佳選擇。

統治者用孝穩定秩序的同時,強調孝的教化作用,移孝於忠也成為宋代孝文化的時代特徵之一。

宋朝統治者大力推廣崇孝文獻,《孝經》的地位更加突出,不僅御筆刻寫,而且命令大儒撰寫註疏。土大夫以極大的社會責任感參與道德秩序的建設,積極解讀《孝經》。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宋朝官員選拔要求德才兼備,孝的作用格外大,成為考核標準之一,因孝得官、因孝升官、因孝減罰的情況數不勝數。

北宋中期,政府大興學校,《孝經》成為學校的教材,明確規定不許“隱憂匿服”者,“行虧孝弟”者入學。

宋代統治者將孝納入官員的選拔與任用中,孝和忠的聯絡更加密切,以此達到教化萬民、加強統治的目的。

印刷術的進步,便利了書籍流傳,相當多的讀書人熱衷於撰寫文字,在科技進步和人才充足的雙重作用下,出現數量眾多的勸孝文獻。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孝是民間讀物的重要主題,勸孝詩、勸孝文等如雨後春筍。為政一方的官員在此影響下,積極撰寫勸諭文章,孝成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此類文章數量眾多,對教化一方百姓意義重大。

在濃厚孝文化的影響下,官員的道德素質提高,如何贍養父母成為擺在統治者和官員面前的難題。

宋代統治者吸收前代經驗發展侍養制度,侍養官員獲得了一定的優待,擺脫了迴避法對差遣的限制。數量眾多的侍養方式,使官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當的方式照料長輩。

官員的實際行動成為本家、本族、本地區的榜樣,被記錄在家訓、族譜、鄉約中,既有孝文化的薰陶,又有實際行動的引導,官員的侍養制度向前發展,影響深遠。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孝的教育貫穿宋人一生,在此影響下,官員格外重視自身孝行。

宋代統治者雖然推崇孝,但並沒有因此降低對忠的要求,多次強調忠的核心地位,統治者對孝的提倡,僅僅將其作為忠的補充。

統治者雖然也重視孝,但是更關注政治的穩定,不希望官員隨意離開崗位,因此需要一種滿足雙方需求的機制。

多樣的

養方式既能滿足官員的需求,助其完成贍養長輩的義務,又可以使相當數量的官員繼續任職,減少政府人才流失,兼顧官員和統治者的需求。在崇孝思想的影響下,申請侍養的官員數量眾多。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在“移孝於忠”觀念的影響下,統治者重視官員的具體孝行,積極推動侍養制度建設。

02

“養親不擇祿”的為官理念

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孔子拓展了樸素的孝道觀念,子路進一步提出“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的思想。

貧困的讀書人為了更好照顧親屬不應當計較職位、俸祿等外部因素,儘快為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贍養父母是人子的義務,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讓父母安享晚年,因此俸祿成為身處窘境的名士選擇任職的主要原因。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擔任官職既可以光宗耀祖為父母提供精神激勵,又可以用俸祿保障父母的物質生活水平,“養親不擇祿”成為宋代官員初入仕途的重要原因。

“養親不擇祿”的理念成為宋代士人的共識,基於為長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的目的,讀書人紛紛出仕任職。

康定元年(1040 年),蔡襄在送別陳師回贈文中寫道:“古之人有以親故,不擇祿而仕者,而師回之祿足以充其養”,高度稱讚陳師回因便於養親,而前往福州任職的行為,將陳師回的赴任原因歸結為侍養。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擔任官職雖然可以為親屬提供物質保障,但是繁雜的事務,使得官員可支配的時間急劇減少,官員對親屬的贍養,往往落在妻子甚至僕人身上。

自古以來,孝文化就講求樂養,認為子孫不僅要為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而且也要保證父母的精神生活,承歡膝下成為樂養的最好總結。

因此,立志侍養的官員在有一定經濟能力後多選擇棄官歸家。將自身任職理念歸結為養親的官員更容易選擇棄官的方式,以便回鄉贍養父母。

官員的隨意離去,不僅給官員的繼任造成混亂,甚至影響機構、地區的穩定執行。為了方便官員照顧父母,宋代統治者積極發展侍養方式,規定官員的侍養流程,保障侍養的有序進行。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舉薦人才是宋代官員的重要責任,官員往往推薦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孝行成為考察重點,官員也常用養親勸說他人擔任職務。

宋代官員中舉以後,不一定得到

心的差遣,但是贍養父母的經濟壓力,使他們不得不選擇赴任。侍養是宋代士人急需差遣的原因。

在“養親不擇祿”理念的影響下,官員為了侍養父母會放棄部分利益,因此在統治者駁回侍養申請後,官員會選擇折資、降任等方式繼續申請,踐行自己的原則,“養親不擇祿”的為官理念,展現官員因侍養而帶來的種種妥協行為。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贍養父母成為士人任職的重要原因,為了儘快

養親屬,更是不拘職位,這類官員受到朝野認可,“養親不擇祿”也成為官員高尚情操的表現之一。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宋代官員積極申請侍養,照顧親屬,而宋朝統治者也配合官員的申請,調整政策,健全侍養制度。

03

“天子作民父母”的統治原則

“天子作民父母”是商周時期形成的政治思想,為後世思想繼承、發展,成為帝王奉行的統治原則,要求天子愛護子民,這成為天子統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這一思想更與仁、孝等觀念相結合,進一步發展。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孝經》是儒家學者對孝的總結性著述,其中將孝按照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每種孝都有不同的要求。

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強調天子對民眾的愛護,這既是統治者對自身的要求,也是教化萬民的必備條件。

天子作為最高統治者,一舉一動無不是關注焦點,天子自認為“民父母”,要求民眾的孝順,增強教化作用以穩定統治秩序。

宋朝立國以後高度讚揚孝,受此影響,不同階層都產生了對孝的新認識。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宋朝在軍事上相對弱勢,因而統治階級格外重視文治,要求在道德上立於不敗之地。士大夫同樣對天子提出要求,重視帝王的實際行動。

南宋初期,帝位以禪讓的方式傳承,高宗禪讓之後常居德壽宮,孝宗時時謁見,光宗因不謁見父皇而受到廣泛批評。

宋代帝王的諡號,除太宗外,全部都有孝字,甚至有以“孝”字為廟號的宋代帝王。宋人對天子之孝的要求世俗化,要求具體的行動和表現。

受到皇帝特殊身份的影響,帝王的具體孝行,更多體現在對母親的孝,對於父親的孝則體現在對父輩事業的繼承上。仁宗親政後著手廢后,朝野議論紛紛,諫官上章反對。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富弼在《論廢嫡後逐諫臣奏》中認為廢后“不敬父母”,指出廢后和罷免諫官“皆非太平之世所行”,從違反孝道和不利政治穩定,兩個角度論述自己的觀點。統治者的孝行不僅被作為榜樣,同樣成為清平世界的象徵。

強化統治秩序是宋代君臣必須完成的任務,“民父母”的身份使得統治者,自帶教育民眾的責任,統治者強調民眾的孝敬,以達教孝求忠。

“為民父母”的統治者原則,使統治者對官員孝行樂見其成,故此推動侍養制度的建設。“為民父母”的統治原則,同樣體現在文書往來中。

宋朝以孝立國,官員的孝行受到各方重視

宋朝完善的經筵制度,使得儒家思想在統治者身上表現得格外明顯。善於納諫是仁君的象徵,宋朝統治者以各種理由、方式求言,指正朝廷的闕失,“陛下為民父母”是臣子勸諫統治者的常用理由。官員也在各種申請中利用“為民父母”通用辭令。

官員的侍養申請不一定會得到皇帝的批准,上奏的官員只能以情動人,表達親屬急需侍養的情況,因此“陛下為民父母”“陛下方以仁孝治天下”等辭令頻繁出現,成為官員祈求帝王應允的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