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為誰折了腰

《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期間,郡裡派遣督郵前來視察,縣吏報告說應當束好腰帶、穿戴整齊前往見他,陶淵明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於是掛冠而去。

這是個很著名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受人傳頌,而我卻對此持保留意見:陶淵明的傲骨固然值得感嘆,其行為卻不值得仿效!

陶淵明為誰折了腰

陶淵明

為什麼?

試看看他以後的遭遇便知道了:

陶淵明離職歸田三年後,一場大火將他家產燒個精光,致使舉家不得不寄居船上,靠親友接濟過活。按理說火災無情,但田地俱在,應還有重振舊業的希望吧,不知何故從此一蹶不振,潦倒終身。他生了五個兒子,長子懶惰無比,次子不學無術,老三老四弱智,老五混沌無知,他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舉杯嘆道:“天運如此啊,我還是先喝酒吧!”五個兒子五張嘴,陶爸爸年老體衰壓力大可想而知。五十八歲時,他又寫詩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活了六十三歲便黯然離世!

陶淵明不肯做官,是他的個性使然,從他此前經歷以及所作文章《五柳先生傳》即可看出:他根本便不是做官的料。後人不但不反思他出來做官的失誤,反而對他辭官時的表現大加頌揚,真令人有捨本逐末之感。

陶淵明為誰折了腰

五柳先生傳

史載陶淵明首次出仕的原因是“以親老家貧”,其結果是“不堪吏職”,沒幾日就離職回家。接著,州里召他出來擔任主簿,他不肯就任。不久後為鎮軍、建威參軍,於是他對親朋好友說:“暫且做個小地方官吧,來掙些隱居生活的資本可以嗎?”執事者聞說,便真的將他任命為彭澤縣令。

然而此人做官,確實也沒替老百姓甚至自己的家庭做出什麼事來。任職期間,他命令將公田全部種上可釀酒的秫谷(高梁),揚言道:“假如能讓我經常沉醉不醒,那就夠了。”他的老婆還算明理,一定要他種粳(稻穀)。陶縣長這才“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

俗言道: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看來,泡在酒缸裡的陶縣長真的也只配回家賣紅薯了。這不,逢到上級前來考察調研,本來整肅衣冠是最起碼的禮節了,但自由散漫慣了的他竟然連這一條也想省去。其結果可想而知:你不走,恐怕人家也容不得你!

陶淵明為誰折了腰

歸去來兮圖

官由何來?世上本沒有官,一個群體總需要有人出面主持擔當,於是便有了官。做官,尤其做低職位的官不一定非得是“折腰”,你大可以忍辱負重或剛正不阿做你的清官去。既然上了這條船,就得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況且,只要你為老百姓幹了實事,即使受到上級的不公平對待,歷史也不會忘記你。但假如你為了一己之快而棄職責於不顧,那就令人無法苟同了。贊同陶淵明言行的人,與其說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不如說自我放縱的墮落。

陶淵明最終為誰折了腰?不肯“好好做官”的陶縣長,最終為生活折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