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坐而論道”到跪下稱奴才,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從“坐而論道”到跪下稱奴才,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秦朝之前,是原始部落以及後來的分封制度,但是秦朝做革新,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時期,那就是封建時代,所謂封建時代者,一人當皇帝,天下大事決於一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底下沒有比皇帝更大的了。封建時代的社會,是獨裁的,是一人獨裁的。

歷史進入了封建時代,皇權作為一個新的東西,必然需要一些另外的東西來進行搭配,於是,士大夫階層相伴而生。假如皇帝代表皇權的話,那麼士大夫,代表的就是紳權,這些士紳階層,從皇權誕生起,就開始和皇帝一起作為統治集團的一部分。

從“坐而論道”到跪下稱奴才,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士大夫,自從這個階層出現起,他的地位就是不斷變化的,而在秦朝建立之後到民國建立之前的兩千多年之中,這個階層的地位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當然,紳權也就是士大夫的地位,和皇權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從歷史上來看,這三個階段分別是,從秦朝到唐朝;從五代到宋朝;從元朝到清朝。

在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皇權和紳權是相互共生的,也就是相互依存的,比如漢末三國的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到處都是他的學生。;這一時期,凡是在朝中做了大官的,幾乎全都是關係網極其複雜,即使是皇帝想要扳倒誰,也是很困難的,而同時,一個家族經常都是長盛不衰,比如隴西李氏,從秦朝做官做到了漢朝,到了唐朝,還有人認親戚,自稱是李氏後人。

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諸葛家族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時期就是朝廷的大官,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中,諸葛三兄同樣也是開枝散葉,勢力龐大。

從“坐而論道”到跪下稱奴才,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說是“坐而論道”,就很形象了,因為皇帝雖然是一國之主,但是皇帝誰都可以做,士大夫並不是誰都可以做,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是賣草鞋的,孫權是袁術手下的將軍,曹操更是宦官的養子,而當時的士大夫,當官的,幾乎全是來自各大家族。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才會有皇帝與士大夫“坐而論道”。

再說第二階段,那就是從五代到宋朝這一階段。隋唐時期,五胡十六國戰爭之後,少數民族與漢人混血,變得再也不稀奇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還有唐朝的奠基人李世民,都有鮮卑族的姓名。

隋唐時期,經歷了幾百年的大的戰亂,很多的原先的大家大族被殺光了,整個漢人的人口少了許多,雖然說這一時期門閥制度依然存在,但是這種情況在隋唐時期勢必會改變,其原因就在於長久的外族入侵不休的戰亂導致的社會結構的改變。吳晗先生認為,隋唐兩朝對世家大族進行了有意的打壓,並且開了科舉制的先河,是為了自己的皇權。在我看來,這一時期經過與異族的幾百年的互相征伐,原先的名門望族減少也是一個原因。

從“坐而論道”到跪下稱奴才,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是這一時期的門閥世家的典型代表,隋唐兩朝,都對這個集團進行了打壓,由此,這個從西魏宇文泰時期開始出現的門閥集團,逐漸消失於歷史之中。取代了關隴集團這一批世家大族的,是河東的一批新興的貴族集團,比如河東的裴氏。和關隴集團不同的是,新興的貴族集團是借皇帝之手上來的。

在科舉制選拔下上來的一批新官僚,沒有了原先的世家大族的基礎,比如原先關隴集團之前的世家大族,是家裡有田莊甚至是有軍事組織的,並且都是延續了幾百年的大家族,即使是皇帝換,這些世家大族是不會換的。但是到了唐朝時期,關隴集團被消滅之後,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了,士大夫憑藉考試獲得官職,但是他們並沒有其他的真正可以與皇權對抗的東西,在與皇權的較量中,士大夫階層開始落下風。

到了元朝,蒙古人建立了新的朝代,雖然蒙古人依然尊奉孔子為國家的大聖人,但是很明顯,粗野的蒙古人並不會因為士大夫是讀書人就對他們客氣,漢人士大夫成了蒙古人手下的玩物,士大夫們沒有力量反抗,而蒙古人呢,動不動就拿鞭子抽打這些士大夫,士大夫臉面丟盡了。

從“坐而論道”到跪下稱奴才,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我們稱明朝清朝為封建制度的頂峰,換句話說,也就是皇權到了頂峰,坐而論道已經成了夢裡才有的事情,這時候計程車大夫,不僅不能坐而論道,還要跪著聽皇帝的訓話,只要皇帝留他一命便要感激涕零。從一個叫花子成了皇帝的朱元璋,也絲毫不認為自己比士大夫有任何低賤的地方,反而延續了蒙古人用木杖抽打士大夫的傳統,更是研究出了廠衛制度,對士大夫暗中監視,剝皮實草,活活打死,可憐計程車大夫。

清朝時期,滿人入關,少數民族再一次入主中原,他們延續了明朝的制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奴才一詞,竟然只有滿人才可以這樣說自己,漢人甚至不配稱自己為奴才,但凡向皇帝啟奏什麼事情,則一定要跪著。這便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