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年少時,燕國太子丹曾在趙國做人質。恰好嬴政當時也還沒回國,兩人便玩在了一起,成為兒時的玩伴。雖然都是人質,奈何命運不同。後來,嬴政一舉成為“超級大國”秦國之主,太子丹則繼續當太子,還來到秦國作人質。原以為,憑藉兩人兒時的交情,秦王嬴政能善待自己。可不想,當上秦王的嬴政身邊多得是服侍之人,早就忘記了兒時的交情。因此,太子丹並沒能受到優待,反倒是遭受了些許屈辱。一時氣極,太子丹就私自逃回了燕國。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此時的秦國,已經是獨步天下,隱隱有吞併六國之勢。秦兵甚至已抵達易水邊,隨時都可能進攻燕國。

太子丹原本就對嬴政有舊怨,現在秦軍的威脅又近在咫尺,心裡湧現出一股莫名的恨意。於是,他找來太傅鞫(jū)武商議:“燕、秦二國現在是勢不兩立,希望能得到太傅圖謀秦國的計策。”

身為太傅,鞫武太瞭解太子丹了,他這是對秦王嬴政有舊怨,想兵行險招。所以,他趕緊勸說道:“秦國土地遍佈天下,韓、魏、趙三國已深受其威脅。不過,易水以北的形勢暫時還未有變化,何必因為舊日被羞辱的怨恨,來觸動秦王的逆鱗呢?”

太子丹知道,太傅是在勸自己不要太沖動,以招禍患。可秦國威脅已近在咫尺,於是太子丹又繼續問:“那該從何著手來與秦國對抗呢?”

這是一個重大問題,鞫武深感無法輕易地給出答案,便說:“請您先回去,讓我再考慮一下。”

可還等鞫武想出萬全之策,意外就突然發生了:一位秦國將領

樊於期

逃到了燕國,太子丹不顧一切地收留了他。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鞫武聽說後,趕緊勸諫道:“不能收留他!秦王暴虐,對燕國更是久懷仇恨,足以讓人膽戰心驚,更何況樊將軍還逃到了這裡!這就是把肉扔到了餓虎經過的小路上,災禍必將到來!就算是管仲、晏嬰在世,也挽回不了局勢。希望太子您趕緊派樊將軍去匈奴,不要給秦國攻打燕國的藉口。請您先向西與三晉定約,向南聯合齊、楚二國,向北向匈奴議和,然後才能做下一步打算!”

一位逃跑的秦將,卻讓鞫武如此緊張——

樊於期

究竟是什麼人?

雖然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天下聞名,可故事中的

樊於期

是什麼來頭,卻有些模糊不清。

燕人都稱樊於期為“將軍”,可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國曆次征戰的武將都有列出來,卻唯獨不見

樊於期

。那麼,他究竟是誰?

不過,逃到燕國後,

樊於期

身上的疑點卻越來越多了。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後來,因為太子丹復仇心切,鞫武無力阻擋,只能將燕國奇人田光介紹了他。經田光推薦,太子丹又認識了俠客荊軻。在籌備了一段時間後,太子丹就計劃刺殺秦王嬴政。

為此,太子丹慎重地請荊軻出山,荊軻答道:“即便是太子不說,下臣也要請求行動了。可下臣這麼去秦國,手上沒有讓秦王相信的憑證,那麼他就不會親近下臣。現在秦王懸賞黃金千金、封邑萬戶來捉拿樊將軍。如果能得到樊將軍首級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州市東)地圖來獻給秦王,秦王就一定會接見我,那麼下臣就有報答太子的機會!”

聽到這,太子丹卻瞬間猶豫了:“樊將軍是因為走投無路才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私事去傷害忠誠士人之心。希望您再想想其它辦法!”

看出太子不忍心,荊軻便私下找到

樊於期

,對他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殘酷無比。您的父母、宗族都被殺戮殆盡,現在還以黃金千金、萬戶封邑來懸賞您的首級,您準備怎麼辦?”

樊於期

仰天長嘆,瞬間就淚流滿面:“每當我想到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卻又想不到復仇的辦法!”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父母宗族都受自己拖累而亡,這些日子樊於期心裡的無奈與痛楚,旁人怎麼體會得到?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樊於期

這樣,荊軻順勢就說:“現在我有一句話,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又能報將軍大仇,您認為怎樣?”

聽荊軻這麼說,

樊於期

彷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忙問:“那該怎麼辦呢?”

“希望能夠得到您的首級獻給秦國,秦王一定會高興地接見我。那時我就能左手拉著他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進他的胸膛,將軍的大仇就可得報,燕國的恥辱也可雪清。將軍能做到嗎?”

還沒等荊軻反應過來,

樊於期

已脫下半邊衣服,握緊自己手腕,說:“這是下臣日夜咬牙切齒想做的事情,今天才聽到您的指教!”說完,馬上自刎而死!

雖然

樊於期

逃出了生天,可整個家族因自己而慘遭殺戮的悲劇,令他呆在燕國也是生不如死。現在聽荊軻說有機會替自己復仇,

樊於期

這才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生命!

不過,此時對

樊於期

的最大疑惑也就悄然而生:如果樊於期在秦國默默無聞,那他又怎麼會得罪秦王,以致“父母宗族皆為戮沒”,還被秦人懸賞千金、封邑萬戶來求得他首級?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或許,一場秦、趙之間的戰爭能解答這個疑惑。

公元前234年,秦國派軍攻打趙國平陽(今河北臨漳縣),殺死了趙將戶輒,斬首十萬。次年,秦軍繼續攻打趙國,又攻克了赤麗(應該在宜安附近)、宜安(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南)。面對強大的秦軍,趙國派出了名將李牧前往抵抗。結果,李牧率領趙軍與秦軍在肥下(今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西七里)遭遇,大勝秦軍。

此戰過後,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李牧是趙國晚期時,唯一能抵擋秦軍的將領。能在此時屢屢戰勝強大的秦軍,雖然不易,但以李牧的能力來說,也不算是意外。

可肥下之戰,卻有一點令人意外:《史記》中提及此戰,說李牧趕跑了秦軍主將;可《戰國策》提到此戰,卻說李牧殺死了秦軍主將。那麼秦軍主將究竟是逃走了,還是被殺了?

之所以這麼關注這位秦軍主將的結局,全都因為他的名字——桓齮(yī)。桓齮、

樊於期

(jī),這兩個名字發音極其相似,會不會是同一人?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時,桓齮被任命為將軍。此後,桓齮就多次與名將王翦、楊端和等等合作,參與秦國的多次東擴戰爭。此後,桓齮多次取得戰功,最為突出的莫過於平陽之戰:殺死趙將戶輒,並斬首十萬!可惜的是,平陽一戰次年,桓齮就在肥下之戰中敗了名將李牧。從此後,桓齮就不再見於史料,而燕國卻突然出現了一位名叫

樊於期

的逃亡秦將。

由此,楊寬先生認為,

樊於期

就是桓齮,因戰敗而遭秦王滅族,被迫逃燕後,而被後人誤稱為“

樊於期

”。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在秦國,戰敗不一定獲罪。邯鄲戰敗後,像王陵、王齕等人,就沒有被問罪,還在秦國繼續領兵打戰。為什麼桓齮戰敗後會獲罪,還被秦人滅族?更何況,《戰國策》稱桓齮戰敗後被李牧所殺——人既然已經死了,還怎麼會參與秦國東擴的征戰?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從姓氏源頭上來說,“

樊於期

”就是“桓齮”的可能性也較小。春秋戰國時代,桓氏最出名的是宋桓公後裔,曾經想殺死孔子的桓魋就是其後人。桓齮可能是宋國桓氏後人,在秦始皇時代入秦為將。在兩週,樊姓最出名的無疑是周宣王的冢宰樊仲山甫,直到春秋晚期樊氏後人還積極參與了公子朝之亂。儘管桓、樊兩姓還有其它起源,中國人講究“做不改名,行不改姓”,因此“桓”通於“樊”的可能性也較小。

不過,雖然秦國戰敗不一定獲罪,卻也有因戰敗而獲罪的案例。

同樣在邯鄲戰後,跟隨王齕征戰在前線的鄭安平率軍投降了趙國。因為鄭安平的投降,他的舉薦人范雎就差點被治罪。邯鄲戰後一年,范雎、王稽、鄭安平就同時死去。後世就有人據此推測,范雎是受王稽、鄭安平拖累,被秦昭王賜死。因為秦法規定,被舉薦人失職,那麼舉薦人與被舉薦人同罪。邯鄲一戰中,王齕是無罪;可鄭安平戰場投敵,卻是大罪,還因此牽連到了范雎。

那麼,肥下一戰被李牧擊敗後,桓齮有沒有戰場投敵行為呢?

公元前234年的平陽之戰,殺死趙將戶輒、斬首十萬的戰役,就是桓齮指揮;次年在敗於李牧之前,桓齮也曾攻下了趙國的宜安,只不過隨後敗給了李牧。以整個戰事的程序而言,桓齮不太可能戰場投敵。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可肥下遠離秦國本土,當桓齮大軍被李牧擊敗之時,秦王嬴政並不能及時掌握戰爭情況。有沒有可能秦軍被李牧擊潰後,比桓齮先逃回的秦軍士卒誤傳他投降了敵軍?如此,誤認為他投敵的秦王嬴政就屠戮了他的父母宗族,順帶還懸賞求購他的首級。

為躲避秦國追殺,桓齮這才改名換姓,自稱“

樊於期

”,逃到了燕國!

自然,這也是一種猜測。不是如此,很難解釋桓齮突然的失蹤。雖然《戰國策》記載他被李牧所殺,可其它史料如《史記》、《資治通鑑》等等都說他是戰敗而逃了。一位戰績如此突出的秦將,一戰戰敗就突然消失不見,委實令人十分疑惑。

荊軻刺秦王的背後:李牧擊敗秦軍,卻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不管桓齮是不是樊於期,荊軻刺秦王的悲劇依然令人長嘆不已:荊軻雖然借到了樊於期人頭,刺殺卻沒能成功,白白浪費了樊於期的一腔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