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祖墳這事兒被中國人碰上總會產生許多傳說性的話題,李自成家的祖墳也一樣。

汪喬年(1585-1642年),字歲星,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初任刑部主事,歷官郎中,後丁母憂回籍。

崇禎二年(1629),汪喬年以工部郎中起復,升任青州知府(明代,山東行中書省、承宣布政使司初治青州府,後改為濟南府)。因為治績、品行突出,升為登萊(登州和萊州)兵備副使。他請求回家贍養父親,父親的喪守完,才出任平陽(今山西臨汾市、運城市大部)知府,然後調任陝西右參政(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管理學校。又一次因為政績、品行突出,原地升任按察使。

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汪喬年清苦自勉,衣食都很簡單,到做官的地方去時只帶兩個僕人,不把家屬帶在身邊。他當青州知府時在官署的廊簷下砌了十多個鍋灶,讓來打官司的人自己燒飯等候審理,小吏們不敢向他們要一個錢。汪喬年自以為是個用兵人才,休息時總是騎馬奔跑,練習射箭、衝刺,在野外的風露中睡覺。

崇禎十四年(1641),朝廷提拔汪喬年為右僉都御史(明代都察院置左右僉都御史,略次於左右副御史),巡撫陝西。當時李自成已經打下河南,揚言要進入潼關。汪喬年立即驅馬來到商州(今陝西省商洛市)、雒南(在陝西省東南部,由洛南縣改置),沒有見到起義軍的人影,起義軍包圍了開封。三邊(延綏、寧夏和甘肅)總督傅宗龍這時也來到陝西,兩個人討論抽拉丁兵,湊集糧餉,但這時關中的丁兵、糧食早已派用完了,無法加以響應。傅宗龍、汪喬年兩個人握著手,嘆著氣分手了。不多天,傅宗龍在項城(今河南省項城市)敗亡,汪喬年流著淚感嘆說:“傅先生死掉,沒有人能平定賊寇了。”過後又聽說崇禎帝頒發詔書提升他為兵部右侍郎,總督三邊軍務,接替傅宗龍。兵部的檄文一個接一個發來,催促他出關作戰。

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當時關中的精銳部隊都在項城消耗殆盡。汪喬年說:“部隊疲憊了,糧餉又缺乏,讓我去抵擋正強大無比的敵人,我一旦出去,便如同拿肉去喂老虎。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以便鞏固中原地區的民心。”於是收召散亡計程車兵,調集邊防部隊,湊起騎、步兵三萬人。

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汪喬年率領總兵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開出潼關。早先,臨潁(今河南省漯河市)被起義軍守著,左良玉打下後進行屠城,把起義軍搶劫的東西全部繳獲了。李自成聽說後大為惱怒,放棄開封過來攻打左良玉,左良玉退守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起義軍把他緊緊給包圍了。

汪喬年召集手下的將領們討論說:“郾城危在旦夕。如果我們到郾城去赴援,賊兵正氣勢威猛,很難跟他爭鋒。我聽說襄城(今河南襄城縣)離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賊兵的老營都在那裡。我們舍郾城不打,以精銳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應的襄城,賊兵一定回師來救,那麼郾城之圍也就解除了。解圍之後,我們打擊賊兵的前軍,左良玉攻擊它的背後,可以擊潰賊兵。”將領們都說:“好。”汪喬年於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陽,挑選了一萬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地前進。當他們在郟縣住宿時,襄城人張永祺等過來迎接汪喬年。

二月二日,汪喬年進入了襄城,把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分作三路,駐紮在城東四十里,靠向郾城,汪喬年自己則統兵駐在襄陽城外。起義軍果然解除對郾城的包圍,過來救襄城。起義軍趕到,三個大將都逃了,左良玉的救兵又沒來,官兵大敗。汪喬年嘆氣說:“這兒是我的墳墓了。”接著就率領步兵一千多人把守城牆。

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汪喬年宗祠

起義軍挖地道填火藥攻城,汪喬年也打地洞看起義軍所挖的地道,用長矛刺殺起義軍。起義軍用大炮轟擊汪喬年的坐騎,城牆上的掩體都給打壞了,手下的將吏圍在旁邊哀求他出去避開起義軍,汪喬年惱了,用腳踹他們的頭說:“你們怕死,我不怕死。”十七日,城被打下,汪喬年殺死了三個起義軍,然後自殺未遂,被起義軍俘獲。

李自成讓汪喬年下跪,汪喬年不肯,李自成便挖出了汪喬年的膝蓋骨。汪喬年依然大罵不止,李自成讓人割下了汪喬年的舌頭,汪喬年以手指著李自成以血唾罵不止。於是,汪喬年又被砍下了手指。最終,汪喬年望北而拜,被五牛分屍車裂殺害。襄城人後來給汪喬年修祠祭祀。

在《明史》汪喬年的這段生平裡,還有段記載,那就是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被農民軍所殺,汪喬年代之,崇禎皇帝旨意掘李自成祖墳。這段記載在很多現代版的《明史》中被刪去,其大意思是這樣的:

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米脂縣令邊大受(綬),河間靜海的舉人出身,是一個精明能幹的縣令,他在打聽到李自成一個在縣裡做小吏的本家後(據說此人叫李誠),就抓來拷問。李誠招供說:“離縣城二百里有個村叫李氏村,在亂山之中有十六個墳埋成圓形,中間的那個就是自成始祖的墳墓。據傳說墓穴是經仙人指定的,裡邊有一座鐵燈臺。鐵燈不熄滅,李氏就興盛。”

汪喬年令邊大受和李誠挖開自成先祖墳墓後,發現裡邊有幾隻螻蛄和螞蟻,閃閃發亮。砸開棺材,裡邊的屍骨呈青黑色,渾身上下都是黃毛,腦後有一個像銅錢大小的洞,盤著一隻紅蛇,長三四寸,長著角,還會飛,張開嘴巴吐出六七道日光,又飛回來落在腦後。

汪喬年令邊大受把那顱骨和紅蛇用匣子收了,其餘的用一把火燒後,摻雜進髒東西扔掉。李自成聽說後惱得咬牙切齒,說:“我非把喬年搞死不可!”在殺死喬年以後,李自成又經西華(今河南省西華縣)去攻打陳州(今河南周口淮陽)。《明史》原文:

初,喬年之撫陝西也,奉詔發自成先冢。米脂令邊大受,河間靜海舉人,健令也,詗得其族人為縣吏者,掠之。言:“去縣二百里曰李氏村,亂山中,十六冢環而葬,中其始祖也。相傳,穴,仙人所定,壙中鐵燈檠,鐵燈不滅,李氏興。”如其言發之螻蟻數石,火光熒熒然。檆棺,骨青黑,被體黃毛,腦後穴大如錢,赤蛇盤,三四寸,角而飛,高丈許,咋咋吞日光者六七,反而伏。喬年函其顱骨、臘蛇以聞,焚其餘,雜以穢,棄之。自成聞之,齧齒大恨曰:“吾必致死於喬年。”既殺喬年,由西華攻陳州。

挖墳的故事在民間很神奇,勝過《盜墓筆記》,人們除了可以看到除了長黃毛的屍骨之外,還有一條會飛的、長角的、能噴出光焰的“龍”。清代有兩部筆記《筠廊偶筆》和《在園雜誌》也對此事做了記載,大致情形相差無幾,但在“龍”的問題上卻有不少出入,《明史》赤蛇在兩部筆記中變成了白蛇。

《筠廊偶筆》:白蛇“長尺二寸,頭角嶄然,初見人,首昂起三寸,張口向日,覆盤臥如故,意思安閒” 。《在園雜誌》:白蛇“頭角已成龍形,止一眼,其身尚未變”。

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筠廊偶筆》中的關於蛇的描述除了顏色與《明史》中不一致外,其餘均似;《在園雜誌》的蛇除了變外,還真有些“龍”的意思了,而且是隻有一隻眼睛的龍。在這條龍身上,有著太多人為的痕跡,即:不管是明史還是野史中都說李自成被射瞎了一隻眼睛。

邊大受“收”了那蛇(也有說是殺死)後,按照《在園雜誌》記述,屍骨長毛的事讓他有些怕,他認為“枯骨生毛亦從來記載所罕見者”,就一把火將李氏家族的屍骨全都給燒了。那條蛇雖沒有出現在汪喬年《塘報》中,但卻被賦予了太多“含義”,尤其是一些迷信的人認為,邊大綬的“掘墓斬蛇”行動最終使李自成沒有得到天下,而李家祖墳也由此成為後世風水先生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俗話說:“父仇,奪妻恨,仇恨大不過挖祖墳。”與汪喬年相比,邊大受算是幸運多了。李自成入主北京之後,邊大綬在老家河北很快被捕,因為是一個刨過李冢祖墳的“特殊人物”,部將便請示李自成如何處置他。李自成對此的回覆是:“何處置邊大綬一事,暫不處置,將其帶往太原,不要殺害,他犯罪在兩年以前,到太原後如何處置,再作斟酌。”但在解押途中,邊大受卻順利逃脫了。而這顯然與李自成的寬恕有關。

據說,邊大受這個因掘李自成的祖墳而一舉成為明末清初的名人,還曾根據自己從農民軍中逃脫的經歷,撰成《虎口餘生記》,在清初一度流傳甚廣。關於“龍”,只要是有些生活常識的人都懂得在乾燥的黃土高原上,從墳塋裡挖出蛇來的事情很正常,而李家祖墳裡的那條“龍”也隨著邊大受的最終消失不知所蹤。

崇禎皇帝派人去挖李自成祖墳,挖出了一條龍?過程勝似盜墓筆記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