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鳳林,“直截了當”地說件“拐彎抹角”的事

石門鎮大牆弄的故事家喻戶曉,明朝尚書毛愷的那封“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家書成了“謙讓”界的天花板。無獨有偶,鳳林鎮老鎮區許多建在道路轉彎處的老房子,其牆角沒有“角”,而是斜面或是弧形,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拐彎抹角”,這種為了方便鄰里通行的做法,讓人體會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的美好境界。

在鳳林,“直截了當”地說件“拐彎抹角”的事

道路拐彎處沒有抹角感覺受傷的還是自己

拐彎抹角是一個成語,出自元·秦簡夫《東堂老》,比喻說話、做事不直截了當,繞來彎去,是屬於略帶貶義的中性詞,反義詞是“直截了當”。可當“拐彎抹角”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就會讓我們體會到原來“拐彎抹角”是一種祥和、融洽、斯文、嫻雅。

“拐彎抹角”的牆角不是直角而是斜面或弧形,這種出現在道路拐彎處的房子,主人有意將原來是直角的牆角做成了斜面或是圓弧,斜面或是圓弧的大小則根據道路的寬窄、過往行人的多少來確定。一座房子抹掉了外面的一個角,內部空間顯然將受到影響,房子的主人犧牲自己的利益給他人帶來便利,四鄰八舍肯定是交口稱讚和敬重的。曾國藩有言: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半步。吾輩更應懂得:上天總是褒獎懂得謙讓的人。

在鳳林,“直截了當”地說件“拐彎抹角”的事

這裡的牆角是圓弧形的

同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種做法對避免因外力而使牆體受損,增強房子的耐用性起了很大作用,是利人利己的好事。與其說這是一種謙讓行為,倒不如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智慧。古代人的文明、和諧,因為“拐彎抹角”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

需要說明的是,“拐彎抹角”所抹去的角僅僅是涉及車、馬、行人通行的那一截,房子的地基、抬頭看上方的牆角,依然是方方正正的直角。當地老人說:“這叫上不讓天、下不讓地、中間讓出和氣。”

在鳳林,“直截了當”地說件“拐彎抹角”的事

網上曾有人總結: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你開車時,希望行人遵守規則;你步行時,希望車主禮讓。你打工時,覺得老闆不通人情;你當老闆時,覺得員工不積極。這告訴我們,待人處世要懂得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收穫。

那天,在鳳林老街轉了兩個多小時,發現“拐彎抹角”的建築有5處之多,可見這些老房子的主人深諳換位之道,常懷謙讓之心,是值得現代人學習的。

內容來源:多嬌江山(新莓匯正能量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