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方135個經典秘驗方(2)

34、溫 陽 撤 邪 湯

組成:生附子24克,麻黃10克,細辛6克,蔥白10克,白朮12克,茯苓14克,甘草3克。

功能:溫陽撤邪,調化交濟,消利固守。

主治:腎病綜合症。

用法:方中生附子,米水洗先下久煎。麻黃以紅糖炙(小兒量酌減)。

加減運用:久病正虛,水氣尚在、津虧水蓄、陰精損耗,治當育陰消利,治常選用阿膠、豬苓;嘔逆者選用生薑皮、旋復花以辛散降逆止嘔,

亦能行水;偶見血尿大便色黑者,去附子加用丹皮、茜草根有涼血止血之意;淡滲利溼,選用瞿麥、澤瀉、車前仁配育陰之品使陰陽協調,消利而不傷正。

本病蛋白尿及男性成人遺,乃人體精氣外洩,故多以益氣固精,亦可培土製水而施以圖鞏固。益氣常用黃芪、黨參、白朮、山藥;固精多用芡實、金櫻;血脂難降者,可用山楂、澤瀉適量泡水常服;遺精頻頻而水氣甚者,可用文蛤,龍骨為末以本人唾液調溼納臍,意在固精不礙水氣;證中恐補中有滯,常選用茯苓、懷山藥以平補平瀉,固澀而不留邪。

35、益 腎 固 崩 湯

組成: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五味子6克、生山藥12克、熟地15克、山芋肉9克、二冬各10克、知柏各6克、煅牡蠣12克、桑螺蛸10克。

功能:滋陰益腎、縮泉固崩。

主治:尿崩症、消渴、尿頻及腎陰部足所致藥疼等症。

加減運用:若口渴甚者加生地10克、玉竹10克、尿頻者加桑椹10克。

36、資 腎 益 氣 湯

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5克。

功能:扶正祛邪、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腎炎、氣陰兩虛。

煎服法:水400毫升,先浸10分鐘,煎20分鐘、去藥渣,將湯燉生曬參10分鐘, 分二次服。

加減運用:食慾不振,加淮山藥30克、麥芽15克、雞內金10克、睡眠欠佳,加炒棗仁30克、合歡皮10克;腰膝痠軟加懷牛膝10克、續斷8克;血壓高加地龍幹20克、夏枯草15克;冠心病加丹參20克、瓜萎衣10克、川三七2克、(研末分二次沖服);腎陽虛加川附子10克、肉桂粉2克(分二次沖服)。

37、補 洩 理 腎 湯

組成:黃芪30 克—50克、巴戟肉15克、黃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棗5—10枚、牡蠣30—50克、土茯苓20克—30克、澤瀉15—20克,

功能:益氣補腎,行水洩濁。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怔或伴有腎功能不全、腎陰陽兩虛、濁邪留滯者。

加減運用:慢性腎炎因外感引動伏邪者,可加用羌活、白芷、蒼耳草、蟬衣等。其中羌活與黃芪相伍,對預防感冒復發,功勝玉屏風散。如果血壓便高,可加用夏枯草、防己等,另加黨參、黃芪、附子等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血壓偏高而見陽虛症壯者可用。如伴有溼熱內蘊者,可加用漏蘆、生大黃、白蘞、豬苓、茯苓等,陽虛明顯者,加炮附子、乾薑、肉桂、仙茅等。

38、益 腎 利 尿 湯

組成:車前子20克、益智仁5克、草薢15克、烏藥材5克、石菖蒲10克。

功能:益腎開竅,利尿順氣。

主治: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小便不利。

用法:每日1劑,分2次煎服,15劑為一療程,1至3個療程即愈。

39、益 腎 堅 骨 湯

組成: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報2克、菟絲子12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甘杞子12克、乾地黃2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雞血藤30克、葛根12克。

功能:益腎養雪、和絡止疼。

主治:頸椎、胸椎、腰椎增生,上肢麻疼,脊柱活動欠利者。

加減運用:夾溼者加蒼朮12克,寒痛者加制川烏10克、川桂枝10克。

40、溫經止痛散

組成:川烏80克、草烏80克、麻黃60克、細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乾薑60克。

功能:溫經散寒,通絡除痺。

主治:經久纏綿難愈之寒溼痺痛,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骨質增生,全身關節拘攣疼痛,腰背胸脅痛,痛經,疝痛,扭傷,陰疽,癱瘓,瘻證等一切寒邪所政之痛症,均有良效。

用法:上藥8味共500克,置於鍋內,微火烘脆,共為細末,貯瓶備用。

取藥末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溼,置於鍋內炒熱,做成藥餅。趁熱敷貼於患部,外以油紙或薄膜蓋定,繃帶包紮,至區域性及全身發熱或微汗出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時,3日後更換新藥。

取藥末250—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溼,置於鍋內炒熱,紗布包裹,做成藥枕或藥袋。置於患部,外以電熨斗或電吹風熱熨患部,使藥力直透肌腠筋骨,以區域性覺熱為度。每日3次,每次30分鐘,3日後更換新藥。

取上述生藥粗末250—500克,置於瓶內,浸泡於60度上等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日振搖一次,7日後備用。用時將藥酒少量倒於碗內,用脫脂棉團蘸藥酒適量,以長柄鑷挾持,火柴點燃,將燃燒之藥酒快速塗於患部,迅速用手掌拍熄,並揉擦患部,以區域性潮紅為度。

直接用棉球或紗布蘸藥酒適量,塗於患部,用手掌揉擦至發熱為度,每日3—4次;亦可將藥酒裝入壓力瓶內,先按摩患部片刻,再將藥酒噴灑於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發熱為度,亦有良效。本方切忌內服。

加減運用:在外用本方的同時,可內服《局方》五積散化裁,達宣痺止痛之目的。如婦女腹痛、痛經、腰痛、可加玄胡30克、當歸30克,熱熨;如經久不愈面癱,可加黃芪100克、白附子60克,溫熨;如屬熱痺,紅腫疼痛,此則不宜。另用龍蛇夏馬膏即龍膽草、蛇泡草、夏枯草、馬齒莧,鮮者各250克,洗淨泥沙、搗如泥狀,外敷患處,薄膜或油紙蓋定。每日1—2次,每次4—6小時。頗具強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凡火熱毒邪所致之疔毒癰腫,亦有顯著療效。

40、香 連 固 腸 湯(丸)

組成:黨參10克、炒白朮10克、炮姜5克、黃連5克、木香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

服法:作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功效:益氣運用力用時脾,燥溼固腸。

主治:慢性腹瀉(腸炎),慢性痢疾。

41、增 效 調 經 丸

組成:地黃10克、當歸6克、黨參10克、炒白朮10克、陳皮10克、菟絲子10克、川續斷10克、制香附10克、月月花3克

用法:按上藥用量比例製成丸劑,或水煎服服。

效用:補腎培本,養血調經。

主治:婦女月經不調。

加減運用:如作湯藥煎服,因血熱而致月經先期者;加地骨皮、丹皮;證偏陰虛血熱、迫經先行者加麥冬、女貞子、白芍;因寒客胞脈面致月經後期者加桂心、艾葉;證偏血虛加枸杞、棗皮;證見鬱滯腹痛者加元胡、臺烏藥;因肝鬱而致月經先後無定期者加柴胡、炒白芍;證偏因鬱致瘀者加元胡、蒲黃;證見腎虛者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因氣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過多者加黃芪、仙鶴草,重用黨參;因熱盛於裡而致月經過多者加炒黃柏、炒地榆、旱蓮草;因瘀滯致經行量多夾塊者加蒲黃、五靈脂、益母草、炒茜草;因血瘀而致月經過少者加桃仁、紅花;證見痰溼者加陳皮、茯苓、半夏。

42、調 經 湯

組成:女貞子50克、旱連草25克、生地25克、山藥25克、側柏葉20克、白芍25克、烏梅15克、黃芩15克、地榆炭50克、芥穗炭15克、甘草10克。

功能:養陰養腎,酸斂肝陰,升發肝陽,發散鬱火,涼血止血,固精益氣,涼血滋陰。

主治:肝鬱腎虛之經漏,風陽妄動之月經先期、帶下等症。

加減運用:氣虛加黨參、白朮;脾腎氣虛之暴崩不止加破故紙、赤石脂;夾瘀加茜草、烏賊骨;心血不足加麥冬,五味子。

43、婦寧丸

組成:柴胡8克,薄荷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枳殼12克,橘葉10克,木香10克,山楂12克,鬱金12克,王不留行10克,牛膝10克,路路通10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

製備:上方為一劑飲片量,按此比例制丸。將橘葉、路路通、山楂三味煎汁濃縮至比重1:20(20·C)作為粘合劑,其他藥低溫乾燥後粉碎過80目篩,混成均粉,將粘合劑拌藥成丸,每克約80粒,乾燥打光入瓶備用。

主治:中醫:經行乳脅脹痛、乳房結塊、經行抑鬱、躁怒、少腹脹痛、痛經等。

西醫:經前期緊張症、乳痛症、乳腺增生病,以及症見胸脅少腹脹痛之黃體功能不良、不孕、習慣性流產、慢性盆腔炎等。

功效:調肝通絡、理氣散瘀。

用法:每次6克,一日三次,經前10—15天開始,經期停服。乳腺病者持續服用。

44、歸 氣 定 喘 湯

組成:黨參30克,麥冬15克、熟地12克、白朮6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枸杞15克、核桃5個(打破)紫河車粉10克、(兌服)、甘草6克。

功能:補腎納氣;歸氣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服法:上藥除紫河車粉外,一併濃煎3次,棄渣取汁,加入紫河車粉,分3次服,一日一劑。

加減運用:咳漱痰多者,加款冬花、紫苑止咳化痰;若喉癢、乾咳少痰甚者,加天花粉、雪梨養陰生津潤肺。

45、平 哮 湯

組成:炙麻黃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黨歸12克、石葦20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生甘草6克。

功能:理肺平哮,解痙脫敏。

主治: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持續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用法:每日11劑水煎服。發作時服湯劑。上藥量加2—5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2克每日3次口服,作為發作期控制後鞏固療效,持續期亦可服用。

加減運用:偏熱者加僵蟲、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乾薑、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歷子、半夏、雲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白果仁;咳劇者加冬花、白前、枇杷葉。其它如全蟲、 、穿山甲等蟲類藥物,均有解痙通氣,行瘀開閉之效,臨症時酌情選用。

46、黛 麥 養 肺 止 咳 湯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克(或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功能: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漱(外感後咳漱、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

用法:水3碗煎取1碗,藥渣燻煎1次,共分2至3次服。每日1劑。

加減運用:痰多而稀白、納呆苔白者,加白朮、陳皮、法夏。咽經、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干、板藍根、金銀花;其中兼便結者,再加胖大海。

素有喘咳(哮喘、痙支)、氣逆痰多者,加麻黃、桂枝、蘇子、葶藶子。若見陣發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馬兜鈴。時有低熱者,加青蒿、鱉甲。自汗、盜汗明顯者,可加黃芪、防風。咽癢甚者,加殭蠶、膽南星;細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脈細者,酌加當歸、熟地、丹參。

47、止 痙 鎮 咳 湯

組成:天竺黃10克、殭蠶6克、蘇子6克、半夏6克、瓜萎皮10克、麥冬6克、杏仁3克、五味子3克、百部3克、炙冬花3克、施復花(布包)3克。

功能:祛風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兒百日咳痙攣期,陣發性頓嗽者。

用法:水煎150毫升,3—5克歲,日分4次服,6—7歲日分3次服。服時加蜂蜜一匙。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肺熱痰黃者,減半夏3克,去冬花、百部,加魚腥草10克、川貝6克。肺寒痰清、手足不溫者,加乾薑3克。鼻 、鞏膜出血者,去百部、冬花,加細生地6克,赤芍6克,大貝6克。

48、竹 茹 清 胃 飲

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可,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乾草6克。

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表淺性胃炎偏熱者,胃脘輕痛,咽乾口苦,舌紅,胃無大熱,服清胃散(湯)太過者。

用法:水箭3哦哦毫升,早晚分兩次飯前口服。每週服5劑。

加減運用:胃脘甚痛者,重用芍藥、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者,加茶10克,去石斛。

49、四 子 平 喘 湯

組成:葶藶子12克,灸蘇子9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貝母12克,制半夏9克,陳皮5克,沉香5克,(後下),大生地12克,當歸5克,紫丹參15克。

功能:化痰止渴、納氣平喘。

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症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一劑,分二次溫服。

加減運用: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芪、焦山梔;咯痰不暢加竹瀝、瓜萎皮。

50、開 肺 宣 鬱 湯

組成:秋桔梗6克、炙紫苑12克、川鬱金9克、炒積殼9克、炙杷葉(包)12克、粉甘草3克。

功能:開宣肺氣,利氣疏鬱。

主治:食道炎、食道痙孿、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屬肺失宣降,氣機鬱滯者。

加減運用:若肺鬱化火者,佐用瀉火開鬱之品,如梔子、豆鼓、丹皮之類;肺鬱擾神伍入遠志、夜交藤;肺鬱痰阻加入菖蒲、陳皮、橘梗;肺鬱而腸痺者佐用瓜萎、麻仁,或用適量硝、黃、取小承氣意;肺鬱陰血不足者,當兼以養陰益血,可伍以養陰益血,可伍以白芍、當歸、雞血藤之類,肺鬱兼氣虛者應當配用參、芪之類以助其推行之力。

51、蒲 連 復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5克、黃連9克、太子參15、法半夏12克、乾薑3克、蘇梗10克、無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熱,和胃降逆,理氣止疼。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膽囊炎、膽胃不和等病症。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兩遍,早晚服用。

加減運用:泛酸者去烏梅加烏賊骨15克,大貝母10克,持續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黃6克,腹脹便幹者加檳榔6克;舌紅少苔,胃陰虧傷者減黃連3克,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

52、種 子 丹

組成:海龍3條,鹿茸15克,海狗腎15克,胎盤30克,羊腎(睪丸)3副,肉蓯蓉15克,仙靈脾20克,仙茅20克,巴戟田0克,葫蘆巴20克,枸

杞子30克。

用法:以上諸藥乾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2—3次,每次10克口服。若作湯劑,每劑海龍改為1條,胎盤3克,海狗腎1。5克,鹿茸2克,此四味共研細末;肉蓯蓉、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葫蘆巴、枸杞子原量加水共煎,取汁沖服以上四味,每天一劑。羊腎1只,燉煮後吃肉喝湯。

功能:補腎溫陽,填髓生精。

主治:男性腎虛不育子偏於陽虛者。

加減運用:

1、若填補日久,宜顧護脾胃,可酌加 仁、白朮等,益後天以助先天。

2、若腎陽腎陰俱虛,或久服不方而有燥熱之象者,可酌加滋補腎陰之品,如熟地、龜板、天冬等。

53、兩 和 鎮 痛 飲

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12殼,厚朴12殼,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蔬乾和胃、行滯鎮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服法:上藥每劑煎三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脘腹脹滿或脹痛、呃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乾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清瀉肝火;口乾口苦、苔黃者加黃岑15克、黃連6克清瀉鬱熱;食後痛甚者加雞內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強消食導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家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54、扶 土 抑 木 定 痛 方

組成:南、北沙參各30克,白朮15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後樸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15克,炒延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 土 抑 木、行滯定痛

主治:脾胃虛損、肝鬱氣滯所致胃脘痛。服法:同肝胃兩和鎮痛飲。

加減運用:若干脾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理以從其變;標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家黨參、山藥各30克,甚則家人參6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家黃芪3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55、砂 半 理 中 湯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薑9克,炒枳殼9殼(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機煎兩次,日服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暖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肋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緊。

加減運用: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辨證酌加藥物。

1、肝胃痛症:見胃痛連肋功撐作痛,呃逆暖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可加生梔子6—9克;肋痛較痛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者: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於關。治療將高良薑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藥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梔仁3克。

3、脾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將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藥仍用9克。

4、肺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主藥,餘四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乾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

5、腎胃痛症:見脘痛及腰,腰痠小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弦或狀。治療半砂仁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仍用9克。若腰痠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分衝)2克:同是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衝)2克。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這是兼有三焦症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分衝)2克。

56、舒 肝 安 胃 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臺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梔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腸炎。

服法:空腹服,一日一劑。病程較長者,可將上藥共為細面,和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一日三次飯前服。

加減運用: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57、和 胃 消 食 湯

組成:連翹12克、神曲16克、麥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川樸12克、砂仁5克、雞內金10克。

服法:水煎服。

功能:和胃消食。

主治:小兒厭食、脘腹痞滿、脹痛、納呆、噯腐吞酸、噁心嘔逆、睡臥不寧,大便乾結,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膩。

加減運用:腹痛、腹脹為食滯腸胃,氣機不暢,加炒萊菔子5克以理氣消脹,胃脘胗脹嘔吐泛惡者為食滯中州,胃失和降,加枳殼4克、藿香6克、半夏6克以寬胸降逆止嘔,身熱而煩,舌紅苔薄黃者為食積化熱,加胡黃連4克以清熱退蒸。

58、溫 中 運 脾 湯

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乾薑2克,炒白朮6克,炒蒼朮5克,茯苓6克,雞內金5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枳實6克,青陳皮各5克,甘草3克。

功用:溫中運脾

主治:寒溼困中、脾決鍵運之食證。

加減運用:本方加減後還可療寒溼中阻之洩瀉、嘔吐、積滯等脾胃運用化失司之證。兼洩瀉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10克;兼嘔吐者加姜半夏6克,蘇葉梗各6克,旋復花6克,蔻仁3克,兼積滯者加檳榔5克,萊菔資克,古麥芽各10克。

59、蒲 連 護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0克、黃連6克、黨參10克、乾薑3克、大貝母10克、白芨12克、廷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消瘀、降逆和胃、益脾護胃、啟用化生之源、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兩次服,將上藥共研細末為散,每服5克,一日三次飯後服,效果更佳。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加黃芪、升麻;噯氣頻作加炒枳殼、陳皮;氣滯腹脹加川樸花、大腹皮:哎惡打呃,加丁香、柿蒂:脅脹隱痛加炒白芍:嘈雜泛酸加吳萸、煅牡蠣:脘腹墜脹加檳榔 木香:腹脹少酸加烏梅、黃芪。

60、三 黃 胃 炎 湯

組成: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薑3片,大棗6枚。

功能:鍵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15劑為一療程。

加減運用: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約佔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方和常用方。

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薑;若以脘脹痞滿為主症脈見弦象,症屬肝氣犯脾、肝胃不調、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型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噯氣為主證,症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幹松、佛手等;若以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藥之量比例,成左金丸;顛倒左金丸或加木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黨參、木香、訶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古麥芽、焦楂等;若口乾咽乾症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若經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並酌加高良薑佐制其苦寒傷胃,等等。隨症加減,療效更加。

61、理 脾 愈 瘍 湯

組成:黨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幹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一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克、(分二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行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15—30克。如暖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62、扶 命 培 土 湯

組成: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黨參10克、北黃芪10克、懷山藥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淡大雲10克、蒸黃精10克、制瑣陽10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日一劑,連服5劑,一般需要服30—60劑,直至病癒為止。

功能:扶命火、培脾土、養正氣、益精血。

主治: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脾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氣血虛弱證、特別是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下丘腦一垂體性閉經、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上述證侯表現的療效尤佳。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用。口乾喜飲者去肉桂、附子 ;腹脹便溏者去大雲、黃精。

63、培土理氣湯

組成:黨參15克,焦白朮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賣芽10克,焦山楂10克,車前子10克,地枯籮30克,八月扎30克,烏藥9克,降香15克,鱉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氣、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術、放射治療者,尤益於癌灶下而彌散,肝硬化嚴重,肝功能不佳者。

加減運用:肝癌上腹脹特甚,可甲枳實、川樸;腹水,可甲重理水諸藥;黃疸,可加入清化溼熱藥;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類。腹部癌塊明顯時,可以本方與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療、動脈栓塞治療等綜合應用。古人說,輕可去實,豈可因本方之輕而忽之耶!

用法:本方煎後,一般應一日四服,甚火可代茶,經常啜用。

64、養 胃 理 氣 湯

組成:丹參15克,沙參15克,炒白朮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棗仁12克,厚朴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氣、活絡。

主治:身體贏瘦,食少體倦,脘腹脹痛,或嘔或痢,胸肋不適,舌質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膽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三次,空腹溫服。

加減運用:胃病呃逆、噫氣不除者,加煅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連肋者加白芍15克、鬱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參加煅瓦楞子15克。

禁忌: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65、理 脾 化 滯 湯

組成:雲苓10克,藿香10克,木香3克,川樸3克,川連3克,砂仁3克,焦曲10克,內金3克,梔子6克,焦谷、稻芽各10克。

功能:清熱化滯,理脾助運。

主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厭食症。症見:食慾不佳、偏食擇食、面黃、口渴、煩躁、 齒、寐時多汗、手足心熱、腹痛、夜臥不安、喜伏臥、舌絳苔黃、脈數。

加減運用:便燥或如球狀,佳川軍3克、火麻仁10克潤腸通便,緩下無傷;口渴佳花粉10克、石斛10克養陰生津;滯熱腹通佳赤勺10克清熱涼血;受寒飲冷者,佳肉果3克、生薑6克溫中散寒;鼻衄佳茅根15克、藕節15克涼血止血,去木香、砂仁、藿香;躁急加連心3克,清熱除煩;齒加赤勺涼血活絡;頭汗多加連心3克、浮小麥10克清熱養心止汗;滯去脾虛加白朮10克、黃精10克補益脾胃。滯去脾運,後天之本得以恢復即愈。

66、八 珍 益 胃 湯

組成:黨參15克、焦術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芪50克、苡米20克。

功能:補氣養氣,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加減運用:凡遇嘔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體弱者要重用黨參,嘔吐較重者加竹茹;胃脘劇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精彩分享

小主請翻牌子

中醫名方135個經典秘驗方(2)

「有用就擴散」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別人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