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應該是什麼樣的?70後的人生,90後的人生有何不同?

對於人生的詮釋與定義,每個年代有屬於它的特有答案,每個人的主觀意識凝結成了集體意識,而集體的意識不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縮影。

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所處的成長年代與時代的變遷讓每個年代的人都對生活對人生有著屬於自己的獨家詮釋,這其中也包括了人生觀與消費觀,同樣九零後也不例外。

對於眾多70後來說,人生的完整性是至關重要的,要成家立業,光耀名門,要認真工作勤奮節儉,70後的生活還處在集體意識更為強烈的時期,他們大多更加隱忍,更加重視集體。

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僅僅只是20年之隔,成長於21世紀的90後們,活出了與70後截然不同的人生姿態,他們自由,個性,灑脫,開放,同時也活在當下。

對比來說,似乎這個年代的人變得越來越“自私”,不再過多考慮集體,而是過多的在意自己能否擁有舒適人生。

一、90後債務大調查

據有關報道調查,2021年《當代青年消費報告》顯示,

我國有1.75億90後,其中13.4%的年輕人沒有任何負債,而86.6%的90後都接觸信貸產品,換言之,86%的90後都有著鉅額負債情況,這一資料引發了巨大的熱議。

很多人對此提出了評判態度,認為當代年輕人掉入了過度消費的深淵之中,沒有把錢花在剛需之上,掉入了享樂主義下的消費深淵,當代年輕人真是虛榮又自私。從這個角度來看,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也有一部分人表示,這是一種極為正常的現象,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不必過度焦慮,資料也直觀地展現90後與眾不同的消費觀。

除還房貸外,超60%的90後將消費貸用於提升生活品質與休閒之上,這主要涉及到了懶人經濟,寵物經濟,養生熱潮,顏值經濟與娛樂產業等五個方面。

然而《報告》中的結論卻顯示了,

大部分90後的負債並沒有用在“剛需”類消費上,增加的非剛需消費讓他們陷入了攀比,炫耀之中,這是不合理的,也是值得批判的,大部分90後的債務償還能力並不樂觀,卻依舊用非剛需類消費標榜自身地位與臉面顯得過於極端。

由此可見,90後的確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氛圍更加註重自身精神層面的享受,甚至不惜貸款來滿足自己對精緻生活的追求,是什麼造就瞭解他們這種不合理的消費觀?

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二、影響90債務現狀的因素

一個社會現狀出現的原因,不僅是客觀環境的產物也是主觀能動性的產物,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主觀消費動機與消費意願

1。

大環境締造的自由,享樂式消費觀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大眾的溫飽問題得到了普遍的解決,成長於溫飽富足年代的90後,自然不需要過度的未雨綢繆,換言之,他們不必考慮吃穿問題,他們只管考慮吃的好不好,穿得好不好,而不是能不能吃飽,能不能有衣服穿。

在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當一個的低階生理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後,古人云“飽暖思淫慾”,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嚮往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的滿足。

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因此,在追求自身精神需求的滿足同時,也會要求自己有著更加滿意的生活現狀,多元文化的湧進與國內生活水平的提升,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投身在自我享受與自我建設之中。

這一代人不同於老一輩人,他們是為自己而活,將人的主體性與獨立性發揮到了極致,這並不是自私,任何一種追隨本心的生活態度都是應該認可的。

表現在消費觀上,就更加追求自身的精緻與享受,譬如美容,寵物,娛樂,都代表著他們對於精神層面滿足的高度渴望。

自由而開放的個性帶來了自由而“不計後果”的消費,人均負債12萬的90後在揹負債務的時候,也在重新定義人生的詮釋方式。

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2。

消費主義與攀比心理的個人

在抓住了90後的心理特徵後,無數商家投其所好,打著享受生活,自我愉悅的噱頭讓無數年輕人在揹負債務的同時,也要買上根本不需要的某些非剛需產品(譬如最新款蘋果手機,最新款球鞋)。

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消費主義洗腦下,攀比心理的盛行,高檔品能夠給予人的不是商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它給人帶來的面子需求滿足帶來的價值。

同樣做工,價效比更高的商品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青睞,有頭有臉的商品,僅僅是在品牌效應的包裝下,就能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在享受自我的同時,無數年輕人也在盲目消費,用以滿足自己的攀比與炫耀心理,這是可悲的,也是不應提倡的。

86%的90後身負鉅額債務:享樂主義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高額負債帶來了的假精緻並不能緩解本質上的缺錢問題,月月工資,月月光,所生不多的餘額,如何支撐起未來可能出現的某些變故,

享受當下都跑無可厚非,然而毫無準備的人生規劃與缺失的風險規避行為,無法解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花錢是種能力,精緻生活不應過多評判,而理性消費永遠不會使人陷入難堪境地,由內散發出的自信與光芒並不是攀比消費就能達到,精緻生活也應適可而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