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警世

宋·慈受和尚

美食意生貪,粗食心起怒。

喃喃嗜飽滿,殊不知來處。

人生一飯間,貪瞋痴悉具。

智者善思惟,莫為餔啜誤。

食物美味,便心生貪慾;食物粗劣,則又起嗔怒;念想著吃飽吃好,竟卻不知飯食從何而來。人生在世吃一碗飯,已具足貪嗔痴三毒煩惱。智者應該好好想一想,不要因為飲食之事而耽擱一生。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一碗飯,

吃得好是道糧,吃不好是三毒;

吃得好是修行,吃不好是造業;

吃得好往生極樂,吃不好輪迴三途。

吃什麼?

宜素食。不食肉及五辛。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佛教雖有“三淨肉”之說,但究佛慈悲本懷,不應食肉。

如《華嚴經》雲:

若諸菩薩。住冢間時。於諸眾生。恆住慈心及利益心。堅持淨戒。攝護威儀。澡潔其身。不應食肉。

《梵網經》: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以及《楞嚴經》《楞伽經》《涅槃經》等等,皆主張斷絕肉食,食肉斷大悲種性。

《印光法師文鈔·一函遍復》雲:

唸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印光大師開示,唸佛人應當常常吃素,即使現在不能做到,也應該漸漸減少以至於永遠斷絕肉食才合理。此理,即是佛理、佛心,即《觀無量壽佛經》之“

佛心者,大慈悲是”

此外,《楞嚴經》上說: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五辛可催發、生起人的淫慾、嗔恚之心。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皆是輪迴痛苦之因,萬惡造作之源,因此亦應不食。

怎麼吃?

食存五觀。

佛陀曾教誡弟子“食存五觀”,即吃飯的時候要作五種觀想,吃飯是一堂很莊嚴的佛事,吃飯也是在修行。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吃飯的時候,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自己有多大的福報,並且要思量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我們平時所吃的飯菜,都是由人墾植、灌溉、施肥、鋤草、收成,淘洗、炊煮,最後送到我們面前,不知已花費了多少人的功夫與心血。用餐時,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藉著飯菜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夠不夠,能否受得起這樣的飲食供養。百丈禪師一生躬親耕食,樹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八十多歲,每天還到田裡辛勞作務,弟子不忍心,於是將耕具藏起來,懷海禪師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飯。所謂“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要謹防貪念,遠離過失,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平淡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好吃的不起嗔恨心。凡事以中道為宜,飲食也是如此,不可過飽,少食。《阿含經》載:“若過份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使心壅塞,坐臥無安;又減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飢渴的良藥。把飯當藥吃,不要太費心思去琢磨營養、烹飪等。《佛遺教經》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飲食是為了修道,為了成道的。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一般人常被慾望牽縛,對身體總是費盡心思地保養愛護。但是對修行人來說,飲食只是用來滋養四大假合的色身,飲食是為了維繫色身,藉著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實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貪著。

學吃飯

有學僧問大珠慧海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禪師回答說:“吃飯睡覺。”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學僧說:“平常人也會吃飯睡覺,又有何別意?”

禪師說:“平常人吃飯,挑肥揀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覺,反覆思惟,展轉難眠。”

此可謂說盡平常人吃飯之相狀了,那高僧是如何吃飯的呢?

弘一大師

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弘一大師是老朋友,他曾談到弘一大師吃飯的場景:

他是過午不食了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飯和兩碗素菜去(他堅說只要一碗的,我勉強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裡所有的原只是些萊菔、白菜之類,可是在他卻幾乎是要變色而作的盛饌,丁寧喜悅地把飯劃入口裡,鄭重地用筷夾起一塊萊菔來的那種了不得的神情,我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之淚了!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樣菜來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特別鹹,我說“這太鹹了!”

“好的!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說飯不必送去,可以自己來吃,且笑說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話。(《子愷漫畫序》)

印光大師

民國十三年,弘一法師曾至普陀山,居七日。據弘一法師觀察記錄:

“印祖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盪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嚥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盪以漱口,與晨食無異。”(《晚晴老人講演錄》)

在報國寺時,有一次因菜中用醬油稍好,就對身邊人說:“虛消信施!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亦無法消受,哪可更吃好菜?以後不得特殊!”(《印光大師永思集》)

你的碗裡是道糧,還是三毒?

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今則曰,一飲一啄,皆有落處。曇鸞大師遺訓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雖飲食之事,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