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蔣方舟在《東京一年》中說:”

愛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當他們來到你的面前,愛他們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這個想象中的人蔣方舟指的是自己的父母。

作家蔣方舟從小在生活在一個小康家庭環境裡,父母開明,她是唯一的掌上明珠。這樣的她尚且覺得和父母面對面相處很難,而對那些父母離異或者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來說,親子關係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和嚴重了。

近期上映的電影《花椒之味》就是這樣一個講述複雜家庭代際關係的劇情片,影片改編自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電影由麥曦茵執導和編劇,鄭秀文、鍾鎮濤等主演。

麥曦茵曾憑藉《志明與春嬌》拿下過金像獎的最佳編劇大獎,自編自導的電影有《前度》、《旁邊的幸福》等。她是一位情感細膩的導演,特別擅長呈現生活的煙火氣息。本片還未公開上映時,網路上就已經出現一大波“鄭秀文衝擊影后”的呼聲,這種呼聲大概是對導演最大的預期和認同。

《花椒之味》講述了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如樹(鄭秀文飾)在父親死後歷經一系列人生的轉折,終於和死去的父親(鍾鎮濤飾)達成和解的故事。

故事的開端就向我們展示瞭如樹和父親深深的隔閡,她不知道父親出生年份,不知道父親信佛,甚至不曾察覺自己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妹妹,而這一切隨著父親的離去終成謎團。

後來,三姐妹在父親的葬禮上終於相見,她們因血緣關係很快相識相知。如樹終於在和妹妹們的相處中慢慢了解並理解了父親,也原諒了他曾經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三姐妹的故事是本片的主線,電影中還有一條暗線是味覺——加了花椒的麻辣火鍋,它是父親打理了半輩子的營生。

影片透過父親的朋友蔡醫生(任賢齊飾)告訴觀眾:

辣,不是一種味覺,它是一種被灼傷的痛覺。

麻可以轉移這種痛,減輕辣帶來的傷害。

嗜麻辣,就是用一種快意掩蓋另一種痛,最後入喉全成痛快。麻和辣,一邊讓人上癮,一邊讓人受傷。

這種對麻辣口味的詮釋彷彿揭示了原生親情的某種真相:

不論你的家庭曾經如何傷害了你,人們和家之間的紐帶永遠無法割裂,內心對它的眷戀像”癮“一樣永遠都在。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一、原生親情之傷——低質量的陪伴

如樹父母的婚姻並不和諧,在如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她們母女,去了臺灣。後來如樹的母親生病,性命垂危,父親才又從臺灣回到香港。母親去世後,父親長久留了下來,他開始經營一家火鍋店。

父親總是很忙,沒有時間陪如樹寫作業,更沒有時間一起坐下來好好吃頓飯。小女孩如樹面對著母親的離世,父親的缺位陪伴,內心孤獨而惶恐,加上之前被拋棄的怨懟,她和父親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長大後的她迫不及待想要逃離這一切,她搬去了海的另一邊,和家之前隔著一條長長的隧道。

在如樹和父親的相處中,她能看見的愛的火花很微弱,幾乎不存在。她對父親選擇留下的解讀是:他要負責,他迫不得已,他不是真的心甘情願留下。

究其根本原因是父親雖然陪伴了她長大,但是這種陪伴是低質量的。父親忙於生計,她們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缺乏親密相處。這樣的陪伴既乏力又蒼白,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而讓如樹對父親越來越失望。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其過程按照年齡增長可分為多個階段,能否順利度過每一階段是由身邊環境決定的。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和照顧者的缺位,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髮展造成障礙。

在如樹和父親的糟糕關係中,其障礙正是來自於父親早期的出走以及後期陪伴的不力,它給幼時的如樹帶來了莫大的傷害,傷害結成堅硬的痂,橫亙在她和父親之間,阻擋了如樹發現父親深層愛意的目光。

今天,低質量的陪伴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父母們經常忙著看手機,卻鮮少看見孩子充滿期待的臉;家長們每每醉心於電子音樂,卻聽不見孩子最自然的呼喊;大人們從不錯過領導的每一條要求,卻一再延遲滿足孩子小小的陪伴需求。

全心全意的陪伴是形成良好親子關係極為重要的一環。高質量的陪伴要求父母能敏銳察覺到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理解、相信並幫助孩子。事實上,它並不要求父母時刻圍著孩子打轉,心理學家認為:

每天只需15分鐘,父母全身心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動中,這樣的陪伴就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

而父母如果長期忙於工作應酬,經常忽略和忽視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間就不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為和家長之間缺乏情感連結而自發地疏遠和冷淡父母。

就像如樹一樣,當聽到父親去世的一剎,她有錯愕,有驚慌,卻沒有太多的悲痛。父親之於她,血緣的牽連多過感情的牽絆。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二、家庭矛盾的始髮根源——不能好好說話

如樹的三妹名叫如果,她和重慶的外婆生活在一起,母親在加拿大組建了新的家庭。在那個新家裡,並沒如果的位置,在那她稱呼母親為阿姨。香港的父親她倒是見過幾次面,他們一起吃火鍋,但卻是在大姐如樹完全不知情的時候。

如果的處境是尷尬的,母親生下了她,又離開了她。父親看似承認了她,卻未曾盡到撫養之責,有的只是零星的撫慰。

不過,長大後的她天性開朗,活潑又前衛。她用標新立異的髮飾、衣著表達著和這個世界的對抗,對抗鄰居的流言蜚語,對抗外婆為她安排的相親。

一次,外婆在張貼徵婚小廣告時從高處滑倒,傷了腳。受了傷的外婆借題發揮,對如果展開更猛的逼婚措施,但如果並不領情。

盛怒下的外婆開始指責孫女,稱她是沒有父母疼的可憐蟲,揭露她是不得已才留下,還說她並不是真的願意陪伴著外婆,一旦有了更好的去處,一定會馬上離開這個家。

外婆的話既心酸又尖銳,她戳中了某些事實,她揭開了如果內心藏匿許久的心事,那個開朗外表之下被父母遺棄的傷復發了。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美國心理學家薇薇安娜·伽羅弗裡說:“當你的腳被蜜蜂蟄了一下,你會感覺哎喲,好疼;手被門夾了,哎喲,好疼;

聽到難聽的話,我們也會在心裡說‘哎喲,好疼’

。”

人們常用“刀子嘴豆腐心”來形容嘴巴毒辣的人,恰恰說明了言語傷害的破壞性和普遍性。因為那種力量實在太大,來得太頻繁,給人的感覺太痛,不得不找個理由安慰自己:她或許只是嘴巴太損,內心還是像豆腐一樣柔軟的,她還是愛我的,對吧?

言語傷害就是這樣一把利刀,揮向人的時候讓你懷疑親情,懷疑愛。

對子女而言,父母以及長輩的言語常常讓我們不知所措,難過又無助。然而,言語傷害的力量往往被低估和忽略,許多家長使用起來並無禁忌,甚至把它當作家常便飯,也就導致了大量家庭矛盾的爆發。

不光是父母會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長大的我們也經常對身邊最親近的人惡語相向,反而對不那麼熟的人一團和氣,柔聲細語。

心理學上對這種行為是這樣解釋的:

親近的人對我們來說是最安全的,相互之間的關係密切而穩定。我們不管是對他們發脾氣還是冷落,都很難動搖這段關係的根基。

而對於不那麼親近的人,如果我們言語、態度出現差池,甚至於讓別人感受到怠慢的話,需要付出的代價是難以估量的。

也就是說當我們隨心所欲地向親人宣洩不良情緒時,她們可能會憤怒,會傷心,會害怕,但是永遠不會離開。即使會偶爾出走,終究也還是會回來,

親人就像是一隻風箏,線拽在你手裡

。這是我們對親人下意識的認知。

除了這種認知,我們還覺得

親人是軟肋,是盔甲

。她們在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同時,我們也想好好守護她們,害怕她們受到外界傷害。然而,那個不好好說話的你,何嘗不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拿利刃刺向你自己的軟肋,讓她們難過、傷心。

好好地愛身邊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三、瞭解和理解的力量——與家和解

如樹的二妹如枝生長在臺灣,她的母親再嫁,如枝獨自租住在遠離家的地方,平日的工作是打桌球。母親經常過來打理她的生活,給與她無微不至的關心。但是她和母親之間卻永遠隔著一堵叫做“理解”的牆,母親不理解她為什麼很少回家,不理解她為何對遠在香港的父親更親近,更不理解女兒的桌球事業。

母親總在抱怨女兒已經成人了卻還不能養活自己,經常勸她找一個正經職業。母親根本不明白,桌球對於如枝來說是一份事業,那是她的夢想。

在一次比賽失利後,母親再次勸她要認清輸的現實,如枝和母親的矛盾也因此達到了頂峰。內心極度挫敗受傷的她離家出走,來到了香港。

後來,大姐和母親有了一次長談,母親醒悟了。她開始嘗試去理解女兒的選擇,嘗試去開啟她的心扉。如枝終於被母親的努力打動,也終於明白了母親對自己的深情。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而大姐如樹也在接手父親火鍋店的過程以及與兩個妹妹的相處中,慢慢發現父親並不是自己想象中那麼冰冷。他關切店裡的每一個員工,他善待每一位顧客。甚至他開店並不是為了賺錢,他聘用的全是一群社會邊緣人,只因為他們需要幫助。

如枝同時還記起了父親的許多溫情瞬間,他經常流露在臉上的討好神情,他的小心翼翼。父親的確缺席了許多陪伴,但他把愛錄進一盒盒卡帶裡,用卡帶播放的聲音告訴女兒爸爸一直在她的身邊,爸爸很抱歉。

如樹瞭解了父親所有的好意,也終於理解了他的不易。在父親去世後,她終於原諒了他,也解救了多年來那個沉重的自己。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

在家庭關係中,理解彼此並看見對方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行為。

巴勞爾也說:

一個不被理解的真理會變成一個錯誤。

理解有助於我們把大的矛盾化小,化小問題為無形。理解是愛意的輸送帶,是家庭和睦的基礎。不被理解的人,不被理解的事只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並最終僵化,就像過去的如樹和父親。她們總是一個人微笑,一個人沉默;一方討好,另一方逃離。

然而,人與人之間要做到充分理解是很難的。我們經常急切地根據自身僅有的一點經歷和經驗,就去對他人的事妄加評判,主觀地揣度人心,我們很難對別人的經歷百分百感同身受,即使是家人也不例外。

但是努力多瞭解一點對方,拋開個人的偏見,去站在對方角度換位思考,是每個人盡力就可以做好的。

只有努力過,才會發現那些你一直以來耿耿於懷的東西可能只是因為你從未真正瞭解。

好好地瞭解家人要求我們能夠發現家人忙碌之後的疲憊,能夠去感受家人的好意與關心,明白他們承受的委屈,知曉他們作出的包容犧牲,還能看見他們的努力和真誠。

你瞭解得越多,理解就會越多,而相應地計較、抱怨、傷害就會變少。張小嫻說:

“我們懂得幸福的時候,是因為我們懂得了珍惜”。而我們願意去珍惜,正是因為理解了家和愛的含義。

《花椒之味》:辣是一種痛覺,和原生親情一樣會傷人,然而戒不掉

影片的最後,三姐妹都和自己的家人盡釋前嫌,達成了和解。她們和家人有了真正心靈上的相通,更愛對方了,也更懂得怎麼愛自己。那個引發這場故事的父親則永遠留在記憶裡,就如同他這一生經營的麻辣火鍋一樣讓人經久回味。

麻辣味在本片中有著強烈的隱喻意義,

它象徵的是被割裂卻又無法割捨的親情。

它飽含的意蘊是:

不管我們多麼獨立,不管離家多遠,我們與家的牽連始終都在,它是抹不去的血脈烙印,是讓人又愛又怕的麻辣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