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什麼是館前

塗明謙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館前在汀東北,已是一個鎮。

名字由來,有些人說是當地有人建有書館所以叫館前,也有人說有富家姓管,看到五花八門的解釋,有些時候會感嘆文明這種東西,在人類社會中似乎隨時會隨風而逝,特別脆弱,可能人類活得都比較痛苦,而社會則在輪迴中太久太久,人們會主動或者被動忘記一些過往的事物與人,但時間確會在空間上反覆雕琢,用以提醒那些曾經。

《永樂大典》中提取出的《臨汀志》殘本這樣記載:“歸仁墟,在長汀縣東七十里。……歸仁館,在縣東七十里。”

縣東七十里,就是現在的館前鎮所在。

“墟”,對於長汀人來說很熟悉。

抓只兔子提只雞就能去趕墟,墟在古代基本是在比較大的村莊上,後來基本也都發展成了鄉鎮中心,而當年叫市的,則基本都發展成了區域中心。故“墟”與“市”總是關聯使用,不過“市”可比較大。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所以“館”是什麼呢?

賓館,可能是你想到的第一個解釋,答對了,或者是旅館、館舍、客館,總不能是博物館和圖書館。現代人,須要用博物館和圖書館來安放躁動不安的靈魂,古人行走於荒野之中,則須要“館”來安放飄泊無定的肉身。

故而“館”作動詞時,就是指住宿。《左傳·僖公元年》:“師還,館於虞。”當然,如果館在城裡時,會是私塾的意思,這是用教書先生“住宿”之所指代“教學”之所,比如“蒙館”。館前的館從前就是用於住人的,住過路之人,無論作何解釋。

其實“墟市”也與“館”相關聯,不過在宋元時代這些來自上古,自周代起便有的規制便有些失落了,那些名字隨意叫著。

《周禮·地官·遺人》中記載:“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從《周禮》上看得到,館前的“館”還不只這些功用,到宋代,仍然是有“候館有積”功能的,積的意思就是積累、存放、堆放。

所以我們可以從《永樂大典(巻之七千八百九十二)》中找到:“長汀縣 常平、義倉、舉子倉,舊有五所,係紹興五年凖朝肯,以建、劒、汀、邵四州細民生子多不舉,於逐州縣鄉村置舉子倉。遇民戶生産,人給米一石。本縣置於歸仁館、何田市、成功下、古城團等處。”

也就是說歸仁館,當年是存放有官方用於賑災活民的糧食的,長汀縣一共有五所,館前這裡有一所。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到了元代之後,歸仁館升級了,成了館前站。為何?因為地位變得比從前重要了,閩北到閩西的重要通道,館前是必經之道。也就是說古代的“國道”通過了館前,從前只是省級公路的級別吧。

《嘉靖汀州府志》中對館前驛的記載:“在歸陽裡,去府城東八十里。元時設,名館前站,至正二十三年,本站提領彭顯宗建,國朝因之。弘治六年,知府吳文度命驛丞葉安建小公館於驛之前。”

所以呢,館前驛,元代就已經叫館前站,但宋代叫歸仁館,說明宋元之間這個館可能因兵禍滅失,歸仁館之名也跟著失落,重建時在原址原地再立驛站再立館舍,便稱館前了。為什麼叫館前站呢?這是因為蒙文音譯,站赤。

《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古人所謂置郵而傳命,未有重於此者焉。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其給驛傳璽書,謂之鋪馬聖旨。”

到了明代中期開始館前驛便是有驛有館。此時的館前驛在長汀是與臨汀驛、三洲驛並列的三大驛站了。這點可見於明代後期的黃汴所著《水陸路程便覽》中這樣記載:“延平府至汀州府路,本府(南平縣)-劔浦驛(六十里)-玉臺驛(屬南平六十里)-雙峰驛(順昌縣一百里)-三華驛(六十五里)-白蓮驛(並屬將樂縣六十五里)-明溪驛(歸化縣六十里)-玉華驛(四十里)-九龍驛(並屬清流縣七十里)-石牛驛(屬寧化縣六十里)-館前驛(屬長汀七十里)-汀州府(長汀縣)臨汀驛。”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對“館”“驛”作個說明,“郵傳驛遞”是中國古代的官方郵政系統,起源極早,可能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去春秋時已經比較成熟,到秦漢時代,就已經是相對比較嚴格的國家體制層面的事物。

基本的驛站,是由驛道、驛站(鋪舍)、驛亭、驛丞、驛使、驛卒、驛馬組成,低於驛站等級的就是館、鋪、亭,分別駐紮的人員配備依次遞減。

古代館前驛的地位如何?

館前驛的地位與設定,符合古代中國在郵政系統上的制度,即是:七十里一驛站,十五、二十里一鋪舍(窮點的地方可能三十里),十里一亭,五里一郵。我們可以從清代陳朝義纂修的《乾隆長汀縣誌》中記載的汀東的驛站體系中看到古代館前驛的地位,大體是這樣的:“舖司 百步(治東,去縣十里通省大路)-南田(二十里)-新橋(三十里設公舘)-鴛鴦(四十里)-大息(五十里為隘)-胡坑(六十里)-歸仁(七十里即舘前驛有公舘)-七良(八十里,與寧化張地舖接)。”所以館前驛是汀東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驛站,與汀州東北三邑“寧化、清流、歸化”相連線。

驛站系統是大一統國家的象徵。其實不只是中國如此,現代民族國家也一樣如此,比如美國有一個電影叫《郵差》,片子假設美國崩潰後重建,重建的象徵便是重建“郵路”。

古今館前的裡圖是一致的嗎?

當然不是,明代開始將今天館前+庵傑+鐵長(除鎮平)+新橋諸鄉大部叫歸陽裡,這是將宋代的歸仁裡與營陽裡進行了合併,而歸陽裡一直保持到了清末民國,民國改鄉時,歸陽裡再分裂成各鄉,而現今館前鎮所在區域也就正式稱為館前鄉了。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福建省長汀縣館前鎮清代沈宅園林屋簷灰瓦裝飾物

現代的館前鎮,鄉界與民國時代還是存在一些小變化的。館前鎮在1949年之後,轄汀東、復興、赤坑、馬坪、嚴坊、陳蓮、東莊、義家、南材、珊坑、黃湖、雲峰、小洋、坪埔14個行政村。但在民國時代則不是這樣。

《民國長汀縣誌》:“彭珊鄉 舊屬四堡裡,彭坊保,葛坪保,劉陳閣保,大埔保,下坑保,蕭屋保,龍坊保,南村保,王梘坊保,南坑保,雲峰保,王家塅保。館前鄉 舊屬歸陽裡,湖坑保,赤坑保,館前下保,館前上保,嚴坊保,小洋保,恩坊保,沈坊保,坪埔保,廖馬坪保,潭腹哩保。”也就是彭坊+珊坑的彭珊鄉的比如珊坑、雲峰等村莊劃歸館前,而彭坊則劃歸童坊,彭珊鄉的稱謂消失了,館前實質上是變大了,歷史上一直在不斷變大。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福建省長汀縣館前鎮清代沈宅園林屋簷灰瓦裝飾物

所以館前墟作為歸陽裡的多箇中心之一,一向來就不算小,1949年之後因為一些行政村落重新區劃的因素就更大了。尤其是1960年代末,因為中蘇間存在爭端,國家在各地修建兵工廠,紅旗機器廠落戶館前,紅旗廠的人們也會去應館前的墟場。除了近處紅旗廠的人們,更遠的畲鄉黃泥湖的藍氏,快到四堡的雲峰馬氏、鄒氏、蕭氏,甚至寧化治平的人們也會爬山過崬挑擔負重前來趕墟。八零年代前後,館前墟可謂空前繁榮。但館前的街市遠不只是這麼短的歷史。

館前形成街市的時間比較早,應當是受了驛站驛館升級的影響,最遲是明中葉,就形成了一定規模。《嘉靖汀州府志》中記載:“館前街 在歸陽裡館前驛。”也就是這個墟市建立於早於宋代,而大成於明清。

館前墟天在什麼時候?

館前有墟,墟集有時,定期於每月逢三、八之時,即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一月六墟。《民國長汀縣誌》:“館前墟 縣東七十里,期逢三八。”

從歸仁墟到歸仁館到館前驛,後來叫館前鄉,最後到館前鎮。名字變遷了一千多年,動盪飄搖,有時甚至名字都丟失,但是汀東館前一帶的人們在固定的時間趕墟場,則千多年從來不變。“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十數年來村莊老化,電商登場,墟場似乎要冷落,但歲末是否還要趕一場年墟?那些祖輩定居古名歸仁之鄉的歸鄉之人,是否還記得歸仁墟里節場的千年煙火氣味。

龍巖長汀|館前的前世今生

福建省長汀縣館前鎮清代沈宅園林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