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我們常常會看到小說或者電視劇電影裡,出現這麼一句臺詞:“報——八百里加急!巴拉巴拉……”那麼這個“八百里加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這個“八百里”,又是個什麼意思。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奇蹟“長城”,實際上同樣兼備一個資訊傳遞的功能。長城上每隔十里就有一處烽火臺,一旦邊境遭受侵犯,鎮守長城計程車兵就會燃起“烽火”,傳遞軍情,歷史上“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可這種傳遞資訊的方法畢竟有限,更多的時候人們還是要靠書信傳遞準確可靠的資訊,那麼這個時候,人們就發明了“驛站”系統,用來傳遞資訊。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驛站是官府在各地官道上設立的站點,透過驛站的驛卒騎馬傳遞資訊。從最早建立驛站系統的唐朝來看,驛站的馬通常要求日行300裡,摺合成現在的長度單位,大概是145公里左右。但如果遇到緊急事件,比如黃河決口,地方叛亂等等,信件傳輸的速度就要提高到每天400、600、甚至800裡。由於當時800裡是最快的極限速度,通常用於傳遞最為緊急的事情,這就是“八百里加急”的由來。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雖然古代有“千里馬”的傳說,但是很多的馬還是達不到這種速度的。於是驛卒通常每到一處驛站,都會換馬或者換人,這樣能夠保證人馬的休息,也能保證資訊傳遞的速度。當初唐玄宗時爆發的“安史之亂”,距離京城3000裡,唐玄宗就是到了第五天,過了整整四天,才得到了這一訊息。換算下來,資訊傳遞的速度,大概也接近了每天800裡的路程。順便說一句,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說的也是唐玄宗用“八百里加急”給楊貴妃送荔枝。唐玄宗晚年昏庸至此,也難怪手下會造反了。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至於為何“八百里加急”的信件沒有強盜搶劫,理由大概有三點:第一,驛卒傳遞資訊通常都走官道,而不是深山老林裡的小道,就算強盜搶劫,也不會明目張膽地在大路上搶劫;第二,驛卒身上通常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只有信件,所以也不值得強盜大費周章地去搶;第三,驛卒身上通常會佩戴一面小黃旗插在腰間,用來表明身份。而在古代,攔截八百里文書的罪名是死罪,也沒人會去冒這麼大的險。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為什麼沒有強盜搶劫?

這就是關於“八百里加急”的知識了。看完之後大家有沒有覺得非常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