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前言:

我從2017年開始跑馬拉松賽事,至今累計參加15場(含半馬、全馬、山地馬),期間認識了很多跑步的朋友,並對越野賽產生了一定興趣,近幾年都在關注國內馬拉松和越野跑賽事。

今年5月22日,國內跑圈的至暗時刻來臨,21位選手在今年的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中遇難身亡,其中包括多名精英選手:安徽一哥曹鵬飛、半馬113的吳攀榮、50公里越野冠軍收割機黃印斌、百英里冠軍梁晶和殘運會冠軍黃關軍(聾啞人選手)等等。

在新聞曝光後,大量媒體以“甘肅白銀馬拉松”稱呼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並導致很多從未接觸過馬拉松、越野賽的群眾對馬拉松產生誤解,我決定在這裡談一談馬拉松和越野跑的區別,以及對於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由於個人經驗及認識水平限制,如有不妥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馬拉松與越野跑:

這裡引用 跑野大爆炸 做的一張圖再做個補充說明吧。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通常所說的

馬拉松

賽事,賽道為公路,距離42。195公里,有世界記錄。目前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很多賽事會把整個城市最美或者最有意義的路段作為賽道的一部分,賽道上的補給點、醫療點以及各種援救手段都很齊全,再加上人手充足的志願者,後勤保障一般都挑不出多少毛病來。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上圖是2020廈門馬拉松的補給點分佈示意圖,可以看到,基本上每隔2。5公里就有一次獲得補給的機會,再加上沿途市民的私補,可以說是非常不錯了。繼續以廈馬為例,賽道上還設定了多個固定醫療點,沿途配備了AED醫療救援服務工作人員,醫療服務志願者,賽道上還有急救跑者選手,在醫療救護這塊上也是做得非常不錯。

後來在馬拉松的基礎上,又衍生出迷你馬、四分之一馬、半馬、全馬以及超馬等賽事。其中迷你馬(有些地方又叫健康跑)一般以3-5公里為主,也有6公里7公里等距離;四分之一馬多以10公里為主;半馬則是21。095公里,全馬則是通常所說的馬拉松,42。195公里;超馬則是固定場地(往往為田徑場上)奔跑,在固定時間(12/24/48小時)內奔跑距離最遠者為記錄。

我參加並完賽6場半馬,分別是2017南昌、2017昆明上合、2018無錫女王跑、2018麗江、2019蘭州和2020上饒;8場全馬,分別是2018黃山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2018長沙、2018瑞麗、2019廈門、2019無錫、2019錫山宛山湖、2019千島湖、2020廈門,算不上經驗豐富但對於國內的馬拉松賽事還是算比較熟悉瞭解的。可以說國內大部分馬拉松賽事,賽道環境都是比較好的,相應後勤保障也比較充分,所以安全係數較高,選手發生人身事故的機率不大。

越野跑

則是在多種複雜路面及起伏賽道上舉辦的跑步運動,賽道環境相比馬拉松一般更為複雜,距離更長,部分越野跑賽事甚至以賽道環境惡劣賽事難度高而聞名。其中越野跑又分為鄉村越野跑、山地馬拉松、登山賽、長距離越野跑和FKT。

是否在硬化路面上奔跑,是馬拉松和越野跑相差最大的地方。

鄉村越野跑是在封閉賽道內,一般距離3-12公里,速度快,競技性強,這類賽事我此前沒有關注瞭解過就不談了。

山地馬拉松

,距離21或42公里左右,硬化路面較多,可跑性比較強。我參加過2019年黃山山地馬拉松,所以也算對這類賽事有些瞭解。山地馬難度比馬拉松大不少(主要是地形起伏),賽道補給也沒那麼好,相應的援救手段也要差一些。

登山賽,也就是速攀,距離短,爬升大,很難跑起來。我在參加2019黃山山地馬時正好遇到了同年的黃山登山大賽,但對此也沒有關注瞭解過,不談了。

我們通常說的越野跑,指

長距離越野跑

,一般距離從30公里起步,50、70、100公里較為多見,還有168公里(100英里)、330公里、450公里甚至更遠距離。通常我們提到的越野跑指代的就是這種長距離越野跑,賽道距離最長,地形最複雜,完賽難度也最大,非常考驗選手。一般來說,大部分選手需要經歷晝夜交替,需要帶上保暖防雨照明裝備以及一定的水和食物,沿著路標前進,每隔10公里左右提供一個補給點和打卡點(CP點),記錄選手成績和補給休息。選手必須在規定時間之前到達相應的CP點完成打卡,否則即被淘汰(俗稱關門)。如果選手中途主動棄賽,需要到距離最近的CP點才可以,不像馬拉松可以在賽道任意地點退賽。。相對馬拉松來說,越野跑參賽門檻更高,完賽難度更大,選手被關門也更為常見。我最近剛剛報名了今年的武功山越野賽30公里組,此前也有好友參加過一些越野賽,所以相對來說對於越野跑也有一些瞭解。相對馬拉松來說,越野跑風險更大,救援難度也更大。近幾年來國內越野跑發展勢頭很猛,既有一些像TNF100這樣的標杆之作,也有一些過於追求賽道難度和噱頭導致選手參賽體驗極差的比賽。

FKT,全名為Fastest Known Time,代表已知最快時間之意。我對此沒有關注瞭解過,不談了。

對於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其實有三個不同組別的比賽,對應三種不同型別:5公里健康跑,這個可以算是馬拉松的子賽事,未限制引數人數;21公里山地馬拉松,官方宣傳時又將其稱為21公里越野賽,限制引數人數不超過600人;百公里越野賽,這個就是之前我們說過的長距離越野跑,限制引數人數不超過400人,實際參賽人數172人。這次事故只發生在百公里越野跑上。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這場百公里越野賽,

賽道為公路、沙石路,山路為主,周邊

環境比普通馬拉松賽事複雜很多,距離也長很多,再加上賽道海拔在1500-2300米之間,且有3000米海拔升降(一般來說海拔升降100米造成的額外消耗約等於平地距離1000米),哪怕天氣好的時候完賽難度也遠遠比普通馬拉松賽事大。

該賽事一共有9個CP點為選手進行補給、計時,比賽沿途設有為比賽服務的急救車和工作用車。從地形圖上看,CP2到CP3之間這段路應該是最難的,有較大爬升,根據賽後選手回憶也證實確實如此。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從賽事官網上查詢到了一些賽道附近以及往屆賽事的選手賽場照片,可以看到部分賽道路況確實較為原始,安全風險天然就比馬拉松要高。

根據參賽選手“流落南方”的回憶,本屆賽事開始前一晚,大部分選手將衝鋒衣裝進轉運包,由組委會送至賽道62公里處的CP6點,正常情況天黑前能到。開跑前一天,天氣預報沒有異常,比賽日早上風和日麗,但是下襬渡車後天色轉陰並起風,體感溫度瞬間降低,很多選手當時裝備以短衣短褲為主。到達CP2後,風力加大到七八級,且為逆風,雨勢加大,偏偏CP2到CP3這段賽道是賽程最難的部分沒全程8公里爬升1000米(按照爬升100米約等於平地1公里算,這段相當於平地18公里),只升不降,且路況是沙石混合,甚至多段很陡。這段路連摩托車都上不去,CP3也沒有任何補給,此時進退兩難,前進到CP3也沒有補給,要退賽還得前進到CP4。流落南方選手在全身溼透凍得不行的狀況下最終決定退賽下山,在下山過程中接近失溫邊緣,索性撤退及時,最終在搜救人員幫助下安全撤回。

遇難選手應該是在前進過程中因為失溫而倒下的,具體細節就不贅述了,太心疼……

下面分別說一下組委會、天氣變化和選手自身的問題。

首先是組委會,我認為組委會是造成這次災難的主要原因。第一,石林地區在這個季節,有天氣不穩定的歷史,而且較為常見,組委會沒有充分考慮到天氣的可能變化,也沒有提醒選手做好防備。

馬拉松與越野跑的區別,以及關於甘肅白銀21名選手遇難的一些看法

第二,越野跑賽事因為賽道環境複雜,距離遠,選手面臨的考驗很大,往往會強制要求帶上保暖防雨照明裝備和一定量的補給,本屆賽事組委會對於強制裝備的要求較往屆賽事及同類賽事鬆了太多,客觀上讓選手抗風險的能力下降。第三,賽道難度最大的一段,CP2到CP3,沒有補給,也沒有針對該路段搜救難度大的預防措施。第四,在天氣變化後沒能及時聯絡並指揮選手下撤。(同期舉辦的莫干山TNF100就在這點做得很好)

其次是天氣變化,石林地處高海拔地區,當地在這個季節經常有劇烈變天,這是導致21名選手遇難的直接原因,屬於不可抗力,但組委會將開賽時間定在5月是否足夠合理?有沒有更合適的季節?前三屆賽事未遇到大風、大雨、冰雹等天氣,反而被選手集體吐槽高溫暴曬,導致本屆賽事完全忽視了防風防雨防寒,反映出組委會及選手均對於當地天氣認識不夠充分的問題。

最後要說一下選手的問題,這並非冷血無情,因為越野跑註定了選手面對的挑戰更大,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救援往往很難及時趕上,選手要懂自救。本屆賽事很多選手戶外經驗及知識都不足,比如組委會未將衝鋒衣列為強制裝備,賽前一天將轉運包送至CP6,選手們均無異議。甚至,有訊息稱,本屆賽事的強制裝備表之所以很鬆懈,是因為往屆賽事被選手吐槽導致…根據選手賽後回憶,大部分選手在賽前根本沒有考慮過防雨防寒的問題,只關心防曬……當然,這也說明組委會對選手的風險提示不夠,如果在報名時學習部分馬拉松賽事,強制回答一些關於當地天氣變化及戶外自救常識的問題,或許會更好一些?

這21名選手的遇難,非常可惜,也是對我國跑圈的一個沉重打擊。近幾年,國內越野跑看似大步前進,其實有大量不專業的亂象在其中,有不少賽事一味追求難度和噱頭,忽視了安全和選手的參賽體驗,希望今後能提高辦賽門檻,適當縮減規模和賽事難度,讓選手獲得更安全的參賽體驗,不要再發生這種事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