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不行的根子在哪裡?身體素質、擇業觀、資本衝擊惡果的影響

這幾天,兩篇網文刷了屏,都是關於國足的,一篇叫《某某某為慶祝戰勝國足停火48小時》,另一篇叫《虐心!網友自曝去了趟某某某,每個人都比劃2-1,連續被羞辱3天》。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其實這八九不離十是假訊息,更何況即使是真的,也沒什麼大不了。最多使人添一會兒堵,少吃一塊豬肉。既省錢又減肥,豈不美哉?國人要認清事實,國足確實不行,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抱希望,就不會有失望。那國足為什麼不行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身體素質差異、擇業觀、資本衝擊惡果的影響。

一、身體素質的差異。

自然環境上,整體來看,東亞大陸優於歐洲,歐洲優於非洲。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這種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因素的互動作用,使黃種人的大腦得到極大進化與開發。非洲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其在尼羅河中下游以外的地區甚至難以產生真正的文明,如果不是歐洲殖民者的闖入,非洲絕大部分地區有可能到現在都還處於部落制下。由於社會組織形式和生產力的落後,黑人基本上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這使他們的體魄越來越強。歐洲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組織形式,在近代以前均居於亞洲和非洲之間。因此,從智力上看,東亞人(黃種人)強於歐洲人(白種人),歐洲人(白種人)強於非洲人(黑種人);但在身體素質上,特別是力量、耐力、爆發力、身體協調性等指標上,則反了過來,非洲人(黑種人)強於歐洲人(白種人),歐洲人強於東亞人(黃種人)。足球運動既需要組織協調,也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但戰術戰略的有效執行,畢竟是以優良的身體素質為基礎條件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國足先天不足。

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擇業觀。

有一句成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確鑿出處已不可考。但“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始見於清代文康所著《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第十一回,原是一句勸慰人的話。現今人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不出文康藩籬,不過寬慰、激勵之語而已,並不代表說話人真正喜歡所談論的職業。國人在擇業這件事情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非常執著,一言以蔽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好好讀書”基本上是全國人民的信仰,對於讀書以外的文藝、體育等的態度,則可以用一句充滿偏見的俗語“不三不四搞文藝,流流氓氓搞體育”概括。在這種擇業觀影響下,很少有父母願意把孩子送到足球學校從小培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並沒有在足球事業上形成人力資源競爭優勢。根據國際足聯官方統計,中國14億人口註冊球員只有10000人左右,無論是註冊球員絕對人數,還是註冊球員佔全國總人口比例,均遠遠低於德國、西班牙、英國、日本、韓國等歐亞足球強國。所以說,真正投身於國足運動的,只是極少一部分人。這少部分人質量如何姑且不論,單以少擊多,勝利就非常不容易了。

三、資本衝擊的惡果。

市場化改革讓資本一擁而入,改變了國足原有的版圖格局。無可否認,資本提高了中超聯賽的水平,但對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成績,卻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個緣故,一是金錢至上觀念影響下,球員國家榮譽感喪失,唯利是圖,誰給的錢多給誰出力就多,踢俱樂部賽的意願超過踢亞冠聯賽的意願,踢亞冠聯賽的意願超過踢國家隊比賽的意願(某種程度上對俱樂部而言也適用);二是由於註冊球員大多出生於不富裕家庭,一朝暴富後,往往難逃享樂主義思想侵襲,溜冰、泡吧、玩女人……極度的放縱掏空了球員的身體。與二十年前的前輩相比,今天的註冊球員們,臉更圓了,膚色更白了,就連肚子上的肌肉,也都九九歸一了。足球隊員裡或許存在過絕世天才,但在資本的洗禮下,在暴發後無數個放縱的夜裡,早已泯然眾人矣。

國足先天不足,後天又受儒家文化擇業觀的影響及資本的衝擊,畸形發展,在所難免,衝出亞洲已是極為困難,更遑論走向世界。今天在足球上採取的所有政策和措施,作為國人努力的嘗試,不應該被詬罵,反而值得讚賞,長遠來看,即使錯了,也是為走向正途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短期內,產生不了什麼顛覆性的結果。話說回來,國足即使步入正軌,也很難站在世界之巔。國人若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必會對國足少很多誤會和非分之想,最終也能減少自己的煩惱。

至於“Two One”和“停戰慶祝48小時”之類的段子,淡然面對吧,即使它們為真,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好比屎殼郎和巨龍比推糞球,屎殼郎贏了,它洋洋自得,四處炫耀自己打敗了巨龍。為什麼?因為這是它這卑微一生中唯一值得吹噓的事情。而巨龍呢,它興雲吐霧,隱介藏形,飛騰於宇宙之間,潛伏于波濤之內,改天換地,無所不能;它的能力太強,優點太多,取得的成就、造福的黎民百姓不計其數。

一個屎殼郎的嘲笑能改變巨龍的偉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