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最愛——打毽子(3)踢毽跢 大門與小門

彭翔華唱漢味童謠,講武漢文化(13)

踢毽,顧名思義,用腳踢打,這是毽子游戲中最基本的動作。如今踢毽子(毽球)已經成為國際上一項新興的體育專案,其主要技法仍然是踢打。

武漢伢們的踢毽有何名堂?玩之前,會有人問道:“是玩大麥,還是小麥?”這裡有講究。

“大麥,小麥”是誤讀錯聽,實際是“大門,小門”。單腿踢毽,武漢俗稱小門;雙腿跳起踢毽,武漢俗稱大門。

臺灣李秉所著《踢毽子》一書,則分成“小武、大武”,這是沿襲江浙、福建一帶的傳統說法。

小門、小武,古時又叫文科或立踢;大門、大武,古時又叫武科或跳踢。

小門唱名謠:

帶扒、外帶扒、

吸、拱、踶、

勾、反、敲。

以腳之內側向上踢打曰“帶扒”,古稱“裡翔”,為最常見的動作,有“左帶扒、右帶扒”之分,如果左右輪換踢打,形同八字,武漢俗呼八仙過海。

以腳之外側向上踢打稱“外帶扒”,也叫“拐”,古稱“外翔”,也有左右之分。

少年時代的最愛——打毽子(3)踢毽跢 大門與小門

小門中的帶扒,最常見

毽子落下停在腳背叫“吸”,有“挺吸。花吸”之分,“挺吸”,伸直腳直接“吸”,“花吸”,就是腳在空中劃一小圈再“吸”。

用膝蓋以上踢叫“拱”,還有“踶(di4),勾、反、敲”等動作,均分左右。

大門唱名謠:

剪、撐、跬(讀kuǎ)、

踩、搕(讀kó)、拉、扒。

剪:將左大腿抬起平齊,小腿垂下,右腳側踢毽;

撐:左腿伸直蹺起,右腳側踢毽;

跬:左腿彎曲,右腳側從左小腿下踢毽;

踩:右腳側從左腳掌下踢毽,所以叫踩;

搕:雙腿疊起,右腳在下,右腳尖踢毽;

拉:左腿伸直從裡向外拉,右腳側踢毽;

扒:左腿伸直從外向裡扒,右腳側踢毽。

大門相對難度高,運動量大,比較複雜。踢打時,整個人有瞬間的騰空,雙腳按唱名做相應動作,左腿始終不能落地,踢毽均用右腳,“剪”是最常見的姿勢。

少年時代的最愛——打毽子(3)踢毽跢 大門與小門

打毽跢 (鬱勝文,攝於漢口新成裡,2006年11月)

【關於我】

彭翔華,男,1954年生於漢口六渡橋與銅人像之間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非遺專案“武漢童謠”武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致力於武漢童謠的收集、整理、考訂、研究、傳承工作,出版專著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武漢歌謠故事》《武漢童謠縱橫談》《武漢民眾樂園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榮獲湖北省第十屆“屈原文藝獎藝術獎”。

“彭翔華唱漢味童謠,講武漢文化”,為你解讀,趣說武漢老童謠,以及與之相關的武漢老兒童遊戲、社會生活、風土人情、軼聞故事、方言俗語等。

歡迎交流,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