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鋤頭舞得好,沒有牆角挖不了:德國人是怎麼撬走羅馬帝國的

如果說在800年時查理大帝被封為羅馬帝國皇帝是中了利奧三世的“奸計”,那麼同樣作為異族的奧托一世在962年被約翰十二世封為羅馬帝國皇帝則是他主動去爭取的。

並且奧托一世將教皇和皇帝的關係進一步深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進行一波“商業互吹”,然後達到抬高彼此身價,獲得更多市場影響力的目的。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自奧托一世之後,歐洲皇帝和教皇之間的關係就是“皇帝宣誓保衛教皇,教皇宣誓忠於皇帝”。

而這種關係的確立,將德意志國王和羅馬教廷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因為如果展開來解釋上一句話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兩重深意,即“如果有人希望成為教皇,那麼必須保證忠於德意志國王”和“如果有人成為德意志國王,那麼也應該被教皇加冕成為皇帝”。

事實上從奧托一世開始,歐洲的“皇帝”稱謂開始擴大化,它不再僅僅指代“羅馬帝國皇帝”,而是擴大為“上帝的封臣”和“西方最高封建領主”(或者說基督教世界最高封建領主),儘管它在稱呼上依然帶有“羅馬”。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歐洲其實擁有兩位皇帝,一位就是剛剛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一世皇帝。另外一位則是“正兒八經的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繼承者,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

因為君士坦丁堡在希臘時代叫做拜占庭,所以東羅馬帝國也被稱之為拜占庭帝國。

不過不管它叫啥,作為曾經羅馬帝國“根正苗紅”(我加引號了!別槓!)的接班人,其國家元首一直享有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只不過由於“羅馬人”的衰落(主要是帝國的分裂),對於教權的控制便顯得力不從心。

於是到了奧托一世成為“神羅皇帝”的時候,西方世界的教權由“西邊的天主教”來掌控,而東羅馬帝國的教權則由認為在帝國分裂時繼承了宗教正統的“東邊的東正教”來掌控。這種教權上的分裂在東羅馬人看來是一種潛藏的威脅。

事實上它也確實是一個威脅,畢竟先有蠻族人查理成為皇帝,又有同樣是蠻族人的奧托一世成為皇帝,這在東羅馬人看來簡直不可忍受。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講,東羅馬人已經可以叫做“東正教框架下的希臘人”了,所以來自於東羅馬人的指責,“神羅”人不置可否,抱著一種“鴨子指責鵝孵雞蛋”的心態來看待。

為了彌合這個徘徊在文化圈與宗教圈之間的漏洞,“神羅”和東羅馬帝國在公元972年進行了聯姻,奧托一世的繼承者奧托二世迎娶了東羅公主西奧法諾,東羅也乘機宣佈承認薩克森王朝的皇權。

但這裡的皇權只是承認對方是“皇帝”,並不包括“羅馬人的皇帝”這一概念。

歐洲人的思想一直令人感覺彆彆扭扭,就比如在奧托一世選擇和東羅馬帝國聯姻這個問題上。

眾所周知,德意志王國本身有著濃郁的“日耳曼風味兒”,如果不是對日耳曼文化的堅持,它依然還是西法蘭克王國,而非德意志王國。

但有趣的是,作為一個日耳曼人國家,奧托一世追求的卻是緊貼羅馬文化。從聯姻這件事上其實可以看出奧托一世的野心,他是想讓他的孫子成為他的“神羅”和東羅馬帝國共同的皇帝,重現昔日羅馬帝國的榮光。

可別扭的事情就在於,你一個日耳曼人怎麼天天羅馬羅馬個沒完沒了。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學者將其歸結為西方人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崇拜,他們認為他們的文明都起源於古希臘羅馬,所以認為“羅馬帝國”才是正統。

這個感覺有點像中國人一直會自稱漢人一樣。但放在奧托一世這裡味兒就有點怪,就好像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然後自稱漢人一樣奇怪。最彆扭的是,東羅馬帝國對於奧托一世這樣的做法,由於國力的問題,居然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所以這段歷史細細品起來就感覺非常微妙,個人認為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宗教力量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奧托一世的個人野心。

薩克森王朝前後經歷了亨利一世,奧托一世,奧托二世,奧托三世和亨利二世五任統治者,到亨利二世的時候,由於他沒有子嗣,所以在他死後,奧托一世的玄外孫康拉德二世被拎出來當了德意志的統治者。

康拉德二世是法蘭克尼亞人,因此從康拉德二世開始,德意志就進入了法蘭克尼亞王朝(又稱薩利安王朝)。

自羅馬成為德國人的羅馬之後,新一輪的皇權與教權之爭即將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