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亡前他為什麼割手自殘?這是他與死神最後的抗衡

成都49中學生墜亡的真相得以公佈後,我們分析了為什麼其母親眼中“性格開朗”的小林會突然自殺。

可在這些文章和影片的評論中,仍有讀者感到難以理解:小林如果真的一心求死,那死之前為什麼又要自殘?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有小部分網友認為,既然小林自殘了,那就說明他並不想自殺;他們甚至懷疑,在監控未覆蓋到的墜樓地點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警方早就排除了“他殺”,判定小林的死亡是自殺,這部分網友的猜測是不成立的。但這些言論說明了一個問題:

很多人對

青少年自殘、自傷行為

自殺行為

之間的關聯缺乏理性認知,仍不能理解

青少年自殘、自傷背後的心理活動規律

這涉及到精神醫學和心理學專業領域,必須結合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來解答。

01、

自傷、自殘,主要指的是非自殺性自我傷害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也就是說,個體雖然故意、直接地傷害自己的身體,但目的不想結束生命。

換言之,用鋒利的工具割傷面板,掐自己,用菸頭、打火機燙自己等等,這些都屬於自殘自傷行為。但以自殺為目的的割腕(割動脈),喝農藥,那就不屬於自殘自傷行為了。

所以,以下2個觀點必須明確:

第一,

絕大部分自殘、自傷與自殺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無直接關聯。除非因為感染、意外的嚴重傷害而導致生命危險。

墜亡前他為什麼割手自殘?這是他與死神最後的抗衡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二,但資料顯示,自殘自傷和自殺有統計上的關聯性。

有過自傷自殘行為的個人,其自殺風險會增加3倍!

(資料引自美國哈佛醫學院佈雷斯·阿圭勒的著作《青少年邊緣性人格障礙家長指南》)

以上兩點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既說大部分自傷、自殘與自殺無直接因果關係,那為什麼又會增加自殺風險呢?這就涉及到自傷、自殘背後的動機和心理活動規律了。

很多父母、老師、精神科醫生不能正確地理解自殘自傷,認為“這不疼嗎?這不是作踐自己嗎?”有的人還會認為青少年就是故意尋求關注,利用自傷自殘來懲罰、報復、甚至控制大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些的錯誤認知只會令問題進一步惡化。

研究發現,有精神心理問題的青少年自傷、自殘,

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暫時地緩解心理痛苦,減少負性情緒,從而得到片刻的放鬆和情緒釋放

美國心理研究者布瑞森(Bresin)指出,當人們的消極情緒越多,他們從疼痛消退中獲得的解脫感越強烈。

如果他們經常體驗到較多的負性情緒,嘗試了常見的減壓方式又無效,又急切地想快速擺脫消極體驗的話,他們就很容易自傷、自殘。在生理疼痛的釋放中,負性情緒暫時得以減輕。

這便是自傷、自殘反覆出現的心理因素。

還有學者找到了

自傷、自殘可緩解心理壓力的生物學原因。

研究指出,大部分有嚴重精神心理問題的個體在自傷、自殘時,只感受到很小的疼痛感、甚至完全沒有。這可能是因為不良的成長經歷、長期的負性應激導致其體內的內源性阿片肽長期處於較低水平。而這也會反過來導致他們出現應激反應和應對能力失調。

而自傷自殘可以令身體釋放更多的內源性阿片肽到血液中,提高體內阿片肽的水平,從而達到機體的內部平衡。

02、

以上研究發現與青少年患者們的感受是相吻合的。

一般來說,抑鬱症、雙相障礙、還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青少年患者特別容易出現自殘、自傷行為。有的人為了獲得更大程度的解壓,會同時採用2、3種自殘方式,如掐自己、刀割、菸頭燙等,弄得身體傷痕累累。

有的青少年說自殘、自傷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有的則說,“體驗著身體的疼痛,至少感覺自己還活著”。有的則必須看到自己的鮮血流出來,才能獲得暫時的精神解脫。

不過,這種壓力釋放是暫時的。如果他們不斷遭受心理創傷和負性應激,缺乏健康、理性的解壓方式,那麼其每次壓抑到一定程度時又會自傷、自殘。

墜亡前他為什麼割手自殘?這是他與死神最後的抗衡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他們當然知道傷口留疤會影響外貌,萬一感染的話也可能導致健康隱患。但他們處於極度的痛苦中時會難以自控,很想快速緩解痛苦,就像上癮一樣。

那麼,有沒有青少年自傷、自殘是因為跟風模仿,或者刻意吸引關注?確實有,但比例非常低。

跟風模仿的青少年往往會覺得自傷、自殘非常疼痛,然後很快會停止,下不去手。當然,他們會模仿這種行為,意味著他們確實也有一定的心理問題,至少有認知上的偏差。但通常還沒有嚴重到要用自殘、自傷來解壓的地步。

而為了吸引關注而自殘自傷的青少年,一項資料統計顯示只有10%;大部分自殘、自傷的青少年都會長期刻意隱瞞,而不是大張旗鼓。(資料引自美國哈佛醫學院佈雷斯·阿圭勒的著作《青少年邊緣性人格障礙家長指南》)

即使青少年渴望透過這種行為來換取關注,向外界表達自己的痛苦感受,那這種心理需求也應該被正確對待和迴應,而不是指責、貶低。

而且,如果青少年的巨大心理壓力一直得不到根本上的緩解,仍不斷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的話,

自傷自殘的減壓效果會逐步減弱

這就好比透過濫用藥物來減壓的成癮患者,隨著他們濫用的時間越來越長,藥物帶來放鬆效果會越來越弱,出現藥物耐受性。他們就不得不增大濫用劑量,或者替換成效果更強的藥物,甚至毒品。

所以,如果青少年內心的痛苦一直得不到解脫,壓力不斷累積,無法透過自殘自殺快速減壓時,就很容易出現徹底的精神崩潰,自殺風險驟增!

這麼一分析,小林輕生前的自殘行為就容易理解了。在事發前一年,小林就有時表現得情緒低落、消極厭世,其同學曾發現他的手臂上有劃痕。這表明他早就自殘自傷過,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

小林輕生前還寫過紙條,稱自己最近“割過腕”。這裡的割腕有可能是自殺未遂,但也有可能是指以釋放壓力為目的的自傷自殘。

而在警方公佈的監控錄影中,小林在水泵房裡自殘,先是快速地在左手手臂上橫豎劃幾下,看上去力度不大,明顯不是以自殺為目的。後來,他在左手內側的手腕上,來回用力地割了幾刀,鮮血一下子流出來了,但並不十分嚴重。

小林這次自殘很可能也是為了快速緩解壓力,但這種方式的解壓效果越來越弱了,完全無法與他內心的痛苦抗衡。在那一刻,活著的煎熬遠遠超過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對生的留戀,最終採取自殺。

所以,這並不是“他如果真的要自殺,何必還自殘多此一舉”,而是他本來想透過自殘來緩解壓力,實現“自救”,但他失敗了。

03、

瞭解了青少年自殘、自傷背後的心理活動規律後,家長、老師應該如何應對?

很多父母第一次看到孩子傷害自己時會非常震驚、心疼、恐懼,有的還有憤怒,這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提前學習以上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有利於我們及時恢復冷靜。

第一步

,大人一定不要對孩子指責、貶低,而要

先初步給予共情,理解他的痛苦和行為

,這往往有利於緩解他們的痛苦,令其停下自殘自傷行為。

第二步,替孩子處理傷口

,比如適當的消毒、包紮,並視具體情況考慮是否要上醫院打破傷風。

這可以減輕自殘、自傷對身體的損傷,也能降低以後留下疤痕的風險。

很多青少年自殘自傷時難以自控,但面對留下的疤痕更加自卑、敏感,對此難以啟齒。

墜亡前他為什麼割手自殘?這是他與死神最後的抗衡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步,

在孩子的情緒相對平靜下來,認知恢復一定的理性後,

父母與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給予更加深入的共情、傾聽和積極引導,進一步釋放孩子的壓力,並尋找心理問題的根源。

這時孩子很可能會訴說內心的困擾、痛苦、遭受過的一些心理創傷等,這都是關鍵所在。父母一定要積極地從根源上解決這些難題。比如常見的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學習障礙、校園欺凌、情感問題等等。

與此同時,父母一定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親子關係,多給孩子高質量陪伴。當親子關係有明顯改善後,父母再引導孩子培養一些健康、積極的解壓方式。

而且,對於抑鬱症、雙相障礙青少年患者來說,如果其情緒症狀非常嚴重,一時難以緩解,他們實在非常渴望透過自殘、自傷來緩解壓力的話,父母可以採取折衷的辦法。

也就是跟孩子商量,如果實在忍不住,那可以在低風險的範圍內,不觸碰商量好的底線(比如危及生命),在父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自傷自殘,父母會給予理解。

父母甚至可以跟孩子商量好,萬一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可以選擇哪種相對比較安全的,不容易留下疤痕的方式。

如果父母能對孩子表達這樣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能夠大大地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甚至會非常感動。其自殘、自傷的頻率反而會減少。

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自殘自傷是精神心理狀態高度危險的訊號,歸根到底還是需要父母高度重視、及時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根源。若懷疑孩子罹患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話,要及時就診;確診後接受專業而規範的治療。

如果家長、老師處理得當,自殘、自傷的青少年完全有可能快速地走出陰影,與父母的關係更加融洽。甚至快速獲得心理成長,懂得更積極地看待挫折,提高逆商,將這段痛苦的經歷轉化為人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