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聚樂村“四四席”為代表的博山宴席,不論奢儉,都有有四平盤,四樣冷盤,也叫看盤。稍微大點的席面,還會有四押桌,瓜子煙糖之屬。四押桌、四平盤與宴席全程相始終,換言之,就是不能中途撤掉。這是博山宴席的一個規制,多年來的約定俗成。多少年?遠至隋唐。故根基深厚,影響深遠。外地人來到博山人家裡做客,八仙桌或是小矮桌,四個平盤是雷打不動的,這成為博山宴席的一種符號。誰家若是違背了這一規矩,會被所有人恥笑。每個博山人家的廚房裡,除了大件平盤、行件湯盤之類,最規矩齊備的就是7吋或8吋平盤。

“四四席”的古代遺風,追溯起來,是從隋唐那個朝代的“飣食”來的。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隋人謝諷編撰的《食經》記載:“五色小餅,花卉禽獸珍寶形,按抑成之,盒中累積,名曰鬭釘。今人猶雲釘果盤、釘春盛是也。”宋人《太平廣記》載,唐時,“御廚進饌,凡器用有少府監進者。用九飣食,以牙盤九枚,裝食味於其間。置上前,亦謂之看食。”皇帝用膳,要上九盤“看食”。南宋王應麟私撰《玉海》載,“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絫,名九飣食。今俗燕會,黏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釘坐,謂釘而不食者。”就是說,飣食是用來看的,不可以食。因看盤不撤,飣食又引申出兩層意思,一是碗盤堆積之意,所以韓愈《南山詩》說:“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二是指座席上受人敬慕者,叫釘座梨。《舊唐書·崔遠傳》:“ 遠,文才清麗,風神峻整,人皆慕其為人,當時目為‘釘座梨’,言席上之珍也。”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宋代時候,看盤極端到了專盤專用的地步,只是看過之後被細菜所換。宋人筆記周密的《武林舊事》說:“酒未至,則先設看菜數楪,及舉杯,則又換細菜。”《都城勝紀》與《夢粱錄》也說,“初坐定,酒家人先下看菜,問酒多寡,然後別換好菜蔬。”《東京夢華錄》記載的皇家壽宴,赴宴的大臣桌前,“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比以小繩束之”。《夢粱錄》記載的“皇太后聖節”宴會也說:“每位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若向者高宗朝,有外國賀生辰使副,朝賀赴筵,於殿上坐使副,餘三節人在殿廡坐,看盤如用豬、羊、雞、鵝、連骨熟肉,並蔥、韭、蒜、醋各一碟。”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四司六局”,是宋朝“專任飲食、請客、宴席之事”的機構,各司其職,一個共同的差事是佈置“看菜”,廚司“掌筵席生熟看食、妝飣”,果子局“掌裝簇飣盤看果”,菜蔬局“掌筵上簇飣看盤菜蔬”。

到了明代,官家宴席仍沿用看菜。明人沈榜《宛署雜記》“鹿鳴宴”菜譜記有:“看席各一,餅錠八個,四頭明糖八個,糖錠餅五碟,糖果山五座,栗子一碟,膠棗一碟,核桃二碟,紅棗一碟,豬肉一方,羊肉一方,牛肉一方,醃魚一尾,湯雞一隻,饅頭二個,料酒一個,頂花一座,定勝花二枝,果罩花十五枝,肘件花五枝,絨戴花二枝。”看席之俗還傳至東瀛。清光緒十三年(1887)成書的《日本國誌》載,“歲首以柑、橘、橙、柚、榧、慄、朱梅、霜秭、海藻、昆布、革薜、龍蝦、鰒魚、削脯之類釘桌上,插松竹於其上,為看食,謂之蓬萊,或謂之山棚,有賀客,先供之。”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清朝,看席之風日盛。《清稗類鈔》載,“宴享大賓,一吃席,一看席也。”“看席,餖飣,一作飣餖。今俗燕會,黏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釘坐,謂釘而不食。由於飣餖食品更為豐盛,已有豪富之宴分設兩席,飣餖獨佔一席。《閱世編·交際》中提到:“自順治以來,即以葷素品裝成人物模樣,備極鮮麗精工,宛若天然生動,見者不辨其為食物,亦莫辨其為何物矣。”《清稗類鈔》因此說:飣餖食品的排設,到此可謂登峰造極。乾隆時期的揚州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著錄滿漢席有“四看果”,用蘿蔔、木瓜雕刻成雀、鹿、蜂、猴等形狀,也是隻看不吃的。“看席釘座”到了清代,還衍變出“高桌金裝”即“觀盤”;居席面中央,麵塑人物、麵塑花卉之類,以烘托宴會氣氛。

博山“四四席”和所有擺上桌面的宴席,延續了傳統飣食基因,恪守寓審美於實用之中的理念,極少單純使用能看不能吃的“看盤”,既保留了看盤、看菜的形式美、儀式感,盤中物又可飽享實用,足以體現“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當下,更具時代價值意義,亦彰顯了博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博山宴席規制的隋唐遺風

本文為劉培國先生原創文字

若需轉載請聯絡此公眾號

將追究其相應法律責任

轉發時切勿刪除版權資訊

劉培國

淄博世紀英才外語學校執行董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