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後諸葛亮是一種什麼思維?|社會心理

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後諸葛亮是一種什麼思維?|社會心理

我們考試的時候,尤其是考英語的時候,似乎總有一個鐵律,就是不能改答案,一改肯定錯。結果出來之後,果然改錯了,就會想“

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

。並且發誓下次一定要相信最初的直覺。

類似的心理會發生在很多情況下,比如說我們剛剛錯過了飛機或者公共汽車,我們就會想,如果按照平常的時間從家裡出發,走平常的路線,並且路上也不聊天,那麼就能趕上飛機或者公共汽車了。又或者是,只差一點就能獲勝的球隊,就會反覆的回想如果當時怎麼樣就能獲勝了。這種心理屬於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思維的範疇,即反事實思維。

反事實思維

從字面意思來講,反事實思維就是與事實相反,在心理上對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否定,進而構建一種可能性假設的思維活動,它是人類意識的一個重要特徵。典型表現就是:“

如果當時....,就會(不會)...”

,是一個“事後諸葛亮”式的思維過程。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幾種情況,反事實思維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是對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件,之後進行判斷和決策後的一種心理模擬。

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

個體對不真實的條件或可能性進行替換的一種思維過程。

反事實思維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在1982年發表的一篇名為“模擬式啟發(Thesimulationheuristic)”的論文時首次提出的。它是基於人類是非理性假設的前提下提出的。

對於那些易於想象的事件,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負罪、遺憾、挫敗和寬慰的體驗。假如說一個球隊僅以一分之差輸掉了比賽,球員們就會很容易想象出這場比賽的另一種結果,因此就會感到非常遺憾。但是,如果本來就設想更壞的可能,他們的感覺就會好受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

在領獎臺上快樂排名是1-3-2

銅牌的獲得者會比銀牌獲得者顯得更快樂,

因為銅牌的獲得者很容易設想比賽結束後自己並沒有獲得獎牌,而銀牌獲得者很容易設想自己獲得金牌時的情景(Medvec & others,1995)。類似的,如果學生在某一評分等級內得分越高,比如89,他們的感覺就會越糟糕,同樣是80幾分,一個只差一分就能達到90分的學生會比一個實際上做的更差,而剛好多出幾分,達到80幾分的學生感覺會更糟糕。

有多幸運,就有多不幸

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後諸葛亮是一種什麼思維?|社會心理

反事實思維是構成我們幸運感的基礎,

如果我們剛好錯過了一場災難,避免了因為最後一分鐘的失球而失敗,或者站在離一根墜落的冰柱非常近的地方,我們很容易想象一種負面的反事實情景(輸掉比賽,被擊中),並因此覺得自己運氣好。

反過來,從另一方面講,“壞運氣”則與那些本來可以不發生,但卻發生了的糟糕事件相連(Teigen & others,1999)。

當事情本身越重要,反事實思維的強度就越大。那些因為一場交通事故而失去愛人或孩子、或者自己的孩子被嬰兒猝死症奪去生命而備受煎熬的人,通常表示TA們自己會在內心不斷重現那天的情景,幻想悲劇沒有發生。一個男人在駕車途中,與另外一輛司機醉酒駕車的車輛相撞,事故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和母親。發生後的幾個月內,他腦海中都一遍一遍的重演當時的事故。不斷的重複,想著自己當時要是能採取什麼措施,是不是就可以改變事實了,是不是事故就不會發生了。在這種思維的折磨下,他日益蒼老起來。

設想兩種不同的結果,就如上文提到的慶幸自己免於災難,和悔恨現在的結果,如果當時如何如何就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反事實思維。

反事實思維根據發生的方向可將反事實思維分為

上行反事實思維

(upward counterfactual)和

下行反事實思維

(downward counterfactual)。上行反事實思維,也稱為“上行假設”。它是對於過去已經發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滿足某種條件,就有可能出現比真實結果更好的結果。例如,

如果比賽前能到比賽場地進行過適應性訓練的話,那麼今天這場球就不會輸

”。

下行反事實思維,也稱為“下行假設”。它是指可替代的結果比真實的結果更糟糕,如“

幸好比賽前到比賽場地進行了適應性訓練,要不然今天這場球肯定會輸”。

前面所說,獲得銅牌的選手往往比獲得銀牌的選手更開心。這是因為,銅牌得主運用的是下行假設,即如果我發揮得稍微差一點,就與獎牌失之交臂了;銀牌得主運用的則是上行假設,即如果我發揮得更好一點,就能登上最高領獎臺了。通常碰到負面事件,人們容易產生類似於銀牌選手的上行假設,常常設想事情本來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而碰到正面事件,人們則容易產生類似於銅牌選手下行假設,常常設想事情要是做得稍微差一點就糟了。

反事實思維的加法和減法

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後諸葛亮是一種什麼思維?|社會心理

個體在進行反事實思維時,會對已發生事件的前提進行增添、刪減或替代。因此依據心理模擬內容的性質,可將反事實思維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是

加法式

(additive)。在前提中新增事實上未發生的事件或未採取的行動而對事實進行否定的反事實思維。例如,在假設中“

要是當時好好複習,這次考試就可以通過了”

,“好好複習”是事實沒有發生的,在事後新增上去的。

其二是

減法式

(subtractive)。與加法式相反,減法式是從真實事件中刪除某些因素,然後再重新進行建構。例如,

“如果沒有帶這麼多東西的話,我們現在就可以跑得快點了”。

還有一種是

替代式

(substitutional),這是不常見的型別,指的是假設如果是替代性的前提,則可有另外的結果。例如,

“如果平時好好學習而不是打遊戲的話,這次的獎學金就是我的啦”。

個性不同,產生不同的反事實思維

研究表明,並非每個人都會自動產生反事實思維,某些特定的個體會比別人更容易產生反事實思維,而自我價值感和自尊不同,也會影響不同型別反事實思維的產生。Davis 等人發現,只有48%的人遇到負性事件時會產生反事實思維。對於相同的事件,

高自尊的人更容易產生下行反事實思維,也就是在事件發生後,假設一種比事實更壞、更糟的結果或情境,而低自尊的人卻表現出更多的上行反事實思維,

即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想象如果滿足某種條件,原本可能出現比事實更好的結果或情境(Roese & Olson,1993)。另外,有學者的研究發現,神經質程度高的人伴隨更多的上行反事實思維,外向開朗者會體驗更多的下行反事實思維。

無論在亞洲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下,絕大部分人對已經做事情的悔恨比對沒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少,例如:“

我真希望我上大學的時候能夠更認真些”

,或者“我應該在爸爸去世之前就告訴他我有多愛他”(Gilovich & Medvec,1994)。在一項針對成年人的調查中,最常見的悔恨就是未能更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學業,如果我們能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冒險,面對失敗,至少曾經嘗試過,就會少些悔恨吧。

反事實思維的傷害

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後諸葛亮是一種什麼思維?|社會心理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認為,反事實思維能夠幫助人類預測未來行動從而增強我們的行動力,並且對於學習事物之間的聯絡和拓展思維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天才與資優教育計劃——GATE(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也注重透過反事實思維訓練來開拓學生們的思維。

但最近有研究者發現,在人們透過重複性實驗對可能性結果的發生機率進行認知時,

反事實思維反而會影響人們的學習。

過多的反事實思維,尤其那些

強調會發生不同結果的想法,會干擾人們對實驗結果的記憶,使他們對結果的發生機率的判斷產生偏差。

維克森林大學的研究者們設計了一項實驗,要求被試觀察四十個拋擲不均勻硬幣的錄影,其中實驗組(預測組)被要求在觀看每個錄影前對拋擲硬幣的結果(黑色面還是藍色面朝上)做出預測,而對照組(觀察組)則僅需要觀察錄影。研究發現,預測組的被試們產生了更多反事實思維(比如:差一點就是藍色面朝上了)。雖然根據單向方差分析法,兩組對硬幣黑色面向上次數的回憶沒有顯著不同;但進一步分析表明,反事實思維的多少正是回憶結果與控制變數之間的中介變數。

那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預測組花了更多心思在預測結果上,從而忽略了真實的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測試了每個被試在觀看每個錄影後是否知道拋擲結果,實驗表明,兩組被試的注意力(Attention)並沒有明顯不同。

研究者還研究了反事實思維的內容對被試的影響。結果發現,相對於對反事實條件進行替換("如果我早點開始的話,⋯"),

對反事實結果進行替換("如果蘭色球再多岀現幾次的話,⋯")的反事實思維會更多地影響被試的認知、記憶和學習效果。

該實驗證明,對機率性事件的結果進行預測會增加人們產生反事實思維的頻率,而這些反事實思維又會干擾人們對事實的記憶,從而降低他們的學習能力。

但對賭徒來說,不斷進行反事實思維,給自己的失敗找理由,反而會讓自己對於勝負的認識產生偏差,賭博成癮。

心理學家們還設計了實驗,給被試一系列隨機賭博的結果,反事實思維會讓他們產生自己能夠控制實驗結果的感覺。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在經濟學領域,反事實思維(如"只要我提前一小時出手,…")讓操盤手對股市上的一些隨機波動的結果產生自己能夠控制股市漲落的錯覺,金融監管人員進行錯誤的思維(如"如果不是美帝國主義對我們搞金融戰爭,⋯"),不認真回顧和分析自己的原因,都會讓我們意識、發現和接受經驗教訓的能力受到傷害。

管好現在,少些後悔

如果當時不改答案就好了,事後諸葛亮是一種什麼思維?|社會心理

我們總喜歡回憶過去,更喜歡憧憬未來,對於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還沒發生的事情有太多的設想,卻忘了,此時此刻的現在才是需要你珍惜和把握的,儘自己所能,尤其運用反事實思維設想各種結果,浪費時間,還不如專注於當下的感受和行為。如果害怕考砸,那就靜下心來好好複習;如果害怕分手後自己後悔,那就好好珍惜彼此;如果害怕以後後悔沒能照顧到父母,那就現在多關係,多打一些電話,常回家看看。

References:

Roese N J, Olson J M。The structure of counterfactual thought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19:312-319。

Petrocelli, JV, Rubin AL, Stevens RL (2016)。The Sin of Prediction: When Mentally Simulated Alternatives Compete With Real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2):1635-1652。

David G。Myers ,《Social psycholog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