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諾亞作起農夫來,栽了一個葡萄園。他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在帳棚裡赤著身子。

《聖經:創世紀》

兩河流域的沃土造就了經濟的繁榮,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人們在此定居,他們發明文字,製作曆法,創造藝術,燦爛的兩河流域文明由此誕生。文明的載體是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楔形文字,然而,由於後來一系列複雜的歷史變遷與文明更迭(

如羅馬帝國崛起對於西亞國家的壓制,以及來自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對於西亞的征服,在後期將有專門章節講述

),這些承載文明的楔形文字泥板與古城建築深埋地底近千年。

在科技革命的萌芽破土之前,西方世界主流思想長期認為其文明的搖籃就是愛琴海,更早的人類史前歷史解釋依據來自《聖經》,曾經輝煌的兩河流域文明則長期被人們遺忘。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人類起源在自然科學興起以前,主要的理論依據為《聖經》:人類第一個男人亞當和第一個女人夏娃由上帝創造(圖為義大利西斯廷教堂中米開朗琪羅的畫作《人類的墮落》,左邊為夏娃受蛇的誘惑採食智慧果,右邊為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依據《聖經》的講述,諾亞是亞當和夏娃的第九代孫,在當時,上帝眼看人類的墮落,於是計劃降臨一場滅世洪水,讓地上凡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好人諾亞提前接到上帝指示製造一艘方舟(左圖),將家人和各種陸地物種按雌雄比例帶入船上躲避災難,其中也包含葡萄枝條(或葡萄種子)。

當諾亞方舟造好後,大雨連降了40天,產生的洪水淹沒地面近150天,就連最高的山頂也處於水面以下,這一場大洪水下來,僅方舟上的生物得以保全(右圖)。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在洪水退去以後,方舟已經漂流至阿勒山(今土耳其境內),諾亞和家人在這裡重建家園,並利用其帶上方舟的葡萄枝條(或種子,並無明確敘述),開闢了葡萄園,以葡萄果實來釀造葡萄酒。有一天,諾亞在園中喝醉了酒,赤著身子睡著了(圖為諾亞醉酒的故事,該畫作藏於法國貝桑松美術和考古博物館)。

真相的召喚

諾亞的故事不僅記錄於基督教《聖經》,還被伊斯蘭教《古蘭經》所收錄,這說明諾亞方舟事件的真實性在古代受到了不同文明的認可。由於《聖經》在古代歐洲具有絕對權威性和正確性,根據這一理論,諾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第一個開闢葡萄園和釀葡萄酒的人。

進入17世紀以後,西亞的楔形文字泥板陸續出土,大量學者開始展開對這些泥板上楔形文字的研讀工作,在這其中,有一塊泥板內容的破譯不僅震驚了世界,也還原了歷史。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在破譯的眾多楔形文字泥板中,《吉爾伽美什史詩》講述了古代蘇美爾君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ch,約生活於公元前2700年)的故事。左圖中顯示的泥板是《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一個片段(編號為第11號史詩泥板,出土於今伊拉克境內,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其中記載的內容基於主人公的真實事件和民間傳說,在吉爾伽美什死後陸續以神話形式完成。

右圖中的人物為該泥板文字的破譯者,英國人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 1840-1876年),在這塊泥板中,講述的是一個已被大眾熟知的故事:大洪水。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在《吉爾伽美什史詩》第11號泥板中,講述了吉爾伽美什(左圖)為追求永恆之身而不斷遊歷,並找到了擁有不死之身的烏塔那匹茲姆(Utnapishtim,中圖採集樹木造船者,史詩作品中的人物,並不真實存在)。

烏塔那匹茲姆告訴吉爾伽美什,眾神曾計劃在幼發拉底河畔引發一場大洪水,只有一位叫恩基的神(Enki,右圖)將這個秘密告訴了烏塔那匹茲姆,並讓他不惜一切代價製造一艘大船避禍。烏塔那匹茲姆於是召集工匠開始造船,並殺牛宰羊,以啤酒和葡萄酒款待他們。在船造好以後,烏塔那匹茲姆將家人和工匠,以及一切可以獲取的活物按量分配空間儲存於船上。在隨後的大洪水中,僅船上生物倖免於難,大洪水退去後,烏塔那匹茲姆和家人將船上物種卸下,重新開闢家園。

《吉爾伽美什史詩》第11號泥板的解讀發生在1872年,由於其中多處細節與《聖經》中諾亞方舟的部分高度相似,而其存世時間又遠早於《聖經》,因此西亞是否才是歐洲文明的真正起源成為了19世紀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帶著這個思考,大量考古學家前往兩河流域進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公元前千年以前的楔形文字泥板、古代建築以及洪水過處產生的淤泥層的發現,為兩河流域大洪水的發生提供了有力的文物說明和地質證據。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03-緣起兩河:滅世洪水與重建家園

1922年,由英國人萊昂納多·伍利爵士(Leonard Woolley,1880-1960年)率領的考古隊伍在對兩河流域的烏爾古城(Ur,位於今天伊拉克境內)進行考古研究時發現的地下淤泥層,可以斷定這是由一場大洪水造成的,其時間要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

直到今天,學界已經普遍接受《聖經》諾亞方舟部分的故事是《吉爾伽美什史詩》第11號泥板內容的翻版,史詩的內容則是基於當時民間流傳故事進一步加工完成,諾亞建造方舟、災後重建家園以及開闢葡萄園的故事應該源自於蘇美爾人的真實經歷。

蘇美爾文明時期,兩河流域洪水的不定期爆發常常造成人們平地家園被淹沒,躲避災害的常見辦法是人們帶上家人、牲畜和農作物種子前往高山,或直接在臨近居所的自然山和人工山上發展農業。特別對於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而言,高山產業不僅可以避險,還有利於獲得更加優良風味的葡萄酒(參見往期章節風土史畫02-緣起兩河:種在西元前 )

但顯然,針對具有超強破壞力的特大洪水時,當時人們配備一艘大船來避險也是一種可能。當洪災來臨前,人們將家人、值錢的財物、牲畜以及果蔬種子帶上船,只待洪水到來便任其漂流。等到洪水消退時,他們會在新的土地重建家園。也許此時,像諾亞一樣開闢葡萄園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出於生存的簡單需求,而更多是完成洪水來臨前人們彼此的約定:大家都要好好活下來。待到豐收季節時,他們會釀酒,會暢飲,會喝醉,這裡面既有對倖存的喜悅,也存在對自然的敬畏,還包含對未來的希望。

知識連結

《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提及吉爾伽美什在旅行途中進入一片結滿紅藍漿果的果園,並在這裡遇到了女酒神西杜裡(Siduri),可以推測《史詩》中試圖描述的漿果為葡萄。在同女酒神的交談中,後者勸吉爾伽美什放棄對永恆之身的追尋而注重當下生活的享樂,這被視為西方最早關於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觀念(拉丁語

carpe diem

)。

在與西杜裡交流之後,吉爾伽美什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女酒神於是給吉爾伽美什指明瞭其旅途方向,這一故事情節在後來的古希臘史詩《奧德賽》中被套用,再一次證明西方早期著作很大程度受兩河文明影響。

風土史畫系列每週一更,歡迎評論,歡迎關注公眾號【風土史畫】